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家的卖鱼夫郎稼禾
第 26 章
小
大
“小鱼老板,稍等。”两人还未走出医馆,周令宜追了出来。
陶青鱼停下。
方问黎立在他侧后,闻言看去,见周令宜手中是一封喜帖。
此前他已经收到了一封。
周令宜面上还有些纠结,但还是将喜帖递给陶青鱼。
“这个现在给你本不合适,但思来想去,竹哥儿成婚当日若是你在他定然也高兴。”
他隐晦看了一眼方问黎。
给这喜帖还有一半的原因是他希望也能帮帮自己兄弟。
他成亲了,却还见方问黎在这儿苦哈哈地兜圈子。说实话,好笑也替他心酸。
他还没见过方问黎这么委屈过。
自家兄弟这人心思沉,冷心冷肺。偏偏脑子聪明,也有手段,想要什么都能手到擒来。
可唯独对小鱼老板装了好些年君子,犹豫踟蹰,小心翼翼。
虽然吧,渐渐也在小鱼老板面前混了个脸熟,前些时候还得意能娶到人了。结果到底意外先来一步,乱了他原本的计划。
两人交集虽不多,但十几年如一守着这么个人,也可见在他心里小鱼老板得是个什么地位。
所以作为好兄弟,能帮的还是帮一下。
*
陶青鱼没料到自己还有周家的一份喜帖。
“日子这么近。”
周令宜点头,笑着道:“定在正月初六。也是我年纪大了,家里太过着急,加上后面半年没什么好日子,所以选了这天。”
“好,我会来的。”陶青鱼默默放好了喜帖。
最近发生的事情有点多,家里出事,刚回过神来最好的朋友突然也要出嫁了。陶青鱼一时恍惚。
告别周令宜后,他下台阶时险些踩空。
方问黎眼疾手快,将人扶住。
入手硌,一层皮肉包着骨头,力道大点怕是都能捏碎。
“小心。”方问黎剑眉微皱。
陶青鱼晃了晃脑袋。“谢谢。”
*
进福巷。
两人结伴到了方家门口。
还是冬日最冷的时候,方家门口的两棵桂树却长得枝繁叶茂。叶片深绿,如华盖一般撑开掩映着方家大门。
院门半掩着,方问黎一推就开。
“进来歇歇。”
他没急着进去,而是等着陶青鱼靠近。
陶青鱼看他一眼,随在他身后。
这是陶青鱼第一次进方家家门。与院外面立了十几年的桂花树给人的印象不同,屋子的主人看着并不是个喜欢养植物的。
院中地面贴着青砖,扫得干干净净。
里面摆着一张石桌,几把凳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植物做点缀。
陶青鱼找了凳子坐下,方问黎给他倒了一杯桌子上的茶才进屋。
茶香飘荡,雾气腾升拂过脸侧温热。
陶青
鱼抿了一口(),茶香绕齿?()_[((),味道清甜。是放了蜂蜜的。
他喉咙微涩,将一杯慢慢喝完。
厨房有人忙碌,动作极轻。应当是以前跟在方问黎身后的小厮,叫什么……阿修?
正漫无目的地想着,厨房里的人就端了几盘点心出来。
“小鱼老板,刚出笼的点心,快尝尝。”
“谢谢。”
阿修颔首,送了东西又快速消失在院中。
正屋门没关,方问黎出来时手上拎着些礼品。这些东西全是他之前早早备下的。
他将东西放好,在陶青鱼对面坐下。
在屋里时,方问黎一直看着外面。看了多久,哥儿就这么不言不语地坐了多久。
只见他喝完了自己刚刚倒的一杯茶,桌上的点心却没动过。
陶青鱼放下茶杯。“可以走了?”
方问黎怕他饿了,问:“可要用完饭再走?”
