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医疗和物资援助

接下来的几天,刘光天的行程紧凑而意义深远。

在相关部门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他带着高美琪,走进了首都几家重点医院,也深入了京畿附近的军营。

在医院,他看到的是医护人员极大的责任感和与发达国家相比略显滞后的医疗设备之间的落差。

他没有过多言语,仔细听取了院方和卫生部官员的介绍,对某些关键领域的设备缺口尤为关注。

“医生和护士们的仁心仁术,令人敬佩。”刘光天对陪同的领导说道,“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进的设备能让他们如虎添翼,拯救更多生命。”

他当场指示高美琪,与卫生部门具体对接,以华兴集团旗下基金会名义,捐助一批当前最急需的先进医疗设备,涵盖影像诊断、重症监护、精密手术等领域,并要求尽快完成采购和运输,直达这些医院。

随后,他们访问了部队。

在军营,刘光天观看了战士们的训练,参观了荣誉室,也与基层指战员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他的目光掠过那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以及那些虽然保养精心但已显陈旧的重装备,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敬意,也有感慨。

尤其是在听取关于边防部队情况的汇报时,他听得格外专注。

当听到边防官兵长年驻守在高原、雪域、荒漠等极端艰苦环境下,面临物资补给困难、医疗条件有限、环境异常恶劣时,他沉默了片刻。

他对部队领导沉声说道:“我曾经在边境地区呆过一段时间,虽然情况不同,但我能想象,也能体会到那份艰苦和寂寞。战士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奉献的是他们的青春和健康,他们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他转过身,对高美琪和陪同的后勤部领导明确表示:“华兴集团,额外捐助一笔专款,以及一批特制的防寒物资、高原医疗保障设备、衣食物资以及一批文体器材,指名捐献给驻守条件最艰苦的边防连队。东西不多,但希望能稍微改善一下战士们的生活和执勤条件,让他们知道,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海外游子也心系着他们。”

这番话,说得平实却极具分量,让在场的部队领导无不动容。

他们深知边防的苦,也更明白这份针对性极强、雪中送炭般的捐助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谊和细致用心。

这绝非简单的慈善,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和支持的举动。

刘光天的私人秘书在一旁细致地记录着每一项要求,并确保与相关部门建立畅通的对接渠道。

这几天的参观和捐助,虽然不如百亿基金和天价订单那样轰动,却同样在医疗和军队系统内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刘光天的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慷慨的富豪或精明的商人,

更被视为一位真正理解国家困难、关心一线军民、务实且充满温度的爱国者。

当晚,在相关部门为刘光天和高美琪的华兴团队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气氛热烈而融洽。

席间,领导热情地询问刘光天对明日行程的安排,是否有特别想去参观的地方,或是需要安排会见什么人。

刘光天举起酒杯,向各位领导的盛情表示感谢,随后温和却坚定地婉拒了第二天的官方安排。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的周到安排,”他声音平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这几天,我上了报纸,新闻也播了。我想,住在四合院里的父母亲应该已经知道了我的情况。”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跟美琪结婚多年,她至今还未见过二老,明天准备带美琪回家吃一顿家里的便饭。这是私事,也是我当下最迫切的心愿。”

在场的领导们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纷纷表示理解和赞同。

“应该的,应该的!百善孝为先,刘先生一片赤子孝心,令人感动!”

“是啊,事业再大,也不能忘了根本。回去看看老人是大事!”

那位主要负责接待的相关领导更是立刻重视起来,他一边对刘光天表示支持,一边不动声色地侧身对秘书低声嘱咐了几句。秘书迅速离席。

不一会儿,东城区的区长就接到了来自上面的紧急电话。

电话里的指示清晰而明确:爱国商人刘光天先生明日将携夫人返回位于东城区南锣鼓巷95号的四合院探亲,务必做好接待保障工作,但要把握分寸,做到“热情周到、安全有序、不扰民、不张扬”,

充分体现政府对爱国人士的关怀,同时尊重其私人家庭空间。

区长接到这个任务,既感到荣幸也感到了压力。他立刻部署下去:通知街道办和派出所主要领导马上到区里开会;安排人员连夜对胡同周边的环境做适当的清洁整理;

协调交警部门,明日对胡同口进行临时的、人性化的交通疏导,确保车辆通行有序但绝不封路扰民;嘱咐街道和社区干部,要以热情但不过分打扰的方式提供必要帮助……

所有的工作都在高效而低调地进行着。目的只有一个:让刘先生一家能够安心、温馨地团聚,感受到故乡的温暖和政府的诚意,同时又不能兴师动众,变了味道。

宴会结束后,刘光天和高美琪回到下榻的宾馆。

他们并不知道,为了他们明天这次纯粹的私人探亲,基层政府系统已经悄然动员起来,正以一种力求完美的方式,准备迎接这位从胡同里走出去,如今载誉归来的游子。

高美琪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满是对明日拜见公婆的忐忑。刘光天看着她这般模样,轻声道:"之前不是还说要去拜访公婆么?怎么现在倒紧张起来了?放心,我妈很好说话的,至于我爸如今也变得很好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