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傻柱的决定
短暂的沉默后,吴丽华先开了口,声音压得低低的,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期盼和巨大的不确定:
“柱子,你怎么想的。”她不是催促,而是真的想听听自己男人的主意,这事太大了,她心里乱糟糟的,需要个主心骨。
傻柱习惯性地挠了挠他那有些刺手的头茬,眉头还皱着,显出一种罕见的、真正遇到难题的困惑:
“太突然了。我这点手艺,在胡同里还能耍耍威风,去那边……港岛啊……我还没想过。”
他的“没想过”不是不想,而是这件事完全超出了他过去几十年的人生规划,脑子里还没能勾勒出那样的图景。
吴丽华叹了口气,眼神瞟向里屋方向,声音更柔也更坚定了些:
“光天说的不错,为了孩子,我们也该考虑考虑。小欢的学习……还有以后……” 母亲的视角总是更直接地落在孩子的未来上,那“一个月抵一年”的冲击,对她来说,最核心的落点就是能给孩子提供截然不同的可能性。
听到孩子,傻柱的腰板似乎挺直了些。
他骨子里那点混不吝和仗义又被激了出来,仿佛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豁出去的理由:
“嘿!你说的是!那就去!妈的,多大个事儿!” 他像是给自己鼓劲,语气也带上了平时那种夸张的调子
“再不至于,就去给光天做饭!他还能亏待了我?
你听见没,一月的工钱是不是得上千块啊?那得是多少钱?”
他对具体数字还是没有概念,但知道那是一笔大数字,足以让他用咋呼来掩饰内心的震动和一丝跃跃欲试。
吴丽华看着自己丈夫这模样,心里那点不安稍稍落了地,但另一层顾虑又升起来。
她是个心里有分寸、懂得人情世故的女人。她轻轻“啧”了一声,语气带着提醒:“柱子,光天对我们好,这份情义,我们要记在心里。但是,”
她加重了语气,“你以后跟人说话办事,可得注意点分寸。不能再像以前在院里那样嘻嘻哈哈没大没小。
人家现在……不一样了。”
傻柱一听这个,反而乐了,那股子胡同爷们的自信又回来了,他大手一摆,仿佛看透了什么:
“哈哈,这个你就不懂了!丽华,你想想,现在多少人在光天面前都是谨小慎微、点头哈腰的?
他缺这样的人吗?不缺!”
他凑近一点,带着点洞悉一切的得意:
“他今天为啥不敲门就进来?为啥跟我还是这么说话?他那就是怀念以前的时光,怀念咱们这院里的味儿!
我跟他,那可是铁哥们!没结婚前我可是天天给他做饭吃呢!这情分,比什么都实在。我要是也跟别人似的跟他来虚头巴脑的那一套,那才是真生分了,他才真不高兴呢!”
吴丽华被他这一套“哥们儿理论”说得一愣,仔细想想,似乎也有点道理。刘光天今天的做派,确实不像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反而透着股难得的旧日随意。
“话是这么说……”吴丽华语气缓和了些,但依旧叮嘱,“反正……你心里得有数。”
“放心吧您呐!”傻柱拍了拍胸脯,仿佛已经做出了决定,心情也豁朗了不少,“我心里门儿清!这事儿,我看行!为了孩子,也为了咱俩,闯他一闯!”
话虽这么说,但他眼神深处那丝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轻微的不安,并未完全散去。只是作为一家之主,他必须表现出果断和信心。他重新拿起那台破收音机,但心思早已不在那吱呀的电流声上,仿佛已经飘向了那片传说中充满机会的南方热土。
刘光天并没有在四合院里多做停留,更没有像一些衣锦还乡的人那样,给左邻右舍散发糖果或塞钱——他知道,那样做看似风光,实则浅薄,更容易惹来不必要的闲话和麻烦。过多的施舍只会打破这里微妙的平衡,
他只是在中院,和几位老街坊站着说了几句话,态度一如从前般随和,问问身体,聊聊天气,绝口不提自己的事。
然后,他和高美琪带着父母,几个安保提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前院。一如他回来时那样低调。
前院,三大爷闫富贵早就支着耳朵留意着院里的动静,见到刘光天过来,立刻推了推眼镜,从屋里迎了出来,脸上堆满了热情笑容。
“光天,这就走了?不多住两天?”三大爷的客气话张口就来。
刘光天笑了笑,递过去一包好烟,开门见山:“三大爷,我带父母去港岛看看。老屋那边,劳您和三大妈多费心,帮着照看一下,别让野猫耗子进去了就成。”
三大爷接过烟,看着没见过的牌子,不过这肯定是好烟,连连点头:“应该的,应该的!街里街坊的,你放心!”
刘光天从口袋里拿出准备好的钱,不多不少,正好二十块人民币,塞到三大爷手里:“也不能让三大妈白辛苦,这点钱算是个意思,每个月麻烦她抽空去帮着扫扫灰,通通风。”
二十块钱!在那个时候,对于一个像三大爷这样精打细算、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笔飞来横财!只是偶尔去打扫一下空屋子,这钱赚得太轻松了!
三大爷闫富贵接过钱,手指下意识地捻了捻,确认了数额,脸上的笑容瞬间变得极其真挚热烈,几乎有点手足无措,乐得简直找不到北,眼镜片后的眼睛都放光了:“哎哟!光天!你看你这……太客气了!放心!绝对放心!这屋子我给你看得好好的!你三大妈保证给它收拾得跟你们在家时一样亮堂!你就踏踏实实在外边忙你的大事!”
刘光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用一点对他而言微不足道的钱,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人,把事情办得妥帖,同时让对方感恩戴德。这比他自己高高在上地吩咐要有效得多。
他点了点头,又和三大爷客气了两句,便带着父母,在三大爷的“慢走啊,常回来看看”的送别声中,走出了四合院的大门,融入了四九城的暮色里。
他并非什么都没有做。
离开前,他特意去了一趟街道办,找到了王主任。在办公室里,他具体交代了些什么,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会以一种更正式、更符合规则的方式,为街坊邻居们铺路,,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辆黑色的奔驰轿车,组成一个低调却难掩气势的车队,平稳地行驶在四九城略显空旷却已悄然酝酿生机的街道上。这与胡同里自行车铃铛的清脆声响、院墙内的人声嘈杂,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打头的车里,坐着的是刘海中和二大妈。
老两口并排坐在宽大的后座上,身体都显得有些僵硬,不太敢完全靠实在那过于柔软的真皮座椅上。
二大妈双手紧紧抓着自己的膝盖,眼睛不住地打量着车内奢华的内饰,又惊又喜,小声对刘海中嘀咕:“他爸,这车……得多少钱啊……真稳当……” 刘海中虽然努力想摆出一副见多识广的镇定模样,但微微颤抖的手和不断瞟向窗外的眼神也出卖了他内心的激动。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坐了一次好车,更是儿子巨大成功的具象化证明,是一种他们从未想象过的生活方式的突然降临。
车队的目的地是友谊宾馆。刘光天还需要在那里待两天,处理一些离京前的事宜和商业上的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