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没粮不出兵

第692章 没粮不出兵

辽东都司,三万卫。

卫所内气氛凝重得可怕,来往军民都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时不时地瞥向营寨北方驻扎的天津三卫。

距离天津三卫来到这里已经过去了三日,

前线战事也已经开打两日。

但天津三卫却丝毫没有前往前线的意思,

只是在三万卫内驻扎不动,让人看着既疑惑又心烦。

不时有军民朝着那些懒洋洋的军卒指指点点,

嘴里念念有词:

“前线都打成了一锅粥,这些来援军卒居然纹丝不动,

也不知道是来支援的,还是来当大爷的。”

一名中年人手拿锄头,刚从营寨不远处刨地回来。

为了挖壕沟,他觉得自己的腰都快断了,

身旁一名年轻人脸色一变,看了看四周,轻声道:

“叔,小声点,这些看着都像是兵痞。”

“怕什么,在咱们三万卫,外来人还能翻天不成。”

中年人站在原地,把锄头从背后拿了下来,

狠狠地在地上磕了磕,磕掉上面的泥土,随后叹了口气:

“也不知道前线那些小子怎么样了,死了没。”

“叔,放心吧,都快两日了,前线还没什么动静,应该没什么大事。”

中年人仔细想了想,觉得也有些道理,

他看向那些绵延的军帐,重重叹了口气:

“希望他们能早日出兵吧,

马上就要开春了,先把这个冬天熬过去。”

话音未落,一道粗重而疲惫的声音从身后响起:

“放心,有本侯在,这个冬日三万卫一定安然无恙。”

年轻人回过头去,猛地一惊,

只见一名中年人从战马上跃了下来,浑身狼狈,披风上沾满血污,

正在四名军卒的簇拥下,快步朝着卫所大门而来。

“草民拜见汝南侯爷。”

年轻人与中年人刚要下跪,

梅义就上前一步,将二人一把扶了起来,

“起来,咱们辽东男儿,骨头没有那么软。

旁人指望不上,还是得指望咱们自己。”

说完,梅义便一脸阴沉地向天津卫驻扎的营帐走去,

留下二人面面相觑,心绪激动。

不多时,梅义脸色阴沉地来到黄映之所在营帐。

进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黄映之正优哉游哉地坐在上首,静静品着茶,一副享乐的模样。

见到这般场景,梅义顿时气血上涌,气不打一处来:

“黄老将军!您这是在作甚”

黄映之抬起头来,

见是梅义,马上站了起来,露出笑容:

“是侯爷啊,末将正在喝茶,

听说这是辽东的春熟茶,早就有所听闻,

今日才刚刚品尝,的确味道非凡啊。”

梅义脸色一黑,额头上冒出了几根黑线:

“黄老将军,前线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你还有心思在这里品茶

说好的歇息两日,现在已经第三日了,何时去前线!”

黄映之看着他愤怒的模样微微一愣,连忙道:

“快快快梅大人您快坐下消消气,

若是气坏了身子,辽东前线可真是没有主心骨了。”

梅义一屁股坐了下来,呼吸急促地看着黄映之:

“黄老将军,您是老前辈了,

从陛下刚刚起兵之时就跟随左右,打仗打了快四十年,难道不知前线战况紧急

今日女真再次猛攻,三千精兵已经疲惫不堪,

若是再不轮换,整个士气将大跌啊。

而且,不知是谁将天津卫来援的消息告知了前线,

现在本侯一到前线,前线的弟兄们就差指着本侯的鼻子骂了,

偏偏本侯还不能说什么,本侯心里憋屈啊!”

梅义越说越快,说到最后几乎都要吼了出来。

即便隔着很远,黄映之也感觉到了唾沫星子飞到了脸上,

他就这么不加遮掩地往脸上一抹,凝重地说道:

“侯爷,前线战事紧急,末将也心里着急,

但奈何.我军粮草不够,军卒们都饿着肚子,

还请侯爷调拨粮草,

一旦粮草到位,我等尽数开拔!

不仅要挡住女真人的袭扰,

还要趁机反攻回去,

女真人侵犯我大明疆域,真是给了他们好胆!”

