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好消息

沈琰打心底里瞧不上这类企业。

如今老百姓手头慢慢宽裕了,可市场还没完全成熟。

很多公司,随便弄点粗制滥造的产品就敢往外卖,

全靠信息差糊弄人。

以前没选择,

大家以为产品质量也就那样;

可现在进口货一涌进来,大众有了更好的选择,

谁还会买那些劣质品?

这类企业不倒闭,才是怪事。

真正踏踏实实搞研发的企业,根本没这么脆弱。

这还是在国内有缓冲,

真放到国际市场上,怕是死得更快。

跟刘昊苍又聊了几句,沈琰回了图书馆。

晚上他给洪铁打了个电话,

特意叮嘱盯紧土鸡国那边的动静,

还有六月份大船回国的事,务必万无一失。

刚挂了洪铁的电话,

手机就弹出了何宇的视频请求。

沈琰点了接听,屏幕里立刻出现小伙子的脸。

背景是他自己的卧室,看样子是回了家,没在公司。

“琰叔,告诉你个好消息!”何宇眼睛亮晶晶的,像藏了星星,“我发现了一种特种碳纤维材料,性能超厉害!”

“哦?具体数据咋样?”沈琰顿时来了兴致。

能让见多识广的何宇这么兴奋,这材料肯定不简单。

何宇掰着手指头数:“莫氏硬度超过9.5,硬得离谱。耐高温和耐低温性能也绝了,四千度高温烤过,零下一百度冻过,一点变化都没有!”

“还有电绝缘性,我在各种环境下都测过,稳定得很,说不定能用到特高压设备上。”

他顿了顿,语气更激动了,“热导率也吓人,超过7000w/(?k),你知道的,普通碳纤维最多也就5000w/(?k)啊!”

“最绝的是重量,相同体积下,只有铁的五分之一。这意味着啥?要是用它造汽车,车重能减到现在的三分之一还多!”

沈琰听得眼睛都直了,握着手机的手指紧了紧。

这材料……真的是现实里能存在的?

性能好得简直像开了挂,说是黑科技都不为过。

他张了张嘴,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

“小宇,你没测错?这数据也太离谱了吧?”

何宇只提了用这材料造汽车,可他一琢磨,这用处可太多了。

要是用来造飞机,机身重量能减多少?

运载能力不得往上猛蹿一截?

他猛地想起关键问题,赶紧追问:

“小宇,这材料的生产成本咋样?要是太高,可没法大规模推广。”

“成本不高。”何宇立刻道,“原材料主要是石由,折算下来,一吨的成本只有汽车钢的一半。”

“那用它造汽车,成本能降不少?”沈琰眼睛一亮。

“对呀,整车成本能降百分之十到二十呢。”何宇点头,“而且车身轻了,其他零部件不变的话,续航也能多跑不少路。”

“你啥时候发现的?这可是宝贝!跟李远舟说了吗?”沈琰又问。

“一周前发现的,这几天一直在做测试和生产线设计,今天刚弄完。”何宇道,“已经跟李远舟说了,一个月后新推出的车就用这材料。”

“太好了,小宇你真是我的福星!”

沈琰笑道,“我最近让人设计三代重型战斗机,算下来续航只有四千公里,可要是用上你这碳纤维,我估摸着能超五千五百公里!”

他既期待又有点担心。

期待战机用上这材料能再上一个台阶,

又怕战机在高强度机动下,

材料会出现老化甚至解体。

至于民航机,倒是没这顾虑,

毕竟不会做那些极限动作,目前的数据完全够用。

“到时候试试不就知道了?”

何宇,“对了,琰叔,咱们是不是该建个大型风洞了?现在那个太小了,最多只能吹出1.5马赫的速度,根本不够用。”

沈琰深以为然:“确实得建个大的,起码得五马赫以上。以后技术跟上了,建个20马赫、30马赫的都有可能。”

之前非凡研究所的风洞,还是从大毛那边搬回来的配套设施,

本来是给汽车厂用的,

后来研发飞机才勉强凑合用。

可战机速度随便就能超2马赫,这小风洞早就不够看了。

以后厂里要搞的航空航天项目只会越来越多,

总不能每次都去风洞排队等测试吧?

