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老刘的生活

自开业那日的轰动之后,“京味居”的生意便一飞冲天,火爆程度远超傻柱和吴丽华最乐观的想象。

店铺门口呈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边是排队等候品尝家常京味的大众食客,另一边则是预订高端谭家宴的商务车辆,

从午市一直延续到晚市打烊,日日如此。

起初,生意的大半客流确实得益于刘光天亲临带来的轰动效应。

华兴集团内部,从高管到员工,都知道了这家刘董好友开的餐馆。

但令人惊喜的是,这里很快成为了一个奇妙的交汇点:

既吸引着来自北方的老乡寻找家乡味道,又迎接着本地上班族体验京味小吃,更成为了商务人士宴请的首选之地。

与华兴有往来的合作商、供应商们闻风而至,消息灵通的美食爱好者也纷纷前来探店。

一时间,店内呈现两极分化的热闹景象:大堂里坐满了品尝炸酱面、烤鸭的普通食客,而雅致的包厢区则是一位难求,需提前数日预定。

然而,生意若想长久,仅靠名人效应是远远不够的。

刘光天的名头带来了最初的客流,但真正留住不同层次食客的,是傻柱那既能接地气又能上档次的全面手艺。

面向大众食客,傻柱拿出了看家本领:地道的炸酱面,酱香浓郁;酥脆可口的烤鸭,片皮技艺精湛;还有爆三样、熘肝尖等经典北方菜,让异乡的北方人尝到了家乡味,也让本地食客体验到了正宗的京帮风味。

而对于高端市场,傻柱则展现谭家菜的绝活:

那碗黄焖鱼翅,汤色金黄透亮;

柴把鸭子造型别致,酥烂脱骨;蚝油鲍片、罗汉大虾等菜肴更是将官府菜的精致与贵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呢度嘅炸酱面真系正啊!同系北京食到嘅一样!”

“呢只烤鸭皮脆肉嫩,比大酒店嘅更好食!”

“真没想到,这里的谭家菜如此地道!比北京老字号都不遑多让!”

“刘生推荐,果然有分量!家常菜和宴席菜都这么出色!”

口碑就这样在各个食客群体中传播开来。

客人中既有来解乡愁的北方人,也有好奇尝鲜的本地年轻人,更有追求极致美味的商务宴请。

每晚打烊后,傻柱和吴丽华清点着当日的营收,心情既欣慰又踏实。

看着账本上记录着从几十元的家常菜到数千元的宴席订单,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客流带来的,更是他们对不同层次菜品都精益求精的回报。

“柱子,咱们这条路走对了。”吴丽华核对着账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既能做老百姓吃得起的家常菜,又能做高端的谭家宴。”

傻柱一边擦拭厨具,一边沉稳回应:“美食本无贵贱,用心才是关键。无论是吃面的老街坊,还是尝宴的贵客,咱都得对得起他们的期待。”

“京味居”这三个字,在新界餐饮界中,既成为了“地道京味”的代名词,也在高端食客圈中树立了“隐秘盛宴”的口碑,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中都稳稳地扎下了根。

——————————

而老刘自从来了港岛以后,那日子过得真叫一个翻天覆地,仿佛之前的清闲都是为了衬托如今的这番热闹景象。

以前在四合院退休,每日里无非是背着手在院里溜达几圈,跟闫老西下下棋、和易中海喝点散装白酒,日子清闲却也平淡得像白开水。

如今可大不一样,他从睁眼到闭眼都闲不下来,心里头还总是被一种暖烘烘、闹腾腾的充实感填得满满当当。

白天,他不是在庄园陪孩子玩,就是和老伴二大妈一起去港岛各处闲逛。

光是他自家的孙辈就有六个,个个都是金疙瘩。

这还不算完,傻柱家的何欢三兄妹一得空就喜欢跑到山顶庄园来找玩伴,这一下子,足足九个孩子聚在这大园子里,嬉笑打闹声能掀翻屋顶。

老刘也不知不觉给自己封了个“总园长”的头衔,整天背着双手,踱着四方步,一本正经地“巡视”着他的“领地”。

他一会儿弯腰看看小不点们用积木搭的“城堡”,煞有介事地点评两句:

“嗯,这城墙垒得结实,是块当工程师的料!”

一会儿又背着手站在草坪边,看孩子们赛跑,嘴里喃喃自语:

“这小子腿脚利索,将来能当个运动员!”

哪个孩子摔了哭了,他立马小跑过去,笨拙又心疼地扶起来,吹吹“仙气”。

孩子们也格外黏这位总是笑呵呵的爷爷,常常一窝蜂地扑过来拽他的衣角、抱他的腿,叽叽喳喳地汇报:

“爷爷,爷爷,我今天学了个新字!”