尽管他说得义愤填膺,

但梅义怎么看他都没有出兵的打算,呼吸又急促起来:

“黄老将军,粮草本侯不是已经调拨一半了嘛,

先吃着先用着,能用二十多日还不够嘛。”

黄映之脸上露出一些不好意思:

“还请侯爷见谅,天津三卫在北平吃的都是馒头,

而辽东的粮草是大米,这东西不顶饿啊。

弟兄们吃了三大碗,肚子里没有油水,一会儿就饿了。

说是二十多日,但真打起仗来,消耗巨大,说不定七八日就要吃完。

还请侯爷多调拨一些,

现在军卒都听闻辽东粮草紧缺,就算是末将都吩咐不动啊。”

说到这儿,他叹了口气,

“侯爷,其实在昨日末将就已经想要强逼他们去前线,

但一众军卒将末将骂了出来,

还说一定要有足额的粮草,才肯前去,

否则不会去送死”

梅义听了,眉心狂跳,拳头猛地攥紧,脸色都有些涨红。

他没想到眼前这个黄映之居然如此无赖,

一点也不像是军务中人,倒像是商行里的老油条掌柜。

梅义没有再说话,而是坐在那里陷入沉思。

过了许久,他猛地站了起来,丢下一句话后便转身离去:

“粮草下午本侯给你送来,

希望黄将军的军卒能够听话。”

声音越来越远,黄映之脸上的笑容也一点点平息,

刚刚端起的茶水也放下,神情变得凝重。

他看向一旁的姚修杰,问道:

“昨日去前线的弟兄回来了吗确定前线在打仗”

姚修杰轻声道:

“第一次去的二十多名弟兄亲眼看到女真人在想办法冲过边境封锁,

不仅是在丛林中,就算是在小道上也有交锋,

而昨日去的弟兄,暂时还没有回来,可能要等到晚上。”

“嗯那就等,粮草来了也等。”

黄映之淡淡开口,丝毫没有得罪梅义的担心。

倒是姚修杰看向军帐入口处,有些担心:

“大人,恐怕会有麻烦啊。”

“怕个球!咱们又不靠他吃饭,

有燕王殿下在呢,还能被一个袭爵侯爷吓着”

黄映之撇了撇嘴,有些无奈地发出一声叹息:

“你家大人我啊,就是生错了地方,

若我也是滁州人.就算是凤阳人,

活到现在也能混上个爵位,也不用整日研究漕运!”

姚修杰觉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这话他听了已经不下十遍了。

他还是照常开口:

“大人,您这个都司佥事.

许多都指挥使都羡慕得很啊,

负责部分漕运,每年过手的银两都不知多少。”

“妈的,老子要是个贪心的也就罢了,整日捞钱。

关键老子家中有钱,差漕运这点钱吗!”

越说,黄映之越是恼怒,不过他很快就冷静下来,沉声道:

“不说这个,这次能来辽东,

若仗打好了可是个立功的好机会,

找人再运作一二,

说不得本将还能再升一升,到时候你也有大好前程。”

姚修杰眼睛亮亮的,

若是这世上谁对升官发财不感兴趣,他是不相信的。

“不过,这趟辽东我算是看明白了,危险重重啊。

去到前线,咱们得做好对敌三万到五万的准备,

我总觉得这些女真人有些古怪。”

一听到三到五万,姚修杰眼睛猛地瞪大:

“大人,前线传来的消息,女真人只有一万多人啊。”

“不能放松警惕,女真人虽然不成气候,

但有一两个出色将领也是应该的。

上一次他们得手了,这一次不用想,都司也会费尽心思防守。

而女真人又迟迟没有撤,

凭这一万人再想成事,难之又难,

所以我推测,女真人应该还留有后手。

就像是七八年前咱们去陕西平叛一样,

官府说是一万,其实背地里还藏着一万,

若不是咱们早做准备,一下子就要损失惨重,这等教训,不能不记啊。”

黄映之声音凝重,看向姚修杰:

“想成为一个优秀将领,得在以往战事中吸取教训。

若是一个坑踩了,又出一个伪装的坑,再掉进去,那才是真的荒谬,

早些回家种地,也算是与国有功了。”

姚修杰对于大人的毒舌早有领教,也悟出了应对的办法,那就是默不作声。

不同以往,黄映之在说教一番后,也没有再继续开口,

而是脸色凝重地坐在那里,手指轻轻敲打扶手。

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所有人头顶,

不论是身经百战的宿将,

还是平常过活的百姓,都能感到浓浓的压迫。

酉时初,下午五点左右,

三万卫之外的官道上突兀出现了一辆辆满满登登的板车,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从车上那熟悉的麻袋,以及固定的装车方式,

人们已经知道板车上是什么

——粮食!

一袋又一袋的粮食。

“来粮食了.”

