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傻柱的饭店开业

傻柱一家在刘光天的山顶庄园住了一段时间,

孩子们很快被刘光天安排进了设施一流、

主要面向华兴集团员工及合作商子弟的私立学校——华兴子弟学校就读,解决了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

见傻柱逐渐适应了香港的生活,刘光天便找他深谈了一次,正式建议他:

“柱子,你的手艺埋没了可惜。别给我当什么家厨了,自己出来干,开一家饭店”

“前期需要多少投资,算我私人借给你的,你放手去做。”

这无疑是天大的机会和信任。

然而,傻柱挠着头,认真地想了半天,却给出了一个让刘光天有些意外的回答:

“光天,你的情义,我傻柱记一辈子。但借钱……我心里不踏实。”

“这样,你看行不行,咱俩合伙!你出本钱占大头,我出技术和管理,占小头!”

“赚了钱按股分,亏了也算我一份!这样我干起来更有劲头,也不能给你丢人不是?”

刘光天听了,先是一愣,随即爽朗地笑了。

他欣赏的就是傻柱这股子不占便宜、有担当的实在劲儿和突然冒出来的精明。

“成!就按你说的,合伙!你占三成,我占七成。具体让律师来办手续。”

事情定下后,刘光天立刻让人在华兴建业开发的一个大型屋苑——翡翠城小区,

给傻柱一家安排了一套宽敞明亮的三居室套房,离他们即将开业的饭店不远,方便照看。

当吴丽华拿着钥匙,打开新家的房门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洁白的墙壁,光洁的地砖,明亮的铝合金窗,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还有那个小小的阳台……这一切都和她记忆中北京那个拥挤嘈杂的四合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开心得不得了,嘴里不住地说:“太好了,这真是太好了!柱子,我们真有福气!”

安顿好新家后,店铺选址在新界新兴的华兴广场的一个临街旺铺,人流密集,周边又有华兴开发的住宅区和写字楼,客源潜力巨大。傻柱和吴丽华两口子就全身心扑在了饭店的装修上。

从设计图纸到挑选材料,从盯工到验收,事事亲力亲为。傻柱负责后厨规划和功能布局,吴丽华则负责前台和就餐区的装饰细节。虽然辛苦,但看着属于自己的店铺一天天成型,两人心里充满了希望和干劲儿。

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饭店终于装修完毕,取名“京味居”,既点明了风味,也寄托了一份乡愁。

开业的日子选在了周末。

这天阳光格外眷顾新界,将华兴广场映照得一片明媚。

"京味居"门口,陈设简洁,只孤零零地摆了两个花篮。

然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两个花篮的份量,远胜过于寻常店铺门口那绵延数十米的排场。

两个花篮都用的是最上等的鲜花,搭配着精致的缎带。

一个缎带上用遒劲的毛笔字写着:「京味居开业誌喜 - 华兴集团董事长 刘光天 敬贺」。

另一个则写着:「恭祝生意兴隆 - 华兴集团副总裁 刘光福 恭祝」。

在港岛,刘光天这三个字,本身就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是财富、实力和点石成金魔力的象征。

这两个花篮一摆出来,不啻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立刻引起了轰动。

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围观,窃窃私语声不绝于耳。

“哇!刘生送花篮?呢间铺头乜来头啊?”

“睇真d,真系刘生个名喔!仲有佢细佬刘光福!”

“奇闻喔!刘生私人送花篮贺餐馆开业?听都未听过!”

“系唔系真嘎?唔会系冒充挂?”

“痴线!你估港岛乜地方?边个敢冒充刘生个名?嫌命长么!”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甚至连几家嗅觉灵敏的小报的记者都闻风而动,

扛着相机跑来探究这间能让低调的刘生破例公开表示支持的“京味居”究竟是何方神圣。

在这片议论和好奇的目光聚焦下,“京味居”那巨大的红色中式招牌,配上烫金的英文店名,显得格外气派和夺目。

老板娘吴丽华穿着一身得体的绛紫色绣花旗袍,

虽然紧张得手心微微出汗,但脸上却努力保持着镇定和热情的笑容,

带着几名同样精神抖擞的服务员站在门口,准备迎接第一批身份特殊的“围观”客人。

而在后厨,则是另一番火热景象。

傻柱穿着一身雪白的崭新厨师服,头戴高高的厨师帽,神情专注,犹如即将上场的大将。

他正带着几名帮工进行最后的备料,手起刀落,咚咚作响,一切都井然有序。

那口巨大的汤锅里,由他亲手调制、熬煮了数个时辰的第一锅老汤正咕嘟咕嘟地翻滚着,散发出浓郁诱人香气,这香气顽强地穿透了门口的鞭炮火药味和花香,勾动着所有人的味蕾。

空气中,混合着喧嚣、好奇、期待与诱人的食物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