陶青鱼:“不饿。”
陶兴永摔伤对他的打击太大,这段时间以来他吃饭也没多大胃口,人瘦得很快。
方问黎依着他,拿上东西出门。
出了进福巷,外面街道上人流如织,商贩扎堆。沿街排列的摊位上,吃的喝的应有尽有。
方问黎将人送上马车,路过包子铺又叫停车夫去买了几个包子。
车厢里,陶青鱼下巴搁在垒起的药包上闭目养神。
闻到包子的香味儿,他以为是外面传进来的,没当回事儿。
方问黎进了车厢坐在他对面。
马车车厢不大,他腿又长,只能稍稍斜坐着才没挨着哥儿。
为了保暖车窗关着的,里面光线昏暗。
方问黎适应了会儿,用目光描摹哥儿的轮廓。看他瘦削的面颊跟紧蹙的眉,方问黎捏着油纸包的手不免紧了紧。
听得油纸发出的响动,他才抽神。
将油纸打开。
窸窸窣窣,却并没有引起车厢里另一个人的兴趣。
“小鱼。”
陶青鱼低头,换成额头抵着药包。
人在精神极度疲惫的时候对外界的反应很迟钝,也不想说话。
此时此刻,手中有富裕,积压在心中许久的石头略微一轻。他忽然很想睡一觉。
手中的药包被拿开,力道虽轻,但态度坚决。
陶青鱼猛地抬头,直勾勾地看着拿走他药包的人。
方问黎温声道:“吃点包子。”
“不饿。”陶青鱼舔了下干涩的唇,隐藏在昏暗中的脸色苍白。
方问黎很轻易拿捏他的软肋。“花了银子的,不吃只得扔了。”
“扔了就……”陶青鱼及时止住。
他说不出随意将食物扔了的话。
陶青鱼默默接过那油纸包,将那温热的白面包子往嘴里塞。
吃着吃着,陶青鱼胃里突然翻滚。他将油纸裹紧往边上一放,捂着嘴发呕。
()方问黎脸色陡然一变。
他抽出帕子帮哥儿捂着嘴,顺手抚着他后背。
掌心下的脊骨突出,哥儿像时刻绷紧的一根弦,长此以往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断。
车夫听见动静立马停车,陶青鱼也掀开帘子跳下,直接蹲在路边。
方问黎追出来,这会儿才看见他的脸色不正常。
“我这好好的车,小哥儿怎么还吐在里面了。”车夫抱怨。
马车不是他的,是他们马车行的。他吃饭的家伙沾了污秽,还怎么拉客。
“抱歉。”方问黎眸色寒凉,道歉的话却听得车夫气势一收。
马车不能坐了。
方问黎将车钱付了还补给车夫一点洗车钱。
他想让车夫回去再叫一辆马车来,但手腕却被哥儿紧紧握住。
“不用了。”
握住方问黎的手心发烫。
“那还叫不?”车夫问。
方问黎点头。
周遭没了人,看陶青鱼已经吐不出其他,方问黎手背探了探他的额头。
热得有些不正常。
“生病了。”方问黎看着他。
陶青鱼站起来,却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即使闭着眼睛这感觉也没消失。
连日奔忙加上冬季天寒,身子遭不住,积压到现在生病已经是他底子打得好了。
陶青鱼脑中混沌着,站不住身子想蹲下。但手被扶着,他没法子,只能脑袋往方问黎身上一栽。
方夫子穿着长袍很是斯文,真就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但藏在衣服下的肩背却是宽厚,肌肉微弹带着体温,极为舒服。
方问黎下巴擦过哥儿柔软的发,身子僵住。
好一会儿,才渐渐放松。
垂眸看人迷糊靠在自己肩膀,他单手虚虚搂住人的腰,解开身上刚刚在家里拿的披风将哥儿裹严实。
“马上就好。”
鼻尖缭绕清香,淡淡的很好闻。
陶青鱼闭着眼睛,不知不觉就没了意识。
*
陶家。
临近中午,家里来客了,不好不做些菜招待。
方雾招呼:“孟婶,中午就留家里吃饭。”
虽拿不出什么好的,但陶家也不是没有规矩的人家。家里水缸里还有些小鲫鱼,再杀一只鸡也不算磕碜。
正好家里人这些日子没吃到什么油水,跟着补一补。
“那就叨扰了。正好我带了些东西,一块儿煮了吃。”
她这一提,没打算收礼的陶家人才知道她带来的东西除了补品,其余大包小包的都是吃食。
米面就算了,居然还带了现成的鸡鸭跟猪肉。
看她指挥着随从一点一点往灶屋里拿,陶家人惊呆了。这瞧着不是送礼,是送货。
“这哪里使得。”众人赶忙去拦。
孟氏拉开方雾跟杨鹊,笑道:“都是一
家人,什么使得不使得的。”
陶家人:什么时候又成了一家人了?
孟苏静把方问黎当自己人,为了他的终身大事可是费尽了心力。
她原本想着东西送了坐一会儿,只给陶家人留下个好印象就行。但谁知跟陶家人聊着聊着,竟也喜欢上了与他们这般单纯的相处。
那县里的妇人们日子虽好,却处处攀比。
又或是看中了他家老伴的关系想塞几个学生进书院,常常登门。
待在那里日子久了,也烦闷得很。
等以后老伴不教书了,倒是可以在乡下买个房子也这般住着。
这厢推来推去,到底是陶家人推拒不过,只能将她带来的东西做了。
厨房里,依旧是方雾掌勺。
不过原本该杨鹊烧火的活儿却被孟氏抢了先。
“您这衣服……”方雾无奈。
老小孩老小孩,想一出是一出。
知道孟氏竟与自家婆母一个年纪,方雾就不知怎么拒绝她这些要求了。
孟氏:“衣服而已,脏了洗就是。从前在家时不也是围着灶台转,你们也别跟我客气。”
陶家屋子虽是茅草屋,但收拾得都整洁。灶屋的灶台上每次做饭都擦拭,油污都少。
方雾洗锅,杨鹊、宋欢就备菜。
堂屋里爷奶累了,几个小的就跟着回屋。至于躺着的那两个汉子,自有他们最小的兄弟看着。
灶屋里热闹,孟氏边烧火边聊天。虽是第一次登门,但相处中也跟陶家人亲近不少。
想到方问黎的事儿,她心底一叹。
年轻人想得简单,起初找她的时候是一心为己,只让他过来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但人与人的相处,还是靠着真心。
陶家人不知道方家是个什么情况,也不明白方问黎的为人。陶家不提,她也该提。
“雾哥儿以前可知方从流那小子?”
