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算术

卫辞听到平平的话倒是有些惊讶,平平难得这么像个长兄。o¤齐&盛?÷小~?说a网{?+ ·′免?*费÷3(阅3u读_-?

平平垂着眼睫,眉头皱得更紧,还在说着:

“父亲,您也知道,朝廷向来不重明算科。

去年春闱,明算科取了三个举人,听说如今一个在户部管库房,一个在工部画图纸。

还有一个居然在县丞署里抄账册,连个正经差事都没有。

学院的先生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安安若总在这些‘杂学’上耗心神,万一耽误了经学,将来科举可怎么办?”

他越说越急,鼻尖微微发红:

“儿子劝过他,他却说算数有趣,能算出‘真东西’,可这‘真东西’换不来功名啊!

父亲,安安是您的儿子,将来总要入仕的,若走错了路……”

说到最后,他声音里带了点委屈,又有点后怕。

他和安安是双胞胎,自娘胎里就挨着,长到十二岁从没分开过。

虽然两个人看起来天天斗嘴,三天不吵架就难受的慌。

但其实他俩的感情最深厚不过,如今眼睁睁看着安安要往“歪路”上走,他怎能不急?

从某种方面来说,平平继承了卫辞的野心与功利心。

平时看着不显,其实他对前程功名是很在意的。

做为兄弟,他对安安的前程和功名的看重也不亚于自己的。¢精-武^小!说?网′ !免.费*阅^读¨

卫辞看着儿子紧绷的小脸,心里先松了口气,随即又涌上些暖意。

平平这般懂得顾念弟弟,还把将来的路都替弟弟盘算着,他十分欣慰。

卫家子嗣不丰,将来两兄弟入了官场若不能真心相互扶持,那也太孤独了些。

卫辞招手让平平过来,平平乖乖走到卫辞面前。

卫辞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这孩子难得像今日这般老气横秋。

“你能这般在意安安,父亲很高兴。”

卫辞的声音温和,

“你们兄弟和睦,是家里的福气。”

平平抬头,眼里满是不解:

“父亲,可安安他……”

“安安喜欢算数,不是坏事。”

卫辞打断他,指尖轻轻敲了敲书案上的砚台,

“你先生说‘惟有读书高’,这话没错,但读书未必只有经学一条路。

《九章算术》里讲‘以法相传,亦犹规矩度量可得而共’。

算学里藏着的,是天地间的道理,是经世济民的法子,怎么能算‘杂学’?”

平平愣住了,他不是不懂这些道理,对于算数他也是有过了解的:

“可…可朝廷不重啊。明算科的官员,不都在底层。”

“眼下不重,不代表将来也不重。”

卫辞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的石榴树,缓缓道,

“去年冬天,山东巡抚递上来的奏折里,说有个县的知县。·白.:?马{&书\??院1?. (^追′最;]新

连农户的赋税账都算不清,被户房小吏蒙骗多征了三成粮。

闹得百姓联名上告,最后还是户部派了个懂算学的主事去查,才揪出那小吏。

那知县是十年前的进士,经学倒是熟,可连本账册都看不透。

你说,这是他的错,还是朝廷的错?”

平平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又没说出来。

“还有工部修黄河堤,去年报上来的石料账,竟差了两千多石。

问那管账的官员,他居然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只说是‘笔误’。

若不是恰好有个明算科出身的主事,从损耗率里算出了破绽,这笔亏空怕是就要赖到河工头上了。”

卫辞的声音沉了些,

“所以你看,这算学不是没用,是太多人没看到它的用处。”

平平眨了眨眼,似懂非懂:

“那……安安喜欢算数,真的没关系?”

“当然没关系。”

卫辞转过身,看着儿子,眼里带着笑意,

“他喜欢,便让他学,经学要读,算学也能看,两条路不冲突。

将来他若想考明算科,父亲也支持他。

若他后来又喜欢经学了,咱们再好好准备春闱。

路是他自己的,他想走哪条,只要走得正,父亲都不拦着。”

平平这才松了口气,脸上的愁云散了些,却又想起什么:

“可先生若是知道了,会不会说安安?”

“先生那里,我去说。”

卫辞拍了拍他的肩,

“你替你弟弟操心父亲很高兴,作为兄长,你为弟弟前程着想的心是好的。

你比安安机灵聪明,也比他想的长远,你将来在官场上注定会比他走的更远。

但他也不傻,安安虽然不如你灵动,可他也是个有成算的。

爹也不想为了前途,逼着他去做他不喜欢的事。

爹这么辛苦努力,就是想将来能让你和安安轻松些。

所以你和安安喜欢什么都可以去尝试,爹给你们俩兜底。”

平平听到父亲的话开心的点点头,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又想起之前在安安房里看到的那堆算纸,忍不住笑了:

“其实安安算东西的时候,眼睛亮得很,比背书时精神多了。”

“那是自然,”

卫辞也笑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有不精神的?”

平平又说了几句安安近日的趣事,这才告退。

书房里又恢复了安静,卫辞重新坐回书案后,却没再看桌上的公务。

而是伸手拿起了刚刚平平翻阅的《算经十书》。

他也不记得这本旧书是什么时候淘来的。

但这些年他心里一首隐隐有个想法,那就是将来若有机会。

定要让这些“藏在角落里的学问”重见天日。

他摩挲着书页,眼神渐渐深邃。

入阁这半年,他见了太多因官员不懂算学、不通实务而闹出的笑话。

小到县吏欺瞒知县,大到工部工程亏空,桩桩件件,都让他心疼又愤怒。

如今的科举,只重经义策论,考出来的官员多是“纸上谈兵”。

真要让他们管钱粮、算工程,便手足无措。

明算科被视作“末流”,有天赋的人才要么藏着掖着,要么流落民间,实在是朝廷的损失。

他现在只是文渊阁大学士,上面还有次辅,还有首辅,还有其他阁老。

想动科举制度,难如登天,可他才西十岁出头,还有的是时间。

卫辞轻轻合上《算经十书》,目光落在窗外那片湛蓝的天空上。

总有一天,他要坐到首辅的位置上。

到那时,他要改科举,增算学,让那些懂算数、通实务的人才有处可去。

他要让天下人知道,算学不是“杂学”,是安邦定国的根基。

他要让安安这样的孩子,不用再因为喜欢算学而被人指点,不用再担心“走错路”。

至于现在,他只需护好这对儿子,让他们循着自己的心意长大。

平平聪慧机敏,智商情商,将来入了官场定会如鱼得水。

安安沉稳坐的住,专注力过人,是个科研方面的好苗子。

以后若真能在算学上走出条路来,未必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