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林珐琅的私心
其实在祁同伟安排这个位置时候,他还想起了之前程度。
不过这个程度早就被抓进去了。
听说是被判了五六年左右。
......
“喂?”
“同伟叔,今天林珐琅给我打了个电话,想问问汉钢集团想投资轻轨延长线,他们珐琅厂是不是也应该投一下?目前但凡是涉及到的京州企业,政府都希望能够出一笔资金,来让这个延长线能够建立起来。”
某日下午。
祁同伟正在办公室里和自己新上任的办公室主任刘弘昌谈话。
却没想到突然一阵电话打断了祁同伟的思绪。
电话是祁耀华打过来的。
主要是为了讨论有关投资项目的事情。
现如今,祁家村经过多次收购,早已成为了珐琅厂的最大股份。
所以一般大型投资的股东大会,祁耀华都得派人过去参与。
而今天,珐琅厂就说明了有关京州纪委书记要求京州各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来为即将修建的8号轻轨延长线来买单。
当然,政府也不是白拿。
这些企业掏钱后,就当是借款,而在轻轨延长线修建完毕后,每年除了这些企业应得的利息之外,还有一定利润分红。
林珐琅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一来汉钢集团首先参与。
作为京州、乃至汉东最大的钢材加工企业,汉钢集团首先对这个轻轨延长线所用的钢材实行了优惠政策。
全部都是低于市场价。
很多企业一看到有汉钢集团兜底,那纷纷前往进行投资。
二来,这也算是为上市之前的一点准备了。
轻轨延长线算是继光明峰之后的另一个大型工程。
其中涉及企业众多,官员众多。
上市后总归要和这些企业打交道,能提前认识一些人,自然为以后企业之间的生存埋下基础。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老板都喜欢出去应酬,甚至低价包揽活。
就是为了万一有一天缺什么东西,这些能看在交情上帮一把。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祁家村掌握珐琅厂大部分股份,是珐琅厂第一大股东,估计林珐琅早就去投资了。
然而祁同伟却听到这个消息格外不赞同。
甚至还有点生气。
之前珐琅厂并入汉钢集团,林珐琅是为了能够提前拿到上市指标,并且在光明峰上还没有太多精钢需求时候,汉钢集团确实能够为珐琅厂兜底。
可现在林珐琅一有钱,就想投资。
这算怎么一回事?
而且投资也是有风险的啊,不能说汉钢集团带头,就万事无忧了。
万一这里面是别人做的局,林珐琅也要跳吗?
听到这,祁同伟先给面前的刘弘昌示意将文件再梳理梳理,然后他走出房间,找了一个没人地方对祁耀华说道。
“这件事不可能答应!”
“他林珐琅想要干什么啊?”
“知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是有多少学问?”
“他以为不让他投资是耽误他赚大钱?赚了钱后想从祁家村手里重新购回股份?”
“他知不知道,汉钢集团董事长即将上任副省长,去做主管工业的干部!”
“他走之前,轻轨延长线还没建起来!”
“未来轻轨延长线是亏本还是盈利,和他一个已经去担任副省长的人有什么关系?”
祁同伟其实已经说的很明确了。
别看现在汉钢集团好像对轻轨延长线有很大信心,这让很多私企看着眼红,好像投入到轻轨延长线之后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但汉钢集团在轻轨延长线上是否盈利人家根本不重视,人家汉钢集团董事长要去当副省。
未来是赚是赔和他又没关系。
难不成就因为一个投资的失败而把他一个副省撤职了?
再说了,这轻轨延长线还是李达康主持工作的。
难不成也把李达康撤了?
这生意毕竟是政府缺钱,总不能希望政府说:这个生意不好,做了有很大风险吧?
那一定是拉着汉钢集团打广告,说有国企在撑腰,人家大型国企都不怕,还觉得这是一笔赚钱生意,私人企业当然想都不用想加入。
若是盈利还好,可现在祁同伟对这件事很不乐观。甚至这件事或许会闹出更大的隐患。
“总之这件事给我压死!不能让珐琅厂对轻轨延长线投资,这件事我很不看好,至于原因,就说是我说的,看他执不执行!!!”
祁同伟直接挂断电话。
他生气的倒不是其他事,而是林珐琅的投资。
林珐琅原本在祁家村的庇佑下能够安安稳稳上市,最终甚至能够做到比肩汉钢成为汉东第一钢材加工企业。
可林珐琅居然钢材生意不好好做反而去投一条轻轨线。
这如果放在古代,或者说是近代,那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背叛!
这也难怪祁同伟十分生气了。
祁家村解救珐琅厂于危难之间,这珐琅厂刚刚有点起色,就想着脱离祁家村。
祁同伟暗自想了想。
或许是因为之前李达康和高育良都派人去珐琅厂谈判有关。
一个厂能够得到省长和常务副省长的重视,那代表以后发展的会更加好。
但祁家村却靠着低价购入大量股份。
现在林珐琅有点后悔了吧。
但没有祁家村之前帮忙引进国外生产线,还能有现在的珐琅厂?
祁同伟越想越气,甚至连此刻有人站在不远处都没发现。
......
此时另一个拐角处,此人背靠墙壁,先是看了眼祁同伟方向后,为了能够打听好情报他又将身体贴近了一些。
虽然祁同伟语气细微。
但因为对此事有很大意见,所以很多消息也在不经意之间被此人听到。
当听到关键信息之后,直到祁同伟消失在了走廊,这人才拐到另一个安全出口发送了一个消息。
一直到对方回答消息“收到”,才拿着手里的文件走开。
整个时间间距不超过三分钟。
而另一边,得到消息的人也开始行动。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李达康的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