方雾揉着白面,边道:“我知他外祖是我娘家那边的。”
“是,当年他家爹娘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该知道的差不多都知道。我说点你们不晓得的。”
孟氏知方问黎性格,也知他是真认定了哥儿,所以这话在他家说得。
“他外祖是秀才,他幼时跟着外祖启蒙。老头子说他从小就聪明,好好培养定能有一番作为。”
“这本是喜事,但坏就坏在他亲娘不辨是非,亲爹又是个好名利的。这书,就是他读不出来也得读出来。”
方雾揉面的手渐渐慢了下来。
这个他们倒是不知道。
孟氏感慨:“后来他确实年纪轻轻成了童生,又有秀才之名,按理说再往后考上就苦尽甘来。偏偏会试时,他却不愿意考了。”
说到这儿,孟氏脸上的笑容不在。
“他爹娘上书院闹。从流那会儿明明才十五岁的年纪,心性异常坚定。说不考就是不考。”
“最
后无法,他爹就想让他退学。但我家老头子看不过去,保住了这个学生。”
“他这日子也不好过。”方雾轻叹一声。
“可不是。”
孟氏往灶孔里夹了一点柴火,又道:“后来的事儿,你们也知道了。他父母和离,各自成家。一个早已经不在鸣水县,一个倒成了县里有名有姓的商人。”
“不过那小子跟他们断了来往,不会对以后有什么影响。”
“他今日的这些,都是他自己取的。我们看着他长大,也能保证他人品是绝对不出错的。”
孟氏说着掏心窝子的话,方雾认真听着。
他听得出来,这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也听得出来方问黎对哥儿有意,且还不是临时起意。
这般私密的事,除非确定结亲,否则没人随意拿出来说。
现在回想一下自家相公跟自己说的那方问黎认定了哥儿,似也不假。
方雾是过来人。
略微一想又明白人家过来一趟不单单是看望自家,定还是为着自家哥儿的亲事。
他倒没什么抵触。
这个时候虽不合适,但人家也没明说。现在这般坦诚,只能说明方问黎有心。
可惜……若放在以前他定会撮合撮合,但如今还得他哥儿愿意。
所以听人说了这么久,他只能笑面以对,说不出什么保证的话。
*
周氏医馆。
周令宜见到来人诧异道:“你们怎么又回来了,不会是小鱼老板反悔不想来了?”
“看病。”
方问黎将裹得严实的陶青鱼抱下马车直奔屋内。
“刚刚不是还好好的。”
嘴上说着,该看还是得看。
……
陶青鱼从迷糊中睁开眼睛,见是熟悉的医馆,立马撑着手坐起。
“不用看。”
“已经看完了。”
方问黎坐在边上的小凳子上。凳子矮,他那么高的一个人双腿曲折快抵着胸口,瞧着坐得委屈得很。
陶青鱼鼻尖充斥着一股浓烈的药味儿。抿了抿唇,嘴里甜丝丝的,细品还有微苦。
连药也给他灌下去了,怪不得身子舒服了些。
“谢谢。”
“喝点粥。”方问黎将小桌上的粥往他身边推了推。
“我……”
陶青鱼感觉到落在脸上的视线,到底是将碗端起。
方问黎看他愿意喝了,起身出去。
周令宜坐在院中正吃得香,见他问:“你不来点?”
方问黎:“吃过。”
周令宜看他眼中的沉郁,叹道:“你也别着急,小鱼老板身体底子还好。就是最近心神耗费得厉害,以后好生养养就回来了。”
正说着,那边屋里陶青鱼走了出来。
“周大夫。”
方问黎目光移到哥儿身上。
那衣服瞧着像挂在骨头架子上的,空得不行。
“要走了?”
陶青鱼点头。
周令宜顾着吃饭,笑嘻嘻道:“走吧走吧,药记得带上。”
陶青鱼要掏银子,方问黎走到他身边。“诊金给了的。”
陶青鱼一顿。“谢谢。”
他额头汗湿了,脸上不正常的红褪下,人瞧着像霜打了的草,蔫蔫儿的。
都这样了,还不忘谢谢。
回想起他这一天不知道说了多少谢谢,方问黎神色淡淡。
他“嗯”了一声,提步往外走。
陶青鱼看着他手上满满当当的包裹,而自己两手空空,稍微不自在地伸手去拿。
方问黎手一错,将东西往马车上放好。接着后退一步让开位置。
陶青鱼能隐隐感觉到他有点不不对劲儿,但有时候不该问的也别问。
上了马车,外面的人也坐了进来。
陶青鱼猜测他大概是待在外面冷了,无所谓地靠在车厢,随着马车微微摇晃。
方问黎见状,将带出来的披风给他盖上。
陶青鱼背脊微僵,沉默着不动。
“病还没好。”
“谢谢。”
也不知道是不是昏暗的车厢里太过安静,陶青鱼下巴缩在暖呼呼的披风里,摇晃着又慢慢睡了过去。
*
晌午过了,该吃饭的早吃完了。
陶家收拾了桌子,孟氏也打算坐会儿就回。
陶家位置偏,寻常没多少人往这边来。孟氏享受了一上午的安宁,正要告辞,竟看见好几个妇人你争我抢,纷纷笑盈盈地冲着陶家来。
陶家院墙的篱笆不高,只挡了人半身。
那些人擦脂抹粉,头戴红花,还穿着一身喜庆衣服。走到院子外就招呼:“陶大夫郎可在?”
