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鬼开物笔章
第22章 燔石(二)
小
大
说完,自称流石的物鬼又痛昏过去了,看似一时半会儿醒不过来,只能放他休息。
而院墙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只三花猫,娇憨地朝院里咪咪地叫着。
“哎呀,差点忘了。”前烟急急放下笤帚,去舀墙角的猫粮,他爬上院墙,贴着外墙根倒下一行猫咪的早餐。
这时可不止三花了,还有大橘、奶牛、狸花等等,一共六七只猫凑了过来。
“乖啊,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帮人抓老鼠。”前烟在墙头上哄着猫咪,鼓励它们早日解决街道泛滥的鼠患。
猫咪可不懂自己怎么就被派发了如此重大的工作任务,正不知世间险恶地大口嚼着猫粮。
打理好两边的猫咪,前烟便开始专心扫地,把花叶拢作一堆后,恍惚间觉得日子似乎从未变过。
很久很久以前,他也是这么打扫着祖父的药堂。
那时候他人还没有笤帚高,认真地从后院一路清扫到前堂,再和祖父一起卸下笨重的门栓,开门迎客。
接下来就没他的事了,母亲会帮忙用布裹好书本,再送他出门,到离家不远的私塾上学。
虽然出身于方药家,早年有神童之名,在垂髫时期就能把各式药方倒背如流,但祖父无论如何也不肯让前烟坐堂。
“你性子过于胆大急躁,掰不过来,不适合做郎中。”
没关系,前烟的书也读得很好,是郎中是书生都没差。到了每年春日的诗会,他都能独簪牡丹,这可是头名才有的待遇,年少成名志得意满,那些年的风光,能让人记一辈子。
这年的诗会,又是前烟独占头鳌,他今日的才名被众人捧得很高,在声声夸赞下,他心火正烈,烘得血气上脸,即便没喝几杯,人也有些陶陶然的醉意。
当一名同窗抽搐倒地时,前烟被这股心火拱着上前查探,摸定脉象、派童子买来药材研磨配药、令病人和水吞服,等到状况好转,还没过两炷香的时间。
“人这就好了!开眼界了,前兄原来还会这一手!”
“我记得前家世代为医,听说前兄五岁能背方,八岁能坐堂,如果不走这条功名之路,假以时日,应该也是一代神医了。”
“哎,这也不可惜,若不是前兄贪恋功名,我们今日哪里去见识他那首好诗!”
令童子送走那位病歪歪的同窗,书生们继续高谈阔论、流连花丛,闹至宵禁前才散。
虽然前一晚胡混到深夜,但是今早前烟仍按时晨起,他眼睛都还睁不开,边打呵欠边去摸笤帚,就这么闭着眼扫起了后院。
先是往左五步,再往左三步,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减少步数,等到能睁开眼时,尘土也被前烟归拢到后院中央了,没等他欣赏会儿自己的杰作,小腿便蓦地一疼。
“心浮气躁!敷衍了事!”
“哎呦,老爷,我都这么大了,打轻点!”前烟急忙喊道。
“做事这般不靠谱,真是白长了年纪。”
不辩还好,前烟一辩,身后的祖父更是生气,又给他狠狠来了一下。
前烟正躲着祖父的棍棒,前堂突然传来凶狠的捶门声。
“前烟!书生前烟可在此!”
“有人告书生前烟昨日私自研药,吃死了王大人的幼子,县令大人命我等前来捉拿!”
“开门!”
见无人应门,门外官差的动作愈发暴力,似乎要开始拆门了。
“你给人摸脉诊病了?”祖父横眉倒竖、怒目而视。
“吃死人?不可能……他昨日明明是吃好回家了。”前烟也有点慌,紧紧抓着笤帚喋喋不休,“那脉象是癫疾,书中写‘雪矾四两、莪芩六两,苦荼七钱,共研为末,和水服之’,我没用错!”
“糊涂。”听完前烟颠三倒四的前因后果,祖父反而收敛了怒相,他向一旁惊慌等待的母亲示意,“去取我那备好的包袱。”
母亲急步取来祖父指名的包袱,放入竹筐后和帷帽一并递过来,又从灶里抓出一把黑灰抹到前烟脸上,就要推着他从后院外门离开。
“等等!老爷呢!”也不知母亲哪里来的力气,前烟被死死箍住,竟挣脱不开。
祖父淡然地背着手,抬步往前堂走去,“我去拦那些官差,给你拖延时间。”
母亲一路把前烟送出城门,行至一个山洞,他忽然被她打晕了。
醒来后也不知时日,洞外还燃着微弱的火堆,前烟懵然地坐着,辨出了其中助燃、驱兽及安神的药香,药性重重叠加又不相互影响,如此细心,是母亲的手笔。
不一会儿,他决心下山回城,就算是死,也想死个明白。
山路相当不好走,前烟紧抱竹筐和帷帽,几乎是滚着下山的,尖锐的灌木划破了他娇生惯养的皮肉,斑斑点点的血迹便蹭到了外袍上,显得很是可怖。
好不容易滚到山脚小路,远远望见一座茶亭,他下意识躲到繁茂的灌木丛里。
过于巧合的是,茶亭里歇脚的行人正讨论着前家药堂的祸事。
“最近城里可是出了大事,前家药堂那位前郎中,昨晚死了狱里了!”
