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宋三言其寒
第61章 文争
小
大
崔太公说完话后,迟迟没能听到杜青衍请他们起来,心里就泛起了嘀咕。
这位赈灾御史,是何许人也?谱面着实不小,自己好歹是一方家族势力的家主,来到太湖怎能不给崔氏三分薄面?
未免太目中无人了!
崔太公暗自把杜青衍家人问候一顿,结果忽然听到这位御史咳嗽一声,说出来一句让他魂飞魄散的话来。
“崔老太公的名声,杜某早有耳闻,听说您跺跺脚,太湖的水都要翻三翻,这么大的威风,光给你后背看,是不是不太合适?”
杜青衍的话虽说的轻巧,可把崔太公惊的冷汗直冒。
自己所想的内容,被御史大人没用眼睛看就猜到,这临安官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真是厉害!
“老朽绝无此意!那都是江湖风言风语的谣传罢了,崔氏一脉本本分分……”
崔太公的话没说完,杜青衍就转身打断。
八字胡一翘,把腰间零碎的宝贝物件摆弄的哗哗作响,双腿分开扎着马步,在太师椅上稳稳坐着,那气派就别提了。
崔太公抬头仰望,顿时觉着眼前富贵宝器金光闪闪,耀的眼疼。
对崔氏众人的反应,杜青衍十分满意,手捻胡须恩准他们起身。
上年纪的老人家,跪在地上许久,双腿关节发软不听使唤,试探了好几次才艰难站起,结果还要去谢谢御史的大度。
“本官一路风餐露宿,再去你那边不合适,坐船久了腰酸背痛,就是不如这陆地走着踏实!”
杜青衍离开太师椅,伸着懒腰来到崔太公面前,一脸慵懒的审视着他。
崔太公哪里受过这等憋屈,他又不敢开口,苦笑着应付着。
“御史大人,吴江沿岸地动频发,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天灾,待在这儿迎接您,着实不太安全。”
崔太公找到个理由想搪塞过去,不曾想杜青衍话题一转,顺藤摸瓜就又找了麻烦上来。
“你一把年纪不白活!也是知道哪里不安全,怎么没想着管管百姓?”
“啊这……”崔太公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
太湖周边多有村镇受灾,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崔氏自然是知道更多不堪内情的。
不仅坐视不管,还变本加厉从中敛财。
几次地动余波,把灾民本就难以看见的希望彻底掀翻。
天灾之下,空气湿沉,难以分辨方向,寻不见官府,又没法求地方氏族豪强,一些原本能活下来的灾民,也痛苦惨死。
这笔账细细算来,落在崔氏头顶的人命官司可不少。
杜青衍这样一问,崔太公立刻觉察到了异样,再往周围看去,许多侍卫在架起地锅,四处收集干柴杂草。
“御史大人,不知您这是在作甚?十二艘小船拉来的米粮,满打满算也不够周围灾民吃几顿的……”
“所以呀,老人家脑子不灵光,你家的库房里,米面油盐不还富裕?”
杜青衍拿话激他,崔太公不知不觉就掉入陷阱之中。
“这年头我家也没有余粮哇!御史大人您不说还好,一说此事,老朽这个心痛哟!”
崔太公的眼泪说来就来,跟真的一样。
他哭的一塌糊涂,杜青衍却往后走进崔氏的队伍里,一一看过崔家这些年轻后生。
直到站在浅滩边,夹在太湖与崔氏中间,杜青衍才猛然转过身,指着不远处的柳弊。
“你看看我这脑子,多半是路途颠簸进了些水,说这堆没用的废话,差点忘了正事!”
杜青衍小跑着回到柳弊身旁,向众人隆重介绍他的身份。
“此行的正事,是这位采蟹使柳大人!礼部特派他来太湖领贡蟹,你们崔氏准备好了没?”
杜青衍拍拍柳弊的肩膀,让他放松应对。
“诸位,初次相见,在……本官柳弊,正巧随着杜御史一道来此收取贡蟹,但见到这里灾民无数,我就于心不忍。”
崔太公看着二人一唱一和,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心里无名火就蹭蹭往上涨。
不愧是临安的官,这变着法儿从百姓手里搜刮的本事可真不小!