有人在外喊,也有人敲门。端的是一个比一个急切。
方雾:“诸位有事?”
宋欢看杨鹊急急忙忙跑去开门,一把逮住他的后领将人拉回来。
“急什么,一个个穿得花花绿绿的,看不出来是做什么的啊。”
杨鹊努努嘴:“你瞧。”
宋欢偏头,就见一群几个人笑呵呵地直接翻篱笆。
篱笆本来就是稻草、泥土混着砌起来的,不如砖头好。加上上了年份一踩就扑簌掉渣,如何踩得!
方雾将门打开,门口的人瞬间挤了进来。
一个个脸上笑出花。手上却你抓我,我拉你,动作如狼似虎就是要争第一。
“你们这是做什么?”
方雾话落,手就被人抓住了。
“陶大夫郎,好事儿啊!我来帮小庙村关家小儿子说媒的。”
“哎哟!这就是陶大夫郎啊。”另一个精瘦妇人一屁股将人撞开,挤到方雾跟前。
“早就听闻鱼哥儿相貌是十里八村顶顶好的,原来是肖了陶夫郎。
我是乔家的亲婶子,给我家外甥来……”
“滚一边儿去!”
方雾面前又换了一张笑呵呵的脸。“方雾啊,我是咱方家村的,方知可记得?他家想……”
一群人在这儿叽叽喳喳,方雾被吵得脑仁疼。
“行了!”他将腕上的手扒拉开。
“我家大郎才伤了,哥儿还不想成亲。说媒也就罢了。”
这些人当中他以前见过不少,也是为如今同一件事儿,但哪次不是将自家哥儿贬得低低的。方雾对他们没什么好印象。
他面上客气道:“各位回吧。”
一伙人高高兴兴来,就怕这便宜被人捡了。照着陶家如今的情况本以为势在必得,谁知道人家居然看不上。
他陶家多大的脸!
“回?你陶家就是这么待客的。我们远远来,茶都没喝上一口就让回,怎么!瞧不上我们?”
方雾笑容落下。
“我不想动手。”
知道方雾什么脾气的同村人脸上一僵,又客客气气笑着道:“我们也是好心。”
“你家大郎就这样了,日子还不得继续过。哥儿总归是要嫁人的不是?”
方雾态度坚决道:“我不卖儿子,也没见哪家老子才从阎王爷那里把命抢回来就急着嫁哥儿的。”
“你!”真是油盐不进!
“就不留诸位了,走吧。”
一看方雾这态度,顿时有人气道:“是是是,老子得病不急着嫁哥儿,那作何留了这位婶子!”
“难道她说的人就好?你陶家贴了脸往上凑。闻闻这屋里的味儿,你陶家都这样了还不是大鱼大肉地招呼!”
杨鹊:“你们说什么呢!”
“难道不是?!”那媒人自以为占了理,气焰更甚。
同来的人一看没戏了,也不争了。讥笑着附和道:“就是,这不就是看不起我们这些媒人吗?那以后陶家其他哥儿要找人说媒,可别巴巴地找我们。”
孟氏:“我不是来说媒的。”
瘦一点的媒婆手往腰上一叉:“你当我们眼瞎!”
“今儿上午你穿着一身红往陶家门外一站,还把鱼哥儿拦住了。不是说媒是什么!真当我们这么些年的媒婆白做了?”
孟氏一愣。
眼中迷惑闪过,转而瞬间清明。
好啊!
这小子算计都算到她身上了。
怪说要她穿一身红呢。
之前拦住哥儿说的那些话是他叮嘱的,她还以为就演着这一场戏呢。本想着后头当个长辈好好帮他跟岳家打好关系,没想到自己也身在其中。
“这鬼小子!”孟氏低骂。
陶家几个媳妇夫郎看人准。见孟氏的反应,加上之前的相处,心里对她跟方问黎还是有好感。
虽然早明白她有牵和的目的,但人家不明说。
比较跟前只知道嘴上嚷嚷的这一群人,高下立见。
马车走在村中路上,见快到地儿了,方问黎看靠在自己肩上的人也没动。
这一路上,他一遍一遍地用视线描摹哥儿的眉眼。看不够似的,越看精神愈发的好。
等到了陶家的那条小路,马车实在走不进去。方问黎才轻轻戳了戳陶青鱼的脸。
陶青鱼一动,又往他肩膀埋。
方问黎唇角微翘。
“小鱼。”
陶青鱼蹭着脑袋,忽然顿住。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他瞬间起身,匆匆拉开帘子跳下去。
脚下踉跄,好在攀住车厢稳住。
方问黎侧头看向自己肩膀,没有管那一处的褶皱。拿了东西,两人一同往陶家去。
一路上,两人一前一后,邻里乡亲该看的不该看的全都看了。
走到陶家院门,两人听见一声愤懑地怒喊:“你家哥儿这下攀高枝了!陶家傲气!干脆啊,全家一起搬县里去吧!”
陶青鱼一把将门推开。
“咚——”
所有人齐齐看来。
陶青鱼白着一张脸,但气势尤盛:“狗叫什么。不在自己家看门,跑我陶家来逞威风!”
