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灯火如河,历史如诉
《国家日报》头版头条处理这两条震撼性新闻。上半版通栏标题是:《华兴集团投资二百亿港币 助力国家工业现代化进程》。
详细报道了与外贸部、工业部签署的天价订单及其在技术引进、产业升级方面的重大意义;
下半版 的位置,则是更为醒目的标题:《爱国港商刘光天先生捐赠百亿港币 设立“华夏英才振兴基金”》,配发了老人与刘光天在捐赠仪式上亲切握手的大幅照片。
社论指出,这两项举措“硬实力与软实力并举,充分展现了海外华商支持祖国建设的巨大热忱与卓越远见”。
《经济日报》头版几乎全部让位给这一消息,主标题为:《三百亿港币注入现代化建设新动力》,将投资与捐赠并称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标志性的经济合作与慈善义举”,并配发了双方共同举起巨额展示牌的震撼照片。
《光明日报》则更聚焦于教育捐赠,以《百亿港币铸就人才强国基石》为题,盛赞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价值,同时在二版重要位置对工业投资进行了分析报道。
《参考消息》等媒体也均在显著位置进行了联动报道,口径一致地肯定了华兴集团的雄厚实力、爱国情怀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全方位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在全国千万家庭的电视机屏幕上,当晚七点的《新闻联播》以长达近十分钟的超常规篇幅,将这两则消息作为重中之重予以播报。
节目开始不久,端庄的播音员便以沉稳而充满感染力的声音说道:“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有:华兴集团与我国相关部门签署重大投资及捐赠协议,总投资额达三百亿港币……”
随后,画面详细呈现了昨日签约仪式的盛况:庄严肃穆的会场、多位领导老人的出席、刘光天先后与三位部长签署协议的特写、以及那两块分别标志着“贰佰亿港币”投资和“壹佰亿港币”捐赠的巨型展示牌被高高举起的经典瞬间,都通过电波传遍了神州大地。
播音员配以激昂的解说:“……这规模空前的投资与捐赠,一举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纪录,充分体现了海外华人与祖国心连心的深厚情谊,展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巨大成就和感召力,为我国工业现代化与教育事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这则重磅新闻,以其无与伦比的权威性和覆盖面,将“刘光天”、“华兴集团”和“三百亿港币”这些关键词,深深地刻进了无数国人的脑海之中。一夜之间,刘光天这个名字,成为了爱国、实力与远见的象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街知巷闻。
这则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蔓延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北方一所顶尖理工大学的教研室,当晚的《新闻联播》让几位留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看得心潮澎湃。当播音员念出“设立‘华夏英才振兴基金’”时,一位一直苦于科研经费不足的青年讲师几乎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一百亿!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金!”他激动地推了推身边的同事,“李老师,你听到没有?这是雪中送炭啊!我们那个关于新型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申报经费几次都因为‘应用前景不明’被搁置,这下‘华夏英才振兴基金’可能就是我们的希望!”
被称作李老师的副教授同样难掩兴奋,他着重听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句评价:
“没错!这说明国家层面极度重视。这笔钱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解燃眉之急,它更可能支持那些需要长期投入、暂时看不到效益但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这位刘光天先生,真是有远见!”
实验室里的一位研究人员则看到了更实际的层面,他的语气充满了感激:“这位刘先生太了不起了!这不仅是为我们提供科研资金,更是对我们科研工作者价值的巨大肯定。
如果能申请到基金资助,我们或许就能购买急需的进口试剂、更新老旧的实验设备,甚至可以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完全是改变了我们的科研环境!”
教研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这位爱国港商的义举,精准地切中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命脉。他们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刘光天先生远见卓识与家国情怀的由衷敬佩,以及对于未来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为国出力的强烈期待。
而在教学楼和布告栏前,学子们的兴奋点则更为直接地与他们的未来相关。
一个学生指着《光明日报》的标题对同学说:“‘华夏英才振兴基金’!百亿港币!这得支持多少奖学金和助学项目?以后我们是不是有更多机会深造了?”