不知谁喊了一句,三万卫百姓争先恐后地从房舍中出来。

即便天空笼罩着阴云,

但看到这些粮车后,还是笑了起来,

不论何时,粮食总能让人心情愉悦。

但很快,汇聚而来的百姓就笑不出来了,

粮车进入三万卫营寨后,

并没有去到固定的粮仓,而是直接向着北边营寨走去

“哎~哎~这是去哪啊怎么不送粮仓”

运送粮食的力夫裹着厚厚的衣,摆了摆手:

“这是天津卫的粮,没你们的份。”

此话一出,算是彻底炸开了锅。

泼天骂声没有任何隐瞒地响起,

一众人对着北边营寨口诛笔伐,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甚至一些辽东才有的地方话都骂了出来,叽里呱啦一片。

不过,站在军帐前的黄映之并没有被这等骂声影响,

而是笑呵呵地看着前方的粮车,心中安定了几分。

他对着身旁的副将道:

“看来,这汝南侯早就准备好了粮食,只是不给我们啊。”

“是啊,上午您才说了给足粮才出兵,下午就来了粮食,

说不定啊,粮食早就等在几里外呢。”副将附和道。

“哼”

黄映之轻笑一声,摇了摇头:

“行了,现在粮草也有了,弟兄们也休养好了,

等消息传回来,若是没有变数,就启程出发吧。”

黄映之温和的脸庞露出煞气,眼中闪过冷光:

“区区女真人都敢来大明撒野,

真该让他们见识见识,大明精兵的厉害。”

随着粮草一点点入营,天色渐渐黑了下来。

去往前线的天津卫斥候已经回返,

他们在姚修杰的带领下,

从营房后门匆匆进入黄映之的住所,行事隐秘。

暗淡的房间内,烛火轻轻摇晃,照亮了黄映之坐在上首的宽大身形。

他默默地看着下首站立的两名颇为狼狈的斥候,沉声发问:

“如何”

一名斥候从怀中掏出文书,递了过去:

“大人,前线的确在打仗,女真人越来越多。

从我停留在那里的弟兄说,

从最开始的五千人分三路突进,

到现在的不下万人激烈猛攻,也就是一日的时间。

从战场态势来看,女真人的态度很坚决,

并且辽东精锐守住边境的决心也很大。

在属下回返之时,边境精兵已经损失惨重,

据我等推测,

若是女真人保持现有的攻击决心,

可能不过五日,

边境的三处营地就会被攻破。”

他的声音让屋内气氛沉重,

但黄映之与姚修杰却轻松下来,长舒了一口气。

没有问题,局势清楚,

作为军中将领,他们不怕外来的强敌,

就怕局势不清楚,甚至贸然参与到辽东地方的争斗中。

黄映之看着手中文书,将其中记载都看了一遍,

问了几个问题后,心中已有定数:

“下去歇息吧。”

等到斥候离开,黄映之看向姚修杰,沉声吩咐:

“明日午后开始收整军卒,傍晚出发。”

“是!”

姚修杰目光锐利,年轻的面容上彰显着意气风发,他转而发问:

“大人,全军进兵”

“三千卫所兵留下,其余人进兵。”黄映之说道。

“是!”

等到姚修杰离开后,

黄映之坐在半截烛火笼罩的微光中沉默不语,脸色愈发凝重。

他站起身,来到一旁悬挂的辽东地图前静静看着,

上面已经标注了密密麻麻的蓝线与红线,

在蓝线与红线碰撞的地方,有叉有圈,

代表着双方在第一次交锋时的胜负。

而地图上,一根红线尤为显眼,

从前线的灵川坡一路直插,深入三万卫腹地,并且到达了公廨所在。

三万卫的指挥使许成就是死在这一战中,

而且青壮与粮草也是在这一战中损失。

不过,辽东女真人来得快去得也快,停留了不到一日就溜之大吉,

让后续从铁岭卫赶来的兵马扑了个空。

深吸了一口气,黄映之脸色凝重,

他已经在心中打定主意,进入前线后要用天津三卫守住全部战线,

原本的辽东精兵一个不用,而是将他们转为辅兵,做后勤之事。

一是为了防止内外勾结,

毕竟三万卫中不仅有元人,还有建州女真以及海西女真。

二则是最大发挥天津精兵的本领,

最快速度建立防守优势,而后待时反击。

送到他手上的圣旨写得很清楚

——血债血偿。

仅仅防守住辽东,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