那说话的人怒不可遏。
正要反骂,却在看见陶青鱼身边的方问黎后彻底失声。!
陶青鱼停下。
方问黎立在他侧后,闻言看去,见周令宜手中是一封喜帖。
此前他已经收到了一封。
周令宜面上还有些纠结,但还是将喜帖递给陶青鱼。
“这个现在给你本不合适,但思来想去,竹哥儿成婚当日若是你在他定然也高兴。”
他隐晦看了一眼方问黎。
给这喜帖还有一半的原因是他希望也能帮帮自己兄弟。
他成亲了,却还见方问黎在这儿苦哈哈地兜圈子。说实话,好笑也替他心酸。
他还没见过方问黎这么委屈过。
自家兄弟这人心思沉,冷心冷肺。偏偏脑子聪明,也有手段,想要什么都能手到擒来。
可唯独对小鱼老板装了好些年君子,犹豫踟蹰,小心翼翼。
虽然吧,渐渐也在小鱼老板面前混了个脸熟,前些时候还得意能娶到人了。结果到底意外先来一步,乱了他原本的计划。
两人交集虽不多,但十几年如一守着这么个人,也可见在他心里小鱼老板得是个什么地位。
所以作为好兄弟,能帮的还是帮一下。
*
陶青鱼没料到自己还有周家的一份喜帖。
“日子这么近。”
周令宜点头,笑着道:“定在正月初六。也是我年纪大了,家里太过着急,加上后面半年没什么好日子,所以选了这天。”
“好,我会来的。”陶青鱼默默放好了喜帖。
最近发生的事情有点多,家里出事,刚回过神来最好的朋友突然也要出嫁了。陶青鱼一时恍惚。
告别周令宜后,他下台阶时险些踩空。
方问黎眼疾手快,将人扶住。
入手硌,一层皮肉包着骨头,力道大点怕是都能捏碎。
“小心。”方问黎剑眉微皱。
陶青鱼晃了晃脑袋。“谢谢。”
*
进福巷。
两人结伴到了方家门口。
还是冬日最冷的时候,方家门口的两棵桂树却长得枝繁叶茂。叶片深绿,如华盖一般撑开掩映着方家大门。
院门半掩着,方问黎一推就开。
“进来歇歇。”
他没急着进去,而是等着陶青鱼靠近。
陶青鱼看他一眼,随在他身后。
这是陶青鱼第一次进方家家门。与院外面立了十几年的桂花树给人的印象不同,屋子的主人看着并不是个喜欢养植物的。
院中地面贴着青砖,扫得干干净净。
里面摆着一张石桌,几把凳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植物做点缀。
陶青鱼找了凳子坐下,方问黎给他倒了一杯桌子上的茶才进屋。
茶香飘荡,雾气腾升拂过脸侧温热。
陶青
鱼抿了一口(),茶香绕齿?()_[((),味道清甜。是放了蜂蜜的。
他喉咙微涩,将一杯慢慢喝完。
厨房有人忙碌,动作极轻。应当是以前跟在方问黎身后的小厮,叫什么……阿修?
正漫无目的地想着,厨房里的人就端了几盘点心出来。
“小鱼老板,刚出笼的点心,快尝尝。”
“谢谢。”
阿修颔首,送了东西又快速消失在院中。
正屋门没关,方问黎出来时手上拎着些礼品。这些东西全是他之前早早备下的。
他将东西放好,在陶青鱼对面坐下。
在屋里时,方问黎一直看着外面。看了多久,哥儿就这么不言不语地坐了多久。
只见他喝完了自己刚刚倒的一杯茶,桌上的点心却没动过。
陶青鱼放下茶杯。“可以走了?”
方问黎怕他饿了,问:“可要用完饭再走?”