太慢了,还不如自己建一个,想啥时候用就啥时候用。

“等材料的事敲定,就把风洞提上日程。”

沈琰道,“到时候让设计院拿出方案,争取年底前动工。”

“好呀!”何宇笑着道,“到时候我要去现场看!”

沈琰心里那点对材料的顾虑也淡了。

不管咋说,先试试才知道。

说不定他的三代机,真能创下纪录呢。

反正建风洞也花不了多少钱。

沈琰记得,前世风洞,总投资也就1.28亿,却能测试18马赫的飞行器。

现在非凡研究所要建一个能测5马赫以上的风洞,

投资肯定超不过一亿,

还不如自己建一个划算。

“行,我跟李远舟商量下,再组织大家研究建个大的。”

何宇点头,又补充道,“对了,不光风洞,咱们还缺大型水压机或油压机。

要造大型飞机、船舶,现有的设备都太小了,根本不够用。”

沈琰这才反应过来。

自己过年后一门心思扑在可控核*聚*变上,

才几个月没太关注,

居然已经缺设备到这个地步了。

还好有何宇盯着查漏补缺,不然肯定要耽误生产。

“国内其他厂不能生产吗?”沈琰问道。

至于国外,不到万不得已,他绝不会把订单送出去。

“我问过了,能生产一些,但都是万吨以下的,而且交货得等两三年。”何宇无奈道。

两三年?

按非凡研究所的效率,别说等了,自己研发建造出更好更大的设备都够了。

可这东西又确实是刚需。

生产战斗机、大型飞机、军*舰,哪样离得开大型水压机锻造的零部件?

没有它,后续生产全得卡壳。

“你跟李远舟说一声,让他转告张老,带团队先攻关水压机技术。”

沈琰沉声道,“我希望一年内能造出五万吨级的。人不够就招,

我就不信非凡研究所会被这点设备难住,我回去后也会尽量参与进来。”

“好的。”何宇应道,

“现在厂里最急的就是风洞和水压机,其他的暂时按计划推进就行。”

沈琰望着屏幕,忽然格外怀念重生前的龙国。

那时候龙国已是世界第一工业国,

大型设备想买就有,全球最大的水压机、油压机都在国内。

可重生后才发现,如今的龙国百废待兴,

各方面都滞后太多,

连非凡研究所都能被一台水压机拦住去路。

但他没什么好沮丧的。

拦路虎而已,搬开就是。

不就是造设备吗?

别人能做到的,非凡研究所凭什么做不到?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里满是笃定。

又过了大半个月,

沈琰总算把等离子体物理学梳理透彻了。

剩下的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

对他来说就轻松多了。

估算着每种花半个月就能吃透。

之后。

他还得去一趟西北戈壁滩,

参与水漂*弹的试射。

不过那用不了太多时间,。

他是真不想再离开非凡研究所了。

虽说在哪儿都是搞研发,

但在外总不如在研究所自在。

而且接触下来他发现,非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效率普遍高出一截,

上下游产业链也基本搭齐了,

需要什么设备能自己快速研发,压根不用依赖外界采购。

五月中旬的一天,沈琰正看书时。

手机响了,是钱泰清打来的。

“喂,钱老。”

“跟你说一声,明天水漂*弹要做最后的组装,没问题的话就运去戈壁滩了,你明天得到场。”

钱泰清的语气带着几分严肃。

“行,我明天一早到车间。”

沈琰长舒一口气。

从去年十月到现在。

七个多月的功夫。

水漂*弹总算要成了。

第二天一早。

总装测试车间里人头攒动,钱泰清和各个子项目的负责人都到齐了。

由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模块化理念,

部分零部件都是整体生产完成的,现在只需把有限的模块拼起来就行。

不到两个小时,组装全部完成。

“还是你有先见之明,一开始就搞模块化设计,不然哪能这么快。”钱泰清笑着赞叹。

“习惯了。”沈琰道,“模块化设计虽然前期费点劲,但大规模生产和后勤维护时优势太大了,总体成本能降不少。”

