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1章 南诏往事!
他说的可不是客套话,要知道这是李道宗初次领兵征战,能扬长避短把己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硬生生把南诏人的地形优势给打没了。
这种细致到兵种配合的战术才是最为考验将领的,哪怕是换成一些寻常的将领,给他这么雄厚的兵力也未必能打出如此漂亮的决战。
李道宗反而是有些不好意思,“说到底不还是庆国公的火器发挥作用了,我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用兵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攻占南诏其实并不算什么麻烦事,据我所知,如今那边后续的治理可是相当的头大。”
李道宗又与庆修大致讲述,原来占领南诏国之后才发现,那里的道路几乎毫无开发,百姓蛮夷顽劣,虽然他们也有耕作农业,但是其水平和中原相比根本就是云泥之别。
尤其是当地根本没有平原作为耕地,大多都是依傍着山坡耕作,土壤肥力极低,而且耕作的难度也特别高,产出的粮食用于养活当地人已经十分艰难,唐军几乎无法大规模驻军。
“我原本建议,朝廷在当地只保留少数驻军,尽可能让朝廷少量提供物资就能维持军需,可没曾想,南诏人远比我想象中顽强多了。”李道宗提到这事就觉得极其头疼。
南诏虽然国王被俘,军队主力被灭,可其本土的居民百姓竟然出乎意料的顽强。
哪怕是国已灭,逃逸到民间的大臣、将领竟然还能在民间组建出大量的民兵潜伏作战,隐藏在平民百姓中,时不时奇袭巡逻的唐军,甚至趁黑偷袭军营。
这些人打完便隐藏在村落和城池的百姓当中,唐军最初几次反攻无法辨别敌军和百姓后,当地军官们暴怒之下则直接下令不分军民百姓无差别攻击。
这么做虽然是对敌杀伤效率极高,但也彻底和当地南诏人结下了死仇,推动更多的南诏人投入那些乱军当中。
“其实我离开之前,也曾经对他们叮嘱过,尽量不要为难当地百姓,但是这种情况下,谁能管束得了?就算我在,我若是不允许他们无差别攻击,我都怕半夜被大兵从身后偷偷放冷箭!”
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在庆修看来,士兵们那么做也有情可原。
南诏刚刚被灭并入领土不久,不论是当地百姓还是大唐的士兵,都很难相互产生认同。
这种情况下,那些乱军袭击唐军造成死伤,还要躲在当地百姓中藏身,如果去和士兵们说,让他们善待百姓,然后看着地上同僚的尸体,他们如何能容忍的下去?
那些敌国的百姓性命是命,他们的命就不是命了?
李道宗又问:“话说回来,当初你是如何把高句丽和岭南地区安置的那么安稳,竟然这么多年下来没有一场叛乱。”
当年庆修每攻克一地,当地的百姓就立刻民心归附,就算是地方真的有叛乱,也不过是前朝余孽掀起来的,规模小不说,甚至动用当地招募士兵都可以轻易扑灭。
至于他在西域地区的战绩就更强悍的让人看不懂了,他甚至都可以随意招募当地的士兵编入军中驱使,还能让他们上阵奋勇杀敌。“这个绝非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不仅仅是我们这里需要用一些手段,更重要的是当地的情况。”
庆修每一次攻克地方后,要么是在当地停留数月维持秩序,以自己的名号来宽慰人心,并且恩威并施来控制住地方。
或者就是在战争结束之前,挑选出有能力控制局势的人,让他来接替自己管理新并入的疆土,并且加入一系列的手段来维持稳定。
“那些国都和地方储存的粮草物资、钱银,虽然价值不小,但如果能将其中一部分直接分散给当地的百姓,绝对可以让不少人立刻依附,毕竟以往之后他们给朝廷上供,哪里有朝廷给他们主动发钱发粮的时候?”
“周边地方小国,君主大多要么是昏聩无能,或者是暴戾成性,其治下的百姓想要活命都很艰难,只要他们在你治下能存活的稍微轻松些,哪怕只是能多存一些钱、粮食,他们都必然会拥戴你。”
庆修大致将他的想法同李道宗讲述一番,后者听罢才顿觉庆修竟然是从始至终走的每一步都在铺垫。
哪怕是战争刚刚开启,他就已经开始盘算如何治理战后。
“说起来,倒也确实是如此啊。”
李道宗苦笑一声,“我当初带兵时,每攻克一处,就马上将当地的钱粮全部取出来分发给士兵们作为激励,让他们得以更加卖力的继续作战,未曾想过分发给当地的百姓。”
“你是觉得,分发给他们,就是在白白浪费东西是吧?”庆修笑道。
李道宗没说话,完全就是默认了。
“如今我大唐国力强盛,物资丰沛,你若是需要钱银粮草来激励士兵们大可向后勤索要,陛下绝对不会吝惜。”
“你就地获取,看似是为朝廷短期节省了不少的钱银粮草,可长远来看,实则毫无作用可言,这些钱是万万省不得的。”
李道宗很难不认同庆修所说,更何况他也是亲眼见证了结局,现在南诏从上到下,连寻常百姓都憎恨唐军。
这恐怕已经不是发钱发粮能够挽回的局势了,说不定这边刚发,另一端这些东西就得落到乱军的手中。
“那这么说来……我算是把南诏的大好局势给毁了?”
“这不怪你,李大人。”
庆修并非是在宽慰李道宗,只是庆修的作战方式思维太过于超前了,这个时代没有多少将领能和他比肩得了。
那些从隋末征战到开国的猛将,一看都是战绩彪炳,可看他们在战乱时,每攻克一城都会约定俗成让士兵们掠夺三到五日才封刀,简直是习以为常!
连在本土征战时都这样,到异国他乡,能忘了老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