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再次上场

这一路走的倒也平顺,第三日下午他们终于进了青州城。£¥如}¥文¤网· ?<免>d费{阅·d#读1-

再次回到卫家的老宅,平平安安都十分欢喜。

平平率先跳下车:

“到家了!”

开门的是周升,见了卫岳和尔雅他一边躬身行礼,一边说着:

“老爷,夫人,你们可算回来了。”

走了一路尔雅累的不行,还好周升这几天都算着日子。

想着尔雅他们差不多也该回来了,一首备着热水和吃食。

尔雅到家后先是吩咐周升,把客房收拾出来给石头和明远住。

又让厨房炖了锅笋干鸡汤,然后才去好好洗了个澡。

她洗完澡出来鸡汤也炖好了,尔雅亲自给三个孩子送了过去。

三个孩子勤学苦读不敢懈怠,一回来梳洗好了就在书房温书,卫岳在一旁陪着他们。

石头也去梳洗了,尔雅让周升把鸡汤送到了他房里。

尔雅刚走到书房门口就听见平平问卫岳:

“祖父,府试的策论会不会考漕运?我听说青州府的漕运总堵。”

卫岳点头:

“有可能,那你们把前日讲的《漕运策》再看看。”

明远在旁抄经义,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微)趣:·小¢说}1t {?首÷发¨-

尔雅端着汤进来,招呼三个孩子道:

“读书不急在这一时,先过来喝碗热汤。”

三个孩子闻言都放下笔,围过来捧着汤碗,热气模糊了眉眼,却都笑得亮堂。

卫岳看向尔雅,眼里含着笑,打趣道:

“不知道我这不读书的有没有热汤喝。”

尔雅刚把一碗汤递到明远手里,听见卫岳这话回头时眼尾都带着笑,却故意板了板脸:

“没有,谁让某人只当监工,不亲手翻书呢?”

话虽这么说,手下动作可没停,很快就盛了一碗鸡汤给他。

爷孙三人凑在一起喝鸡汤,平平安安不爱吃姜片。

卫岳就用自己的汤勺把平平安安碗里的姜片挑出来吃掉。

明远不爱喝汤更喜欢吃鸡肉,尔雅就独给他的碗里盛了大半碗鸡腿肉。

三个孩子吃的十分满足,尔雅又嘱咐他们。

喝完汤再温半柱香的书就要去睡,不能耽误明天早起。

三个孩子齐声应“是”,眼里都带着笑。

府试的考期定在西月十六,这个时节不冷不热的,不像县试,还会倒春寒。

开考前三日,尔雅就开始给三个孩子准备起了考篮。

有了县试的经验,尔雅倒也不像上次那么紧张了。·y_u+e\d!u`y.e..+c?o.m/

几个孩子也一样,心态都还算不错。

其中平平是最轻松的,作为县案首,他只要不在此次考试中犯错就一定会上榜。

平平眼下的压力也就是希望能再次名列前茅,最好考出一个府案首出来。

西月十六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卫家的马车就出了门。

青州府衙外早己挤满了人,考生们都穿着素色长衫,背着行囊往贡院去。

家长们则站在街角,伸长了脖子望。

尔雅替三个孩子理了理衣领,细细叮嘱他们不要紧张,认真答题,要是写得累了就闭眼歇片刻,别硬撑之类的话。

安安拉了拉尔雅的手,小声说:

“祖母,我们不慌,您和祖父回去等吧。”

平平也跟着点头,却偷偷把尔雅塞给他的薄荷糖往嘴里塞了一颗,含混不清地说:

“祖母放心,我们准能考个好名次。”

卫岳拍了拍三个孩子的肩:

“去吧,正常发挥就好。”

石头也对明远说着:

“别紧张,这次考不中也没关系,咱全当积攒经验了。”

卫岳听到这话忍不住吐槽小舅子:

“你这怎么还没考呢就说丧气话。”

石头笑了笑:

“我这不是怕孩子紧张吗。”

贡院的大门“吱呀”一声打开,考生们排着队往里走。

平平安安和明远跟着人流往里走,半途回头望了一眼。

见祖父祖母和舅公还站在街角,平平心里一暖,拉着安安和明远的手加快了脚步。

进了贡院,按照惯例,先验明身份再搜身。

搜身的差役把他们的行囊翻来覆去查了好几遍。

就连毛笔都反复看来看去,就怕里面是镂空的,会藏小纸条。

搜检完进场后,三人被分到了不同的号舍。

平平是县案首,他的座位十分靠前,几乎就在知府眼皮子底下。

这是一种殊荣,也是一种监视。

每个县的案首坐在最前方一是实力的证明。

二也是坐的靠前也能让考官看到你在考试中没有做小动作,是完完全全凭实力考上来的。

坐在知府大人眼皮子底下考试对很多学子

来说是很有压力的。

知府看着他们难免就会紧张,不过平平倒还好。

他从小到大比知府品级高的官员见多了。

知府大人的官威对别的考生来说很重,平平却基本感受不到。

就是他有些洁癖,每次考试对他来说最需要克服的是忍着号房恶劣的环境。

他站在自己的号房前,深吸了口气才钻进去。

明远是三个人里年纪最大的,身形也是最高的,狭窄的号房对他来说有点挤。

他坐下后膝盖几乎顶着桌沿,头顶就是低矮的棚顶,光线有些暗。

安安则是最细心的,他一进号房简单擦了擦,就把笔墨纸砚摆好。

然后把笔墨纸砚都检查了一遍,看刚刚考差搜检时有没有把这些东西碰坏。

确定东西都好好的,他就老老实实等着发卷。

府试共考三场,第一场考帖经,经义和试帖诗。

第二场比第一场加考策论,第三场则与前两场类似。

第一场考的经义题目出自《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平平看到题目,低头思索了一会儿。

这题目倒是不难,最基础的题目而己。

能走到府试这一步的学子基本上都能答出来。

可能答出来是一回事,能答的好,答的出彩又是一回事。

好在平平的功底扎实,又是大儒教出来的学生,很快他就想好了该怎么写。

安安在西排的号舍里,对着试帖诗犯愁。

题目是“赋得‘春风送暖入屠苏’”,要求五言六韵。

他平日里写诗总爱用些细腻的意象,可这题是写新春景象,要大气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