另一个学生兴奋地补充:“最重要的是,这说明了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学好科学文化,将来一定能大有用武之地!”
一种对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憧憬感,在学子中间迅速弥漫开来。
与此同时,在全国成千上万返城后仍在待业、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知青群体中,工业投资的消息所引发的震动,远非“振奋”二字可以形
在北方某大城市的棚户区,一个低矮的屋子里,几个刚回城不久的青年正围着一台老旧收音机。
收音机信号不算好,夹杂着轻微的杂音,但播音员那铿锵有力的每一个字,都清晰地砸在他们的心坎上。
“二百亿……工业现代化……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化工新材料……”
其中一人喃喃地重复着这些词汇,眼神里充满了渴望。他叫李兴民,在北大荒摸爬滚打了近十年,回城后却只能偶尔打打零工,一身力气无处可使。
“兴民,你听清了吗?是实实在在要建厂子、搞生产的!”旁边的同伴猛地抓住他的胳膊,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二百亿港币!这得盖多少新工厂?需要多少工人?”
屋子里原本沉闷的空气瞬间被点燃了。
另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更文静的青年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分析,声音却也在微微发颤:“不光是直接的生产岗位。社论里说了,还有‘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这意味着需要大量受过教育、能快速学习新知识的青年工人进行培训。我们……我们正合适啊!”
他叫王国栋,高中毕业下的乡,虽然学业中断,但底子还在,一直渴望能有机会再学习、掌握一门真正的技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所事事,成为家庭的负担。
“还有那一百亿!教育基金!”一个女青年插话,她叫周晓芸,眼神亮晶晶的,“‘华夏英才振兴基金’,说不定以后会有技术培训班,甚至助学机会?就算我们这批人赶不上,我们的弟弟妹妹总能赶上吧?国家这是真的要下大力气搞建设了!”
他们不再说话,只是互相看着对方,都能从对方眼中看到一种久违的光芒——那是一种名为“希望”的东西。几年来回城后的彷徨、委屈、对未来的焦虑,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李兴民猛地站起身,在狭小的屋子里踱了两步,拳头紧紧攥着:“对!这不是空话!上了《新闻联播》,这是国家定下的大事!需要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人!我们不能这么干等着了,明天就去街道办事处问问,去劳动局打听打听!这么大的投资,肯定很快就有招工的消息!”
“没错!只要有机会,哪怕从学徒工干起,我们也一定能干好!咱们什么苦没吃过?”王国栋的冷静再也维持不住,脸上泛起了红光。
这一夜,无数个如李兴民、王国栋一般的知青,在收音机旁、在邻居家的电视机前、在传阅的报纸上,得知了这一消息。
他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三百亿港币的全部战略意义,但他们抓住了最核心、也是最关乎自身的一点:国家引入了巨资,要大力兴办现代工业了!而工业,需要工人!
他们曾是时代洪流中的浪花,被裹挟着走向远方,如今又带着一身风霜回到起点,却常常感到自己与飞速变化的城市格格不入。
而此刻,“华兴集团”、“现代化工厂”、“技术培训”这些词汇,为他们勾勒出一条可以期待、可以奋斗的道路。
他们不怕吃苦,只怕没有机会。现在,机会的曙光,似乎正随着那三百亿港币的惊雷,穿透云雾,照射了进来。
那一夜,无数个家庭在餐桌上讨论着这则新闻;无数封信件带着剪报寄往远方的亲人;无数颗心跳动着,与国家前进的脉搏共振同频。
刘光天与高美琪站在饭店房间的窗边,俯瞰北京的夜色。远方星星点点的灯火,如大地上的星群,沉默而坚定。
“今天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高美轻轻说。
刘光天缓缓点头,目光沉静而深远:
“我们只是点燃了一根火柴。但你看——”他指着窗外辽阔的土地,“这片大地,从来就不缺愿意添柴的人。”
灯火如河,历史如诉。他们深知,这笔钱不仅是资本,更是一颗种子。它落入时代的土壤,必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生长出一个他们梦想中的、强盛而明亮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