陶青鱼:“不饿。”
陶兴永摔伤对他的打击太大,这段时间以来他吃饭也没多大胃口,人瘦得很快。
方问黎依着他,拿上东西出门。
出了进福巷,外面街道上人流如织,商贩扎堆。沿街排列的摊位上,吃的喝的应有尽有。
方问黎将人送上马车,路过包子铺又叫停车夫去买了几个包子。
车厢里,陶青鱼下巴搁在垒起的药包上闭目养神。
闻到包子的香味儿,他以为是外面传进来的,没当回事儿。
方问黎进了车厢坐在他对面。
马车车厢不大,他腿又长,只能稍稍斜坐着才没挨着哥儿。
为了保暖车窗关着的,里面光线昏暗。
方问黎适应了会儿,用目光描摹哥儿的轮廓。看他瘦削的面颊跟紧蹙的眉,方问黎捏着油纸包的手不免紧了紧。
听得油纸发出的响动,他才抽神。
将油纸打开。
窸窸窣窣,却并没有引起车厢里另一个人的兴趣。
“小鱼。”
陶青鱼低头,换成额头抵着药包。
人在精神极度疲惫的时候对外界的反应很迟钝,也不想说话。
此时此刻,手中有富裕,积压在心中许久的石头略微一轻。他忽然很想睡一觉。
手中的药包被拿开,力道虽轻,但态度坚决。
陶青鱼猛地抬头,直勾勾地看着拿走他药包的人。
方问黎温声道:“吃点包子。”
“不饿。”陶青鱼舔了下干涩的唇,隐藏在昏暗中的脸色苍白。
方问黎很轻易拿捏他的软肋。“花了银子的,不吃只得扔了。”
“扔了就……”陶青鱼及时止住。
他说不出随意将食物扔了的话。
陶青鱼默默接过那油纸包,将那温热的白面包子往嘴里塞。
吃着吃着,陶青鱼胃里突然翻滚。他将油纸裹紧往边上一放,捂着嘴发呕。
()方问黎脸色陡然一变。
他抽出帕子帮哥儿捂着嘴,顺手抚着他后背。
掌心下的脊骨突出,哥儿像时刻绷紧的一根弦,长此以往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断。
车夫听见动静立马停车,陶青鱼也掀开帘子跳下,直接蹲在路边。
方问黎追出来,这会儿才看见他的脸色不正常。
“我这好好的车,小哥儿怎么还吐在里面了。”车夫抱怨。
马车不是他的,是他们马车行的。他吃饭的家伙沾了污秽,还怎么拉客。
“抱歉。”方问黎眸色寒凉,道歉的话却听得车夫气势一收。
马车不能坐了。
方问黎将车钱付了还补给车夫一点洗车钱。
他想让车夫回去再叫一辆马车来,但手腕却被哥儿紧紧握住。
“不用了。”
握住方问黎的手心发烫。
“那还叫不?”车夫问。
方问黎点头。
周遭没了人,看陶青鱼已经吐不出其他,方问黎手背探了探他的额头。
热得有些不正常。
“生病了。”方问黎看着他。
陶青鱼站起来,却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即使闭着眼睛这感觉也没消失。
连日奔忙加上冬季天寒,身子遭不住,积压到现在生病已经是他底子打得好了。
陶青鱼脑中混沌着,站不住身子想蹲下。但手被扶着,他没法子,只能脑袋往方问黎身上一栽。
方夫子穿着长袍很是斯文,真就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但藏在衣服下的肩背却是宽厚,肌肉微弹带着体温,极为舒服。
方问黎下巴擦过哥儿柔软的发,身子僵住。
好一会儿,才渐渐放松。
垂眸看人迷糊靠在自己肩膀,他单手虚虚搂住人的腰,解开身上刚刚在家里拿的披风将哥儿裹严实。
“马上就好。”
鼻尖缭绕清香,淡淡的很好闻。
陶青鱼闭着眼睛,不知不觉就没了意识。
*
陶家。
临近中午,家里来客了,不好不做些菜招待。
方雾招呼:“孟婶,中午就留家里吃饭。”
虽拿不出什么好的,但陶家也不是没有规矩的人家。家里水缸里还有些小鲫鱼,再杀一只鸡也不算磕碜。
正好家里人这些日子没吃到什么油水,跟着补一补。
“那就叨扰了。正好我带了些东西,一块儿煮了吃。”
她这一提,没打算收礼的陶家人才知道她带来的东西除了补品,其余大包小包的都是吃食。
米面就算了,居然还带了现成的鸡鸭跟猪肉。
看她指挥着随从一点一点往灶屋里拿,陶家人惊呆了。这瞧着不是送礼,是送货。
“这哪里使得。”众人赶忙去拦。
孟氏拉开方雾跟杨鹊,笑道:“都是一
家人,什么使得不使得的。”
陶家人:什么时候又成了一家人了?
孟苏静把方问黎当自己人,为了他的终身大事可是费尽了心力。
她原本想着东西送了坐一会儿,只给陶家人留下个好印象就行。但谁知跟陶家人聊着聊着,竟也喜欢上了与他们这般单纯的相处。
那县里的妇人们日子虽好,却处处攀比。
又或是看中了他家老伴的关系想塞几个学生进书院,常常登门。
待在那里日子久了,也烦闷得很。
等以后老伴不教书了,倒是可以在乡下买个房子也这般住着。
这厢推来推去,到底是陶家人推拒不过,只能将她带来的东西做了。
厨房里,依旧是方雾掌勺。
不过原本该杨鹊烧火的活儿却被孟氏抢了先。
“您这衣服……”方雾无奈。
老小孩老小孩,想一出是一出。
知道孟氏竟与自家婆母一个年纪,方雾就不知怎么拒绝她这些要求了。
孟氏:“衣服而已,脏了洗就是。从前在家时不也是围着灶台转,你们也别跟我客气。”
陶家屋子虽是茅草屋,但收拾得都整洁。灶屋的灶台上每次做饭都擦拭,油污都少。
方雾洗锅,杨鹊、宋欢就备菜。
堂屋里爷奶累了,几个小的就跟着回屋。至于躺着的那两个汉子,自有他们最小的兄弟看着。
灶屋里热闹,孟氏边烧火边聊天。虽是第一次登门,但相处中也跟陶家人亲近不少。
想到方问黎的事儿,她心底一叹。
年轻人想得简单,起初找她的时候是一心为己,只让他过来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但人与人的相处,还是靠着真心。
陶家人不知道方家是个什么情况,也不明白方问黎的为人。陶家不提,她也该提。
“雾哥儿以前可知方从流那小子?”