他补充道:“水漂*弹虽说用得不多,但终究是消耗品。

现在搞模块化,批量生产时成本能压下来,

官兵们也能多些实弹训练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说得好!”钱泰清点头,

“我看咱们今后的军工生产,都该推广这种标准化模块化模式。还是你小子考虑得周全。”

组装完成后,各种测试紧锣密鼓地展开。

沈琰让宁嘉许和萧松月盯着现场,

自己则又溜回图书馆看书去了。

六月初。

他总算把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全都梳理完毕,

对可控核*聚*变也渐渐有了些初步构想。

“钱老,导*弹试验定在什么时候?”

沈琰找到钱泰清,“咱们现在用的是gps导航,会不会出问题?”

钱泰清叹道:

“没办法,只能先用gps偷偷测试。等咱们自己的导航卫*星上天,再换成咱们自己的系统。”

“也行。”沈琰点点头,“就怕米国那边发现咱们用了他们的gps,肯定要搞些幺蛾子。”

“放心。”钱泰清道,“这次主要靠地面雷达导航,gps只是辅助。一旦导弹偏离预设路线,gps就会自动失效,重新由地面雷达引导。”

他顿了顿,补充道,

“咱们选在戈壁滩测试,就是因为从戈壁滩往东部海域发射的沿途,都有地面雷达站能随时补位,不怕gps出岔子。”

“原来如此。”沈琰了然,“那实弹测试定好时间了吗?我好安排行程。”

“还有半个月。”钱泰清道,“到时候我提前通知你。”

“行。”

之后沈琰就离开,去找了何宇。

“小宇,现在盾构机现在产量咋样?”

何宇道:“最开始咱们研发出来盾构直径6.7米一个月能生产三台,后面研发出来的的盾构直径8米的一个月能生产两台,最近刚研发成功的盾构直径十米的一个月估计也就一台。”

沈琰皱着眉头想了下说道:“这产量太少了。”

“是啊。”何宇道:“现在不光京都这边疯狂的需要盾构机,全国都在需要,所以咱们厂的这点产量根本满足不了全国的市场。

“厂里没想办法吗?”沈琰问道。

“李远舟他们也着急。”何宇道:

“现在生产盾构机的车间已经建了三个了,光工人也有好几千了,但是招进来的工人都得培训,要不然没办法上岗。”

“盾构机之前咱们国内虽然尝试研发生产的,但是从事这方面的人太少了,就算咱们想挖墙脚也不知道去哪挖,只能自己慢慢招人培训了。“

“好在现在慢慢的研发生产盾构机的人,也越来越多,懂的人也越来越多,能给其他人培训的人也越来越多。”

“按照估计,到今年过年,生产研发盾构机的人能达到两万人。”

“到时候盾构直径6.7米的盾构机,一个月就能生产15台了,

盾构直径8米的一个月,到时候也能生产10台,算是能初步满足国内的需求。”

沈琰长出了一口气,

只要能初步满足市场需求就行,至少可以不用有限的外汇去买西方的盾构机。

现在沈琰感觉,只要想到西方人用一些附加值高的产品来挣龙国的钱,

来收割龙国就觉得很不舒服。

“盾构直径15米的开始研发了吗?”沈琰问道。

“开始研发了。”何宇说道:“谭老说十月应该能研发出来。”

沈琰想了下。

20米的,有自己参与的话,明年五六月研发出来肯定没问题,

到时候,就可以开始建设工业特区的地下城了。

现在工业特区经过两年半紧张施工,

很多地面能建设的部分,已经被建设的七七八八了,

沈琰这两年半,

光在工业特区建设,投入累计超过了一千亿米金了。

这再不出一些结果,沈琰都感觉自己的钱打水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