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回访校园
陈秀芳笑着摆手,“快走到这小桥的时候,就看见桥边的柳树下有火光忽明忽暗,还飘着点纸灰似的东西,我们仨吓得腿都软了。正想掉头跑,又听见‘呜呜’的哭声,那声音又尖又细,小琴吓得尖叫一声,连人带自行车摔进了旁边的稻田里,泥水溅了一身不说,自行车还压在她身上,怎么也上不来。”
说着,她向右前方指了指,这么多年过去了,那里还是一片水稻。
“后来怎么上来的?”
“后来过路的王大叔把自行车给她拽上来,我和丽丽把小琴也拉上了岸,弄得几个人上上下下都是泥,王大叔问清楚了怎么掉进去的后,就到小桥跟前去查看,一下子就把嘎子给揪了出来,把他气的够呛,训斥了嘎子两句,他还不忿,梗着脖子顶嘴,王大叔费了老大的劲把他送回了家,他爸妈把他揍了一顿。”
江平和李玉柱逗笑了,“那时候孩子就是淘,你说蚊子窟窿的在那桥下埋伏,还得表演哭,也难为他了!”
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笑。
陈秀芳笑得眉眼弯弯,“那之后好长一段时间,我们三个都不敢走夜路,每次放学我们连值日也不做了,天黑前必须到家。现在想想,那会儿虽。”
三人下车,望着眼前的小桥和河水,都忍不住又笑了。
李玉柱感慨道:“一晃这么多年,桥还是老样子,就是嘎子后来听说去南方打工了,再也没见过,不知道现在咋样了。”
陈秀芳望着河面,轻声说:“不管咋样,希望他现在能踏实过日子吧。走啦,再不去学校,天就要黑了。”
李玉柱发动车子,继续往学校的方向开。
周六的校园安安静静,只有警卫大爷在传达室值班。
陈秀芳走上前,叫开大门,递过带来的点心和水果:“张大爷,你好啊!”
警卫大爷眯眼一看,立刻笑了:“哎哟,是陈老师!一年没见了,快进来!”
陈秀芳笑着给张大爷介绍了江平和李玉柱,想起张大爷在学校做警卫有年头了,就说起李玉柱的父亲也是在本校退休的,张大爷果然认识,他对这三个人又多了几分好感。
和张大爷唠了几句家常,问了问学校最近的变化,才带着李玉柱和江平走进校园。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路面,留下斑驳的光影,整个校园静悄悄的,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这教学楼看着还是老样子,就是做了保温,贴了瓷砖,比咱们上学时亮堂多了。”
陈秀芳指着前方的教学楼,眼里满是熟悉感,上学那时候,楼外贴的是水刷石。楼体确实还是当年的框架,只是墙面翻新成了清爽的米白色,窗户也换成了铝合金材质、隔音玻璃,透着几分现代感。
三人沿着台阶走上二楼,陈秀芳在东侧第三个教室门口停下,笑着说:“这就是我刚工作时带的第一个班,那会儿班里有个男生,跟嘎子一样淘,上课总爱扔纸团,我没少跟他‘斗智斗勇’。”
她推开门,教室里摆着崭新的课桌椅,黑板换成了电子屏,和记忆里的木质黑板、旧桌椅截然不同,“变化真大,不过站在这儿,还能想起当年学生们吵吵闹闹的样子。”
江平凑到窗边,指着楼下的花坛:“你还记得不?咱们上初二时,就在这教室上课。”
没等陈秀芳回答,江平笑着补充:“我们座位就在靠窗第三排,我在里边,夏天总偷偷把废纸从窗户扔出去。”陈秀芳问想起来了,“确实是这个位置,我记得当时的课桌是黄色的木桌子,我坐的那个板凳是三角铁框架,上面是一个绿面,你的是黄面。”
“对对对,没错!”
“你们女生记性真好!”李玉柱对他们的记忆力有些佩服。
顺着走廊往前走,到了西侧的教室,李玉柱停下脚步:“这是我后来分班后的教室,记得那会儿下课后总在走廊拐角站着,同学们在那儿偷偷分享从家里带的零食。”
江平也指着隔壁教室:“我在这儿待过一年,班主任是个戴眼镜的女老师,叫李静,特别严,作业写得不好就得留下来重写。”
下楼后,三人走到操场边的老槐树旁,树干比当年粗了一圈,枝叶依旧茂密。
陈秀芳靠在树干上,笑着说:“以前体育课自由活动,女生总在这树下跳皮筋、踢毽子,男生们抢篮球,每次都弄得一身汗。”
李玉柱赞同地说:“对对对,那时候精力旺盛,一有时间就来打球,上体育课更是不肯当过,那时候多好,哪像现在,跑两步就喘。”
江平指着操场尽头的宣传栏:“以前那儿贴的都是三好学生名单,秀芳总在上边。”
陈秀芳点点头又摇摇头:“上过,不过可没你说的那么夸张。现在想想,过的真快呀,那时候找自己名字的画面还在眼前呢!”
三人慢悠悠地在校园里逛着,从操场走到图书馆,又从实验楼走到食堂,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勾起一串回忆。
虽然教学楼翻新了,设施变新了,但那些藏在角落里的记忆,却依旧清晰。
天色渐渐沉了下来,夕阳把校园的影子拉得老长,三人知道不能再耽搁,便朝着校门口走去。
张大爷正坐在传达室门口择菜,见他们出来,连忙起身进屋,拎出三辫子饱满的大蒜,笑着塞进陈秀芳手里:“这是我自己种的,没打药,你们带回北京尝尝,配面条、就馒头都香!”
陈秀芳推辞不过,连连道谢,李玉柱和江平也跟着道谢,三人拎着大蒜,依依不舍地和张大爷道别,踏上了回京的路。
车子驶离临河镇,沿途的景象渐渐熟悉又陌生。
李玉柱指着路边一栋亮着灯的商场:“你们看,以前这儿是个小书店,叫《益友书店》,我还在这儿买过《水浒传》,当时攒了半个月的零花钱呢。”
陈秀芳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笑着摇头:“早变样了,二十年前就改成了商店,几年前扩大成了商场,听说这商场很赚钱。”
李玉柱也想起来了,“我上次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商店。”
又往前开了一段,江平忽然指着一处居民楼:“那是以前的照相馆吧?我初中毕业照就是在这儿拍的,当时还特意穿了件新衬衫。”
三人望着那栋普通的居民楼,想起当年排队拍艺术照、对着镜头拘谨微笑的样子,都忍不住叹气——时光匆匆,那些熟悉的小店,早就藏进了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