他有些后悔没答应和尚,让他的人就地动手处决了这俩探官。
出来办差,还带着美貌女子同行,御史哪里是头脑进水,分明是纵欲过度!
但退下来讲,如果对方是在试探自己的底线,故意这样说来激怒自己,那该如何是好?
自己真要翻脸,岂不是正中下怀?
太湖离着临安不远,朝中的大人,不知有多少看上这里的丰沃水土呢!
我得绷住!得沉稳应对!不能因小失大!
崔太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乱了方寸,表面上还是保持微笑,朝着柳弊也拱手施礼。
“柳大人来此,老朽早已有所准备,不过是在水上,这就派人去拿。”
难道先前的情报有误?
对方并未推脱,直截了当说出螃蟹的去向,看来崔焕的说法不尽然是对的。
柳弊笑容更甚,“那就有劳了,快去快回为好。”
“你们还愣着作甚?没听到大人说的吗!去拿螃蟹来!”
崔太公大呼小叫数次后,崔家人这才反应过来,应承着调转船头往回走。
柳弊仔细看他们的神情,如同霜打的茄子,颓唐沮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知道里面有蹊跷。
“老人家不必着急,我们还有别的事要做,慢慢来便是。”
柳弊说是不着急,实则中秋节前弄不到,火都要烧到眉毛了。
但在崔太公面前,还是不能表现太过着急,谁急谁就落了下乘。
崔太公拱手说道:“大人不会是真要在这里赈济灾民吧?太湖附近住着的人,和水一样多,救不过来的。”
“不试试怎么知道?传回临安去,好说不好听。”
柳弊不再理会他,与杜青衍一道,招呼着众侍卫来准备吃食。
崔太公跟在后面,颤巍巍走进临时营地内,望着炉灶锅子里的米粥,这才意识到对方不是在说大话。
他们是真在赈济灾民!
更令他紧张的,是远道而来的灾民,那些沿着岸边飞奔来的人群里,有道熟悉的身影。
是崔焕!崔家的弃子!
崔太公浑身的血都凉了!
这位赈灾御史,是何许人也?谱面着实不小,自己好歹是一方家族势力的家主,来到太湖怎能不给崔氏三分薄面?
未免太目中无人了!
崔太公暗自把杜青衍家人问候一顿,结果忽然听到这位御史咳嗽一声,说出来一句让他魂飞魄散的话来。
“崔老太公的名声,杜某早有耳闻,听说您跺跺脚,太湖的水都要翻三翻,这么大的威风,光给你后背看,是不是不太合适?”
杜青衍的话虽说的轻巧,可把崔太公惊的冷汗直冒。
自己所想的内容,被御史大人没用眼睛看就猜到,这临安官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真是厉害!
“老朽绝无此意!那都是江湖风言风语的谣传罢了,崔氏一脉本本分分……”
崔太公的话没说完,杜青衍就转身打断。
八字胡一翘,把腰间零碎的宝贝物件摆弄的哗哗作响,双腿分开扎着马步,在太师椅上稳稳坐着,那气派就别提了。
崔太公抬头仰望,顿时觉着眼前富贵宝器金光闪闪,耀的眼疼。
对崔氏众人的反应,杜青衍十分满意,手捻胡须恩准他们起身。
上年纪的老人家,跪在地上许久,双腿关节发软不听使唤,试探了好几次才艰难站起,结果还要去谢谢御史的大度。
“本官一路风餐露宿,再去你那边不合适,坐船久了腰酸背痛,就是不如这陆地走着踏实!”
杜青衍离开太师椅,伸着懒腰来到崔太公面前,一脸慵懒的审视着他。
崔太公哪里受过这等憋屈,他又不敢开口,苦笑着应付着。
“御史大人,吴江沿岸地动频发,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天灾,待在这儿迎接您,着实不太安全。”
崔太公找到个理由想搪塞过去,不曾想杜青衍话题一转,顺藤摸瓜就又找了麻烦上来。
“你一把年纪不白活!也是知道哪里不安全,怎么没想着管管百姓?”