方雾揉着白面,边道:“我知他外祖是我娘家那边的。”
“是,当年他家爹娘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该知道的差不多都知道。我说点你们不晓得的。”
孟氏知方问黎性格,也知他是真认定了哥儿,所以这话在他家说得。
“他外祖是秀才,他幼时跟着外祖启蒙。老头子说他从小就聪明,好好培养定能有一番作为。”
“这本是喜事,但坏就坏在他亲娘不辨是非,亲爹又是个好名利的。这书,就是他读不出来也得读出来。”
方雾揉面的手渐渐慢了下来。
这个他们倒是不知道。
孟氏感慨:“后来他确实年纪轻轻成了童生,又有秀才之名,按理说再往后考上就苦尽甘来。偏偏会试时,他却不愿意考了。”
说到这儿,孟氏脸上的笑容不在。
“他爹娘上书院闹。从流那会儿明明才十五岁的年纪,心性异常坚定。说不考就是不考。”
“最
后无法,他爹就想让他退学。但我家老头子看不过去,保住了这个学生。”
“他这日子也不好过。”方雾轻叹一声。
“可不是。”
孟氏往灶孔里夹了一点柴火,又道:“后来的事儿,你们也知道了。他父母和离,各自成家。一个早已经不在鸣水县,一个倒成了县里有名有姓的商人。”
“不过那小子跟他们断了来往,不会对以后有什么影响。”
“他今日的这些,都是他自己取的。我们看着他长大,也能保证他人品是绝对不出错的。”
孟氏说着掏心窝子的话,方雾认真听着。
他听得出来,这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也听得出来方问黎对哥儿有意,且还不是临时起意。
这般私密的事,除非确定结亲,否则没人随意拿出来说。
现在回想一下自家相公跟自己说的那方问黎认定了哥儿,似也不假。
方雾是过来人。
略微一想又明白人家过来一趟不单单是看望自家,定还是为着自家哥儿的亲事。
他倒没什么抵触。
这个时候虽不合适,但人家也没明说。现在这般坦诚,只能说明方问黎有心。
可惜……若放在以前他定会撮合撮合,但如今还得他哥儿愿意。
所以听人说了这么久,他只能笑面以对,说不出什么保证的话。
*
周氏医馆。
周令宜见到来人诧异道:“你们怎么又回来了,不会是小鱼老板反悔不想来了?”
“看病。”
方问黎将裹得严实的陶青鱼抱下马车直奔屋内。
“刚刚不是还好好的。”
嘴上说着,该看还是得看。
……
陶青鱼从迷糊中睁开眼睛,见是熟悉的医馆,立马撑着手坐起。
“不用看。”
“已经看完了。”
方问黎坐在边上的小凳子上。凳子矮,他那么高的一个人双腿曲折快抵着胸口,瞧着坐得委屈得很。
陶青鱼鼻尖充斥着一股浓烈的药味儿。抿了抿唇,嘴里甜丝丝的,细品还有微苦。
连药也给他灌下去了,怪不得身子舒服了些。
“谢谢。”
“喝点粥。”方问黎将小桌上的粥往他身边推了推。
“我……”
陶青鱼感觉到落在脸上的视线,到底是将碗端起。
方问黎看他愿意喝了,起身出去。
周令宜坐在院中正吃得香,见他问:“你不来点?”
方问黎:“吃过。”
周令宜看他眼中的沉郁,叹道:“你也别着急,小鱼老板身体底子还好。就是最近心神耗费得厉害,以后好生养养就回来了。”
正说着,那边屋里陶青鱼走了出来。
“周大夫。”
方问黎目光移到哥儿身上。
那衣服瞧着像挂在骨头架子上的,空得不行。
“要走了?”
陶青鱼点头。
周令宜顾着吃饭,笑嘻嘻道:“走吧走吧,药记得带上。”
陶青鱼要掏银子,方问黎走到他身边。“诊金给了的。”
陶青鱼一顿。“谢谢。”
他额头汗湿了,脸上不正常的红褪下,人瞧着像霜打了的草,蔫蔫儿的。
都这样了,还不忘谢谢。
回想起他这一天不知道说了多少谢谢,方问黎神色淡淡。
他“嗯”了一声,提步往外走。
陶青鱼看着他手上满满当当的包裹,而自己两手空空,稍微不自在地伸手去拿。
方问黎手一错,将东西往马车上放好。接着后退一步让开位置。
陶青鱼能隐隐感觉到他有点不不对劲儿,但有时候不该问的也别问。
上了马车,外面的人也坐了进来。
陶青鱼猜测他大概是待在外面冷了,无所谓地靠在车厢,随着马车微微摇晃。
方问黎见状,将带出来的披风给他盖上。
陶青鱼背脊微僵,沉默着不动。
“病还没好。”
“谢谢。”
也不知道是不是昏暗的车厢里太过安静,陶青鱼下巴缩在暖呼呼的披风里,摇晃着又慢慢睡了过去。
*
晌午过了,该吃饭的早吃完了。
陶家收拾了桌子,孟氏也打算坐会儿就回。
陶家位置偏,寻常没多少人往这边来。孟氏享受了一上午的安宁,正要告辞,竟看见好几个妇人你争我抢,纷纷笑盈盈地冲着陶家来。
陶家院墙的篱笆不高,只挡了人半身。
那些人擦脂抹粉,头戴红花,还穿着一身喜庆衣服。走到院子外就招呼:“陶大夫郎可在?”
