第二百六十二章前因后果

御书房内,安静的只有深深浅浅的呼吸声。\如.雯¨枉_ -罪′辛·章\踕+庚-薪^快_

良久,皇帝隐忍怒意,呵斥一声。。

“大胆。”

郑兴澜立刻垂下头,跪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

霍瑾见看着被皇帝扬出去的书信,隐约看见了粮草的字样,眼波一转,劝道:“陛下,还请保重圣体,请勿动气。”

皇帝喘着气,瞥了霍瑾见一眼,到底是没再说什么。

他揉着眉心,眼底满是风雨欲来的阴鸷。

霍瑾见偏过头,不动声色的给了小王一个眼神。

小王心领神会,将那些重要的书信捡起来,整齐的放在了皇帝面前的桌面上。

霍瑾见随手拿起一封,看了其中的内容,眉尾一跳。

难怪向来不喜形于色的皇帝会那样生气。

李明策不仅想反,还勾结了边关的三个游牧民族。

甚至还做了承诺,说是只要他登基,便可以让出边关的三处城池,让帮助他的三个游牧民族入主。-精`武.小_税,旺¢ ?追*嶵?歆!彰_踕.

这三个城池,是先帝几乎拼了十年才守住的。

李明策就这样轻轻松松的许诺送出去。

皇帝只是将书信撒出去,已经是好的了。

“瑾见,你觉得应当如何处置?”皇帝突然看向了霍瑾见,眼神幽深。

霍瑾见知道,皇帝这般问他,必然不仅仅是问他一见这样简单。

“请陛下容许微臣先问郑节使一个问题。”霍瑾见向皇帝请示。

见皇帝颔首,他将手里的书信放下,朝着地上的郑兴澜看了一眼,语气是不掩饰的质问。。

“郑节使,你是如何从边关逃回来没有被王爷发现的呢?”

按照常理,既然企图谋反叛逆,那就一定会严防死守,郑兴澜这种人,就算是流放过去的,更是会被重点关注。

毕竟他们会想要戴罪立功,重返朝堂。

霍瑾见的话点醒了皇帝。+顽¨夲`鰰¢栈? .芜?错.内~容/

谋逆这样的大事,还是他最信任的皇弟做出来的,让他一时间差点气昏了头,忽略了如此重要的一点。

眼看着皇帝的目光变得充满怀疑,郑兴澜苦笑一声。

“世子爷果然聪慧,任何事情都瞒不住您。”

霍瑾见神色淡淡,没有被夸奖的自得喜悦,仍旧平静的看着他。

郑兴澜重重的叹了口气,再次磕头在地:“是镇北王爷,特意放罪臣回来的。”

御书房的空气都凝固了。

霍瑾见感受到身边皇帝身上泻出的杀气,若是郑兴澜再这样回话,只怕皇帝没气也来气了。

他以拳抵唇,轻咳一声:“陛下面前,一次将话说清楚。”

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哪来的毛病,每次非得说话说一半,等着皇帝砍头?

郑兴澜是因为畏惧天威。

他们和极为受宠的霍瑾见不一样,天生带着对君王的畏惧。

即便面前的皇帝,是有史以来最为仁慈和善的帝王,但是君心难测,若是行差踏错,只是自己砍头也还好,说不定还会牵连家族。

所以无论何朝何代,都养成了说一句便看一下皇帝脸色的习惯。

郑兴澜得了霍瑾见的明示,赶紧把前因后果解释清楚。

原来郑兴澜在边关的时候就被镇北王重用了。

原因无他,当年郑兴澜被贬,就是因为他写了一首诗,那诗词被政敌恶意参了一本。

那诗本来只是他称赞孤山夜色的,却叫人扭曲其中的意思,说是他讽刺皇帝统治无能。

凭栏极目野烟平,万里秋芜接远汀。

堤柳牵风疏影乱,河涛拍岸浊波腥。

这诗霍瑾见看过,写得极好。

只可惜因着最后一句,参他的人说是好好的风景却接了一句河伯浑浊,有着腥臭,何尝不是说官场看似平静实则污秽呢?

而且那人为了陷害他,还提前买通了郑兴澜的家奴,在他家里藏了许多对皇帝不满的诗集。

就连郑兴澜的小妾也站出来佐证了。

不过这样大逆不道的言论被证实了,皇帝也只是把他贬去了做边节使,可见其仁慈。

不过这样富有才华的人被贬,自然心中郁郁不得志。

李明策在郑兴澜到了边关的第一天,就以礼相待,给予了他尊重和礼待。

一开始,郑兴澜也是很感激李明策的,但是后面他渐渐发现不对劲。

李明策总是在每月十五的时候,大设宴席,但是不允许郑兴澜参加。

郑兴澜虽然不在意,但也好奇。

直到一次他抓到机会,溜进去看到李明策居然是在接待周边三个游牧族群的守陵,顿时察觉到不对。

“罪臣从此讨好王爷,得了信任,跟在他的身边,模仿他的字迹,偷梁换柱了这些书

信。”

郑兴澜顿了顿,继续说道:“此番入京,是王爷给我的机会,是让罪臣来告知陛下,边境不安生,需要粮草支持,以定叛乱。”

“既然如此,为何王爷不书信一封,直接告知?”霍瑾见皱起眉头。

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