“啊这……”崔太公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
太湖周边多有村镇受灾,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崔氏自然是知道更多不堪内情的。
不仅坐视不管,还变本加厉从中敛财。
几次地动余波,把灾民本就难以看见的希望彻底掀翻。
天灾之下,空气湿沉,难以分辨方向,寻不见官府,又没法求地方氏族豪强,一些原本能活下来的灾民,也痛苦惨死。
这笔账细细算来,落在崔氏头顶的人命官司可不少。
杜青衍这样一问,崔太公立刻觉察到了异样,再往周围看去,许多侍卫在架起地锅,四处收集干柴杂草。
“御史大人,不知您这是在作甚?十二艘小船拉来的米粮,满打满算也不够周围灾民吃几顿的……”
“所以呀,老人家脑子不灵光,你家的库房里,米面油盐不还富裕?”
杜青衍拿话激他,崔太公不知不觉就掉入陷阱之中。
“这年头我家也没有余粮哇!御史大人您不说还好,一说此事,老朽这个心痛哟!”
崔太公的眼泪说来就来,跟真的一样。
他哭的一塌糊涂,杜青衍却往后走进崔氏的队伍里,一一看过崔家这些年轻后生。
直到站在浅滩边,夹在太湖与崔氏中间,杜青衍才猛然转过身,指着不远处的柳弊。
“你看看我这脑子,多半是路途颠簸进了些水,说这堆没用的废话,差点忘了正事!”
杜青衍小跑着回到柳弊身旁,向众人隆重介绍他的身份。
“此行的正事,是这位采蟹使柳大人!礼部特派他来太湖领贡蟹,你们崔氏准备好了没?”
杜青衍拍拍柳弊的肩膀,让他放松应对。
“诸位,初次相见,在……本官柳弊,正巧随着杜御史一道来此收取贡蟹,但见到这里灾民无数,我就于心不忍。”
崔太公看着二人一唱一和,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心里无名火就蹭蹭往上涨。
不愧是临安的官,这变着法儿从百姓手里搜刮的本事可真不小!
他有些后悔没答应和尚,让他的人就地动手处决了这俩探官。
出来办差,还带着美貌女子同行,御史哪里是头脑进水,分明是纵欲过度!
但退下来讲,如果对方是在试探自己的底线,故意这样说来激怒自己,那该如何是好?
自己真要翻脸,岂不是正中下怀?
太湖离着临安不远,朝中的大人,不知有多少看上这里的丰沃水土呢!
我得绷住!得沉稳应对!不能因小失大!
崔太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乱了方寸,表面上还是保持微笑,朝着柳弊也拱手施礼。
“柳大人来此,老朽早已有所准备,不过是在水上,这就派人去拿。”
难道先前的情报有误?
对方并未推脱,直截了当说出螃蟹的去向,看来崔焕的说法不尽然是对的。
柳弊笑容更甚,“那就有劳了,快去快回为好。”
“你们还愣着作甚?没听到大人说的吗!去拿螃蟹来!”
崔太公大呼小叫数次后,崔家人这才反应过来,应承着调转船头往回走。
柳弊仔细看他们的神情,如同霜打的茄子,颓唐沮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知道里面有蹊跷。
“老人家不必着急,我们还有别的事要做,慢慢来便是。”
柳弊说是不着急,实则中秋节前弄不到,火都要烧到眉毛了。
但在崔太公面前,还是不能表现太过着急,谁急谁就落了下乘。
崔太公拱手说道:“大人不会是真要在这里赈济灾民吧?太湖附近住着的人,和水一样多,救不过来的。”
“不试试怎么知道?传回临安去,好说不好听。”
柳弊不再理会他,与杜青衍一道,招呼着众侍卫来准备吃食。
崔太公跟在后面,颤巍巍走进临时营地内,望着炉灶锅子里的米粥,这才意识到对方不是在说大话。
他们是真在赈济灾民!
更令他紧张的,是远道而来的灾民,那些沿着岸边飞奔来的人群里,有道熟悉的身影。
是崔焕!崔家的弃子!
崔太公浑身的血都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