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 神宗挡灾

【明摄宗:为何开掘定陵?】

本在内阁处理政务的张居正,原本正心不在焉地听着明孝陵的前后事,听到日后民国的孙先生写了《告太祖文》,也不禁动容。他对大明的忠心,大多源于太祖与成祖二位明君,也唯有这两位帝王,才配掌控天下山河,配当他张居正的君上。

但随后听见自己的皇帝陵寝被开掘,也不免心惊肉跳,还没来得及反应,已经听见内侍出宫急传太医的嚷声,不由替皇帝问一问前因后果。

好歹是自己倾尽心血教了八年多的皇帝。

林爷爷见到问题,笑道:

【这里面的缘由倒是曲折得很,明朝传了十六帝,其中最著名的除了南京明孝陵,其他十三座全在北京,这13座明陵中,永乐帝的长陵、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属最大的,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都只花半年时间修建,因此其他皇帝的皇陵建得规模小得多。

又因为《明史》有很多前后矛盾、充满争议的地方,怀抱着对明史研究的无限热枕与崇敬,当时以分管文教工作的吴晗为首的明史考古学家们,其实一开始是想开孝陵的,但明孝陵在南京比较远不说,他们的提议也立刻受到江苏省各级政-府以及百姓的激烈反对,可以说是民怨沸腾了,政-府与百姓各种上诉抗议,于是只能放弃。

所以爷爷说,朱元璋幸好自个在南京呢!】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真是被吓着了,长舒了一口气,再也不提龟儿将自己单独留守南京的事儿了,假模假样地拍了拍朱棣的脑袋:“嗯,咱也不大习惯北平的气候,太干,咱就在南京挺好。”

随后又很感激南京的百姓与官府,眼泪婆娑:“哎呦,没想到几百年了,这老百姓还念着咱,护着咱的陵墓!”

朱棣却有点忐忑:后来不会轮到他吧?

【随后专家们便都把目光也都放在了长陵、永陵与定陵身上,希望能够开一座规模大的帝陵,能够真切地了解明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工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当时,因永乐帝的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里面的史料一定是最多的,包括已经消失在世间的《永乐大典》正本,都猜测会不会陪葬在长陵里呢?如果真能找到《永乐大典》,或许很多明史的谜团都能迎刃而解了。

于是吴晗向当时考古界泰斗郭沫若倡议孝陵不许动,那不如就发掘长陵吧!吴、郭与其他考古学家商谈后,众人亲笔联名草拟了一份给□□关于发掘长陵的请示报告。

但这份报告递到总理面前,总理却对发掘长陵有些忧虑:“贸然打开帝陵,能不能做好保护工作?”,如今咱们看来,总理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在当时,其实还有文物局居长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坚决反对主动挖掘帝陵,他们曾找到吴晗,希望他能打消这个念头:“我国目前考古工作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文物的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这样庞大的发掘和保存,就连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也会感到头痛……”

这的确是中肯之言,但吴晗已下定决心,他对两位说:“解放已经多年了,现在不仅有老一辈专家,又有新一代大学生,从人力物力都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的工程。”[注]

双方争执不下,但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国家最终还是同意了考古学家们希望打开长陵的提议。】

明永乐年间,永乐帝也是听得满头大汗,身后侧殿还不时传来他的胖儿朱高炽的哎

呦痛呼,更让他心乱如麻,不由嚷道:“闭嘴!(

林菱适时又插了一句:

【活该!叫他当年忘恩负义害死张居正一家人,还想开棺鞭老师的尸,现在好了吧,自己被人挫骨扬灰了,真是报应不爽!】

说完又连忙补了一句:

【只针对万历,万历的皇后也是被连累了,可怜人。】

朱翊钧顾不上哭了,他没法哭了。

“皇上!”张居正见他一张脸脸憋得发紫,忙上前为他顺气,但实在来不及,朱翊钧已经两眼翻白,直接软倒在床榻上了。

万历年间顿时一片忙乱。

古代时空的事情,林爷爷什么也不知道,继续笑着往下说:

【的确如此,也正因为定陵的发掘失败,让总理非常生气,最后定下了绝不主动发掘各朝帝陵的底线准则,只进行不得已的抢救性发掘,这条准则还被写入我们的法律之中,这也算万历皇帝以一人之身,为历朝历代皇帝做出了一点小贡献。】

各朝皇帝都不由抚着胸口感谢那万历:“多亏有他趟了雷啊,这可真是太好了,后人的朝廷还是知错能改的好朝廷啊!”

