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第一赘婿弹指一壶醉

第1490章 顿悟的安王

想到从前,安王抚着胡子说道:“本王这一生做过皇子,当过将军,得封王爷,可以说只是没尝过皇兄做皇帝的滋味,但该享受的都享受过了,如今日子过得安稳,舒服啊。”

发现安王刻意略去自己曾美女环绕的这一笔账,萧天洛暗自好笑,这临到老了又眷念起家的温暖,对于曾经的风流韵事又绝口不提,这人生果然是一个大闭环。

“对了,你小子收到信了吧?陛下准备用发行盐的方式来发行冰,这样一来冰就能大量生产,能供应更多地方,你提供的制冰方子,你可以坐着在家享受分成,真是绝了。”

这件事情萧天洛自己都快忘记,结果就这几日皇帝居然大刀阔斧地推行。

从今年起,冰块就会像盐一样会在民间寻找合作的指定销售商,但最终分成都有内务府与萧天洛的一份,而都城,萧天洛自然就是独家生产销售了。

这件大事一成,安王对萧天洛越发地佩服:“你小子往后坐在府里,就直接听着银子叮当响地落袋,这件事情比你发明这、发明那都要来得好,绝,太绝了。”

萧天洛呵呵一笑,他知道事情能推进得这么快自然还是因为搞定了上次的事情,这是皇帝对他的回报,他全心全意地帮着六皇子笼络人心,四下走动,皇帝全看在眼里。

明面上看,没人把冰作盐卖与六皇子的事情联系起来,这正中萧天洛的下怀。

现在六皇子的锋芒掩不住了,他能适时地低调下来也是件好事,一明一暗嘛,总得有人低调些,比起六皇子,还是他玩低调更合适。

安王虽然是萧天洛的合作伙伴,但很多事情都是不知道的,现下也只是感慨皇帝对萧天洛的厚爱:“你小子虽不在朝堂,都快成咱们大楚的神话了,你这入朝堂捞的好处更多。”

“凡事都有利有弊吧,”萧天洛也有自知之明:“如今看来,我这灵活的身份倒是利大于弊,不必受那些约束,但若没有陛下撑腰,是万万比不得官吏的。”

这就是事实,若没有陛下,他就是有一身本事也玩不转这世道,安王一悟,可不是。

若不是他身后站着皇兄,自己也不会与他平起平坐,这小子真的是看事通透,他举起杯来,小心翼翼地说道:“那六皇子……”

安王是长袖善舞的人物,都城的人脉太广,外面的议论声有什么他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

关于六皇子的讨论让安王的心起了阵阵波澜,他悔呀,自己作为一个离侯府这么近的人 居然现在才悟到,这侯府也是厉害,一捂好几年,现在想想,皇兄也是个狠人。

现在后知后觉有什么用,只怕暗地里咬紧牙狂骂的人不少,包括他自己。

他咬牙倒不是恨,而是怨,怨萧天洛没有与自己敞开心胸,但事后他自己把自己开解好了,这件事情肯定不是萧天洛一个人能做主的,每一步都要听皇兄的。

皇兄不允,他敢往外面乱吐露吗?

安王释然了,此时与萧天洛碰杯道:“本王的余生就要看你的了,你小子可要稳住了。”

当下的情况对六皇子其实不算友好,皇兄的打算能不能成真且要看看,安王府要说有什么助力也是没有的,不对,安王顿了顿,自己女儿这一嫁,不就有了吗?

砰地一下,安王把杯子突然放下,萧天洛莫名地看他一眼:“王爷这是怎么了?”

“没事,许是我多想了。”安王费解地说道:“你说安乐怎么突然就不愿意招婿,非要嫁出去,从前她可是将要招婿挂在嘴边上,这变得是不是太快了。”

萧天洛知道安王现在只差拨开那最后一层迷雾,提醒道:”不是突然变化,安乐郡主看似天真无邪,只是不想管事,一旦她想就会去做。”

安王的手一抖,他是皇家人,对镇国长公主一脉可是比萧天洛他们要了解得多。

他闭了闭眼,无比地悲怆:“这孩子,真是翅膀硬了!”

“话虽如此,但小郡主与童小将军也是真的看对眼,童家的情况王爷也清楚,的确是不错的人家,”萧天洛安慰道:“孩子们都有成长的一日,王爷放宽心。”

“小郡主的底气扎实得很,有何惧怕?”

话虽如此,安王还是觉得女儿的主意太正了,他身为父亲居然现在才悟到,那庚帖者联名换了,婚书也签下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但愿那小子识趣些,对本王女儿好些,不然……”安王捏紧了杯子。

萧天洛拍着安王的后背,再有几个月,小郡主就要出嫁,这桩婚事板上钉钉,容不得他的悔,就算现在悟到也来不及。

“王爷想想,就算小郡主没有做出这种决定,安王府还有调头的机会吗?”

“你这小子。”安王气得嘟起了嘴巴:“明知故问,现在任谁看本王与你都是一伙的。”

这就和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一个道理,萧天洛哈哈大笑:“王爷明智,往后还要请王爷多多指教,咱们来日方长,来,先恭喜王爷结了一门好亲事。”

安王这杯酒喝得有些微妙,良久后才叹了口气:“行吧,现在六皇子也藏不住了,泰山祭祀的事情一闹,现在都觉得六皇子有顶替太子的可能。”

“一边是个不成器的太子,一边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些臣子心里门清,肯定也会重新思量,接下来可就是一番乱局了,你小子也甭想隐身。”

安王撇撇嘴道:“现在大家都回过味来了,就是你和陛下在打配合,侯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别的不说,现在在看那几位私塾先生,还有几位陪读的孩子,啧啧啧。”

果然是藏不住了啊,怪不得皇帝安排的几位陪读都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要是年龄再大些,那更是说不过去了,现在看看,一个个自己都还是孩子呢,能有多少助力。

这算是皇帝埋下的一大伏笔,大家都将重点放在这些孩子身上,却鲜少有人想到他们的父兄或是祖父,毕竟除了史大人以外,没有几位是在高位之上。

东一下、西一下,或是阴一下、阳一下,皇帝玩的就是这种招数,让人捉摸不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