有人在外喊,也有人敲门。端的是一个比一个急切。
方雾:“诸位有事?”
宋欢看杨鹊急急忙忙跑去开门,一把逮住他的后领将人拉回来。
“急什么,一个个穿得花花绿绿的,看不出来是做什么的啊。”
杨鹊努努嘴:“你瞧。”
宋欢偏头,就见一群几个人笑呵呵地直接翻篱笆。
篱笆本来就是稻草、泥土混着砌起来的,不如砖头好。加上上了年份一踩就扑簌掉渣,如何踩得!
方雾将门打开,门口的人瞬间挤了进来。
一个个脸上笑出花。手上却你抓我,我拉你,动作如狼似虎就是要争第一。
“你们这是做什么?”
方雾话落,手就被人抓住了。
“陶大夫郎,好事儿啊!我来帮小庙村关家小儿子说媒的。”
“哎哟!这就是陶大夫郎啊。”另一个精瘦妇人一屁股将人撞开,挤到方雾跟前。
“早就听闻鱼哥儿相貌是十里八村顶顶好的,原来是肖了陶夫郎。
我是乔家的亲婶子,给我家外甥来……”
“滚一边儿去!”
方雾面前又换了一张笑呵呵的脸。“方雾啊,我是咱方家村的,方知可记得?他家想……”
一群人在这儿叽叽喳喳,方雾被吵得脑仁疼。
“行了!”他将腕上的手扒拉开。
“我家大郎才伤了,哥儿还不想成亲。说媒也就罢了。”
这些人当中他以前见过不少,也是为如今同一件事儿,但哪次不是将自家哥儿贬得低低的。方雾对他们没什么好印象。
他面上客气道:“各位回吧。”
一伙人高高兴兴来,就怕这便宜被人捡了。照着陶家如今的情况本以为势在必得,谁知道人家居然看不上。
他陶家多大的脸!
“回?你陶家就是这么待客的。我们远远来,茶都没喝上一口就让回,怎么!瞧不上我们?”
方雾笑容落下。
“我不想动手。”
知道方雾什么脾气的同村人脸上一僵,又客客气气笑着道:“我们也是好心。”
“你家大郎就这样了,日子还不得继续过。哥儿总归是要嫁人的不是?”
方雾态度坚决道:“我不卖儿子,也没见哪家老子才从阎王爷那里把命抢回来就急着嫁哥儿的。”
“你!”真是油盐不进!
“就不留诸位了,走吧。”
一看方雾这态度,顿时有人气道:“是是是,老子得病不急着嫁哥儿,那作何留了这位婶子!”
“难道她说的人就好?你陶家贴了脸往上凑。闻闻这屋里的味儿,你陶家都这样了还不是大鱼大肉地招呼!”
杨鹊:“你们说什么呢!”
“难道不是?!”那媒人自以为占了理,气焰更甚。
同来的人一看没戏了,也不争了。讥笑着附和道:“就是,这不就是看不起我们这些媒人吗?那以后陶家其他哥儿要找人说媒,可别巴巴地找我们。”
孟氏:“我不是来说媒的。”
瘦一点的媒婆手往腰上一叉:“你当我们眼瞎!”
“今儿上午你穿着一身红往陶家门外一站,还把鱼哥儿拦住了。不是说媒是什么!真当我们这么些年的媒婆白做了?”
孟氏一愣。
眼中迷惑闪过,转而瞬间清明。
好啊!
这小子算计都算到她身上了。
怪说要她穿一身红呢。
之前拦住哥儿说的那些话是他叮嘱的,她还以为就演着这一场戏呢。本想着后头当个长辈好好帮他跟岳家打好关系,没想到自己也身在其中。
“这鬼小子!”孟氏低骂。
陶家几个媳妇夫郎看人准。见孟氏的反应,加上之前的相处,心里对她跟方问黎还是有好感。
虽然早明白她有牵和的目的,但人家不明说。
比较跟前只知道嘴上嚷嚷的这一群人,高下立见。
马车走在村中路上,见快到地儿了,方问黎看靠在自己肩上的人也没动。
这一路上,他一遍一遍地用视线描摹哥儿的眉眼。看不够似的,越看精神愈发的好。
等到了陶家的那条小路,马车实在走不进去。方问黎才轻轻戳了戳陶青鱼的脸。
陶青鱼一动,又往他肩膀埋。
方问黎唇角微翘。
“小鱼。”
陶青鱼蹭着脑袋,忽然顿住。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他瞬间起身,匆匆拉开帘子跳下去。
脚下踉跄,好在攀住车厢稳住。
方问黎侧头看向自己肩膀,没有管那一处的褶皱。拿了东西,两人一同往陶家去。
一路上,两人一前一后,邻里乡亲该看的不该看的全都看了。
走到陶家院门,两人听见一声愤懑地怒喊:“你家哥儿这下攀高枝了!陶家傲气!干脆啊,全家一起搬县里去吧!”
陶青鱼一把将门推开。
“咚——”
所有人齐齐看来。
陶青鱼白着一张脸,但气势尤盛:“狗叫什么。不在自己家看门,跑我陶家来逞威风!”
那说话的人怒不可遏。
正要反骂,却在看见陶青鱼身边的方问黎后彻底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