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归家之路

时间来到了上午十点整。

冬日的阳光勉强穿透薄雾,给四合院的灰墙灰瓦涂上了一层淡金色的微光。院子里早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连犄角旮旯的碎煤渣都清理掉了。各家门窗后面,都藏着按捺不住的好奇目光。

巷口传来了低沉而平稳的汽车引擎声。不同于寻常胡同里自行车铃铛的清脆和三轮车的哐当声,这声音透着一种不容忽视的沉稳和气派。

只见三辆黑色的奔驰轿车,如同静默的黑色甲虫,缓缓驶入了狭窄的巷口,轮胎压过铺着煤渣的冻土路面,只发出极其轻微的沙沙声。它们精准地停在了四合院的大门外,那份安静与周遭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几个穿着深色大衣、身形挺拔、目光锐利的安保人员迅速从头车下来,警惕而不失礼貌地观察了一下周围环境

中间那辆车的车门被从外面打开。

首先迈出车门的是一只擦得锃亮的黑色皮鞋,接着是笔挺的裤线。刘光天弯腰从车内出来,站定在胡同口的水泥地上。他今日换上了一件质地精良的深色厚呢中山装,领口整齐地扣着,既保持了正式与庄重,又多了几分刻意为之的内敛和亲近感。

他抬起头,他的目光深深地落在那扇熟悉的、斑驳褪色的朱漆大门上。

就在这一瞬间,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悄然漫上心头,远比简单的“近乡情怯”更为深沉。那眼神里,有感慨,有追忆,但更深处,却是一丝清晰的了然与淡淡的怅惘。

这扇门,这条胡同,这个院子,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曾印刻着他的成长。但如今,他站在这里,却无比清晰地意识到,有些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了。那日的新闻联播,那三百亿的数字,如同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已然横亘在他与过往之间。

他这次回来,是看望,是告别,也是一种对过去的郑重交代。

他心知肚明,从身份曝光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仅仅属于这个小小的院落。

未来的生活重心、工作轨迹,乃至各方面的考虑,他都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真正地“回来”居住了。

这个认知,让眼前熟悉的一切,莫名地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却真实存在的疏离感。

几乎同时,另一侧车门打开。

高美琪优雅地探身而出,她身着剪裁合体的驼色羊绒大衣,颈间系着一条柔软的浅灰色羊毛围巾。

她敏锐地捕捉到了丈夫脸上那一闪而过的复杂神情,她没有多问,只是很自然地伸手挽住了他的臂弯,用自己的方式给予他无声的支持。

她的目光也好奇地投向这条胡同,带着一种理解般的温柔,仿佛在试图读懂丈夫沉淀在这里的岁月。

早已等候在院门口的王主任和几位街道干部,见状立刻满脸笑容地、踩着冻得发硬的地面,快步迎了出来。

“刘先生,高女士,一路辛苦了!欢迎回家!”王主任的语气充满了喜悦和尊重。

“王主任,您太客气了!还跟以前一样,叫我光天就行。”他的声音沉稳而亲切,随后侧身轻轻一引,“这位是我的爱人,美琪。”

高美琪也向前半步,微笑着向王主任点头问候:“王主任,您好。”

王主任一时有些愣神——刘光天之前的妻子不是柳文娟吗?难道离婚了,又换了这一位?

但这毕竟不是她该打听的事。她迅速按下心头的疑惑,脸上依旧堆着笑。

刘光天这般谦和、丝毫没摆架子的态度,让王主任心头一暖,脸上的笑容也跟着真切了许多:“哎!好,好!光天,美琪!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是不知道,你现在可是咱们整个街道、整个区的骄傲啊!”

闫富贵在院门口,对着里面激动地压低嗓子喊:“来了来了!快!光天回来了!”

顿时,院里一阵轻微的骚动,像是平静水面投入了石子。

当刘光天和高美琪的身影终于出现在四合院大门洞口那片光亮处时,整个院子仿佛瞬间安静了一下,所有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来。

然后,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 掌声起初有些迟疑和零星,但很快就连成一片,变得热烈起来。邻居们的脸上都堆满了笑容,带着好奇、羡慕、甚至一丝拘谨和讨好。

“光天!欢迎回家!”

“哎呀,真是光天!出息了!”

“快进来暖和暖和!”

各种问候和赞叹声此起彼伏。

刘光天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温和而略显无奈的笑容,目光扫过院里一张张热情却透着拘谨的面孔,提高了些声音道:

“各位老街坊,左邻右舍的叔叔大爷、哥哥姐姐们!大家这是做什么?太见外了!”

他语气亲切,带着恰到好处的调侃,“在我这儿,也没那么多规矩。咱们不是前些天还在一块儿喝酒侃山、怎么今儿倒把我当外人了,这么一板一眼的,我可不自在啊!”

他的话语轻松自然,瞬间打破了那层因他身份骤变而产生的无形隔膜,让原本有些紧绷和刻意的气氛重新活络了起来。

许大茂挤在最前面,脸上笑得跟朵花似的,声音格外洪亮:“光天兄弟!你可算回来了!那天晚上在电视上看见你,好家伙!把我激动得一宿没睡!”

傻柱在一旁撇撇嘴,但也没拆台,只是嘀咕了一句:“马屁精。”

刘海中激动地搓着手,看着被众人围住的儿子,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自豪和荣光,连声说:“进屋说,进屋说!光天,快进屋!你妈在屋里等着呢!”

王主任也笑着维持秩序:“对对对,让光天和美琪先进屋见见老人家,暖和一下,这一路辛苦。”

刘光天对众人抱以歉意的微笑,带着高美琪和刘海中一起向后院走去。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过去的时光和现在的现实交织的节点上。

身后,是邻居们热烈而复杂的目光,以及那无法掩饰的、已然存在的鸿沟。这趟归家之路,温馨之下,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感慨与物是人非的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