“爷爷看我画的画!”

老刘就眯着眼,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连连点头:

“好,好!都好!我老刘家的孩子,个个都是文曲星下凡!”

得空时,老刘就和老伴二大妈一起去港岛各处闲逛。

出门有豪车接送,身边还跟着体贴的佣人和稳重的安保。老两口坐着豪车,看着街边的高楼大厦和热闹商铺。

有时候会去茶餐厅喝杯奶茶,吃个菠萝包,二大妈总是笑着说:"这日子,从前想都不敢想哟。"

到了晚上,他就更忙了——到处赴宴。

高美琪的父母、娄晓娥的父母、柳文娟的父母、李雅琴的父母……

刘光天事业做得如日中天,地位非凡,这些亲家自然对老刘这位“老太爷”格外敬重,轮流做东,宴请不断。

宴席上,不再是四合院里的二锅头配花生米,而是精致的粤菜、洋气的西餐,喝的是他叫不上名的洋酒和珍藏普洱。

亲家们一口一个“刘老”、“亲家公”,言语间满是客气与尊重,聊的都是孩子们的事业、孙辈的教育、港岛的风物。

老刘虽然有时听得半懂不懂,但也努力端着架子,学着品茶喝酒,时不时点头应和几句,居然也慢慢适应了这种他过去想都想不到的社交场面。

老刘今天特意换上了一身笔挺的深色中山装,纽扣扣得一丝不苟,和二大妈一起兴致勃勃地来到中环溜达。

两名身着合体西装的安保人员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跟在身后,既提供了保护又不打扰二老的雅兴。

一位文质彬彬、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随从陪同在侧,随时准备应答。

走在繁华的中环街头,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车水马龙。

老刘忽然停下脚步,眯着眼睛望向远处一栋特别高耸、直插云霄的摩天大厦。

他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高的楼,不由得抬起手指着远处,好奇地问旁边的随从:

“这…这是个啥楼?咋能这么高呢?跟个通天柱似的!”

随从顺着老刘指的方向望去,恭敬地欠身答道:

“老太爷,这就是老爷的华兴集团总部大楼。整栋楼,包括地皮,都是咱们集团自家的产业。”

老刘闻言,眼睛顿时睁得溜圆,张着嘴半晌合不拢,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

他下意识地整了整身上本就笔挺的中山装衣领,又扶了扶二大妈的胳膊,像是要找个支撑,喃喃自语:

“乖乖隆地咚……这么老大、这么高的一栋楼,全是…全是光天的?” 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二大妈也使劲踮起脚望了望那高耸入云的楼顶,忍不住感叹道:“老头子,咱们儿子…咱们光天可真出息大发了!这…这怕是比京城最高的楼还要高出一大截吧?”

随从微笑着点头道:“老夫人您说得一点没错。这栋楼一共88层,取个‘发发’的好意头,是目前港岛最高的写字楼之一。老爷的办公室就在最顶层,可以360度俯瞰整个维多利亚港的景色。”

老刘伫立良久,浑浊的眼睛映照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玻璃幕墙,那大楼仿佛是由无数块黄金砌成的。

他悄悄握紧了二大妈粗糙的手,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轻轻说了句:“走,老婆子,咱们往前再瞧瞧。”

随从见状,便引领着二老继续在中环繁华的街道上漫步。

走过了几家气派的店铺和商场,随从适时地侧身,恭敬地对刘海中介绍道:

“老太爷,老夫人,您二位留意看,但凡挂有这个‘华兴’标志的,” 他指了指不远处一个大厦入口处醒目的金色徽标,“那便都是咱们老爷名下的产业。”

老两口闻言,先是好奇,接着将信将疑地开始留意起来。

从街头看到街尾,他们的目光从一栋栋宏伟的建筑、一家家豪华的店铺门脸上掠过,

那枚熟悉的“华兴”标志或大或小,竟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他们默默地数着,从银行、百货公司、珠宝行再到高级餐厅……发现这整条气派非凡的中环大街,目光所及的繁华景象,居然大半都和自己儿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刘不再说话,只是原本微驼的背脊在中山装下不知不觉地挺直了些。

他紧紧握着二大妈的手,两人对视一眼,眼中交织着无比的震撼、茫然、骄傲,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置身梦境的恍惚感。

一个此前从未敢清晰浮现的念头,此刻如同惊雷般炸响在两人的心间:

他们的儿子在这里,可能真的是富可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