至于万历的死活……也不是很在意。

大家庆幸完以后,林爷爷也讲完了,各朝便看着林菱与两个爷爷三人又坐上了网约车,等会再坐高铁回长沙去。

【等会坐飞机去咯,爷爷,你们是不是第一回坐飞机啊?】

林爷爷和五叔爷爷也笑得见牙不见眼:

【确实没坐过,这回出来可真是涨大见识了!】

各朝古人也跟着一起激动:他们也没见过后人的大飞机呢!

于是纷纷出言要求林菱要继续直播。

林菱只好答应在机场里直播,至于飞机上:

【在飞机上就没办法了,为了飞行安全,每个人手机都得关机呢,直播不了,而且飞机上很挤的,也没啥看头,不过我可以带你们去看机场候机室落地窗那边的飞机,你们怎么都那么喜欢飞机啊?现在不是经常能看到吗?】

就在林菱与其他各朝的人讨论飞机的时候,明洪武时空,朱元璋却还在回味“明传十六帝,除了明孝陵在南京,其余明十三陵都在北京。”这句话。

他偷摸掰着指头数了好几遍了,不对,实在是不对啊。

明传十六帝,那就是大明一共有十六个皇帝。

他的陵墓在南京,加一。

龟儿老四和他的后人一共十三个在北平建了陵墓,加十三。

一加十三等于十四啊!

咱老朱再怎么没文化,也不至于这点算学题都算不好吧?

这还有俩皇帝去哪儿了?

不成,他必须得问问,于是一溜讨论飞机的直播间里就冒出了朱元璋显眼的问题:

【棣子,开门,是爹地:主播,明朝十六个皇帝,怎么是明十三陵加南京明孝陵?还有俩去哪里了?】

明万历年间,正跟着太医在抢救朱翊钧的张居正瞥见了,他不由暗自叹息——总归要叫太祖皇帝知道咱们大明最伤痛的丑事了。

林老夫子这句话,张居正自然也是发现了的,但他当然知道另外两个皇帝去了哪里:一个是在靖难结束后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另一个便是夺门之变后英宗复辟,被以亲王礼草草下葬的景泰帝。

虽说成华年间,宪宗下诏恢复景泰帝号,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但实际上也只是对陵寝略加增饰,陵宫建筑未变,仍覆以绿瓦为王陵级别,陵碑也是按王陵之制。

徒具帝陵之名,实际上仍是王陵,也不在明十三陵之列,被单独排斥在外。

果然林菱见到了,就笑道:

【少了老朱的好太孙朱允炆呗,咱们呵皮大王带兵攻破南京城,南京大明宫便失火了,最后不知所踪,便没有了陵寝。

另一位景泰帝,其实是个好皇帝,可惜啊……】

“等等,等等!”朱元璋来不及去理会那景泰帝是怎么回事,大受刺激地腾地站了起来,两只眼睛瞪圆了,抓着少年朱棣,无法相信这个实事:“你……你不是搞玄武门之变吗?”

“带兵攻破南京?”

“这天下,竟真是你打下来的吗?”

作者有话要说

皇帝在粉丝群:

刘彻闲来无事,点开群成员列表,好生奇怪:“今天怎么那么多明朝皇帝都是忽闪忽闪的?”

随后又震惊道:“这万历皇帝怎么闪着闪着就下线啦?”

注引用:《吴晗与明定陵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