“啊?怎地这样突然,我正想进城抓药呢,怎么人就没了?”
“是他家小儿——前书生惹出的祸事,五天、还是六天前,他和同窗吃酒,席间王大人的幼子突发癫病,他好心给人抓药,当时是治好了,没想到人回去后当晚就死了。”
“当真是他治死的吗?”
“那可不一定……我认识衙门里的仵作,恐怕是晚上回去服用的东西和药性有冲撞……”
“不对啊,这事和前郎中有什么关系?”
“替前书生顶罪呗,前书生一个人跑了,没被官差抓住,但王大人不肯罢休,一定要他们前家以命换命,前郎中就只能死在狱中了。”
“对对,我还听说,前娘子得信后,也用一条白绫缢死在自家药堂中。”
“太惨了……我说他们家这姓氏可真不吉利,前郎中前郎中,现在直接变成前人了。”
“没想到前书生竟是这般不孝之人,怎么能丢下祖父和母亲,自己一个人跑了呢?负有盛名又如何,我还抄过他的诗,真是污了我的纸。”
“可不是,城墙上已经张贴了榜文,希望官差早日把这伪君子缉拿归案吧。”
灌木丛里的前烟听得很清楚,众人说,因为他惹的祸事,祖父和母亲都死了,在山中昏睡了几天,一家人就散得干干净净。
他没有进城的必要了。
前烟不敢惊动路人,只好手脚并用,又往山上爬。
而院墙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只三花猫,娇憨地朝院里咪咪地叫着。
“哎呀,差点忘了。”前烟急急放下笤帚,去舀墙角的猫粮,他爬上院墙,贴着外墙根倒下一行猫咪的早餐。
这时可不止三花了,还有大橘、奶牛、狸花等等,一共六七只猫凑了过来。
“乖啊,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帮人抓老鼠。”前烟在墙头上哄着猫咪,鼓励它们早日解决街道泛滥的鼠患。
猫咪可不懂自己怎么就被派发了如此重大的工作任务,正不知世间险恶地大口嚼着猫粮。
打理好两边的猫咪,前烟便开始专心扫地,把花叶拢作一堆后,恍惚间觉得日子似乎从未变过。
很久很久以前,他也是这么打扫着祖父的药堂。
那时候他人还没有笤帚高,认真地从后院一路清扫到前堂,再和祖父一起卸下笨重的门栓,开门迎客。
接下来就没他的事了,母亲会帮忙用布裹好书本,再送他出门,到离家不远的私塾上学。
虽然出身于方药家,早年有神童之名,在垂髫时期就能把各式药方倒背如流,但祖父无论如何也不肯让前烟坐堂。
“你性子过于胆大急躁,掰不过来,不适合做郎中。”
没关系,前烟的书也读得很好,是郎中是书生都没差。到了每年春日的诗会,他都能独簪牡丹,这可是头名才有的待遇,年少成名志得意满,那些年的风光,能让人记一辈子。
这年的诗会,又是前烟独占头鳌,他今日的才名被众人捧得很高,在声声夸赞下,他心火正烈,烘得血气上脸,即便没喝几杯,人也有些陶陶然的醉意。
当一名同窗抽搐倒地时,前烟被这股心火拱着上前查探,摸定脉象、派童子买来药材研磨配药、令病人和水吞服,等到状况好转,还没过两炷香的时间。
“人这就好了!开眼界了,前兄原来还会这一手!”
“我记得前家世代为医,听说前兄五岁能背方,八岁能坐堂,如果不走这条功名之路,假以时日,应该也是一代神医了。”
“哎,这也不可惜,若不是前兄贪恋功名,我们今日哪里去见识他那首好诗!”
令童子送走那位病歪歪的同窗,书生们继续高谈阔论、流连花丛,闹至宵禁前才散。
虽然前一晚胡混到深夜,但是今早前烟仍按时晨起,他眼睛都还睁不开,边打呵欠边去摸笤帚,就这么闭着眼扫起了后院。
先是往左五步,再往左三步,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减少步数,等到能睁开眼时,尘土也被前烟归拢到后院中央了,没等他欣赏会儿自己的杰作,小腿便蓦地一疼。
“心浮气躁!敷衍了事!”
“哎呦,老爷,我都这么大了,打轻点!”前烟急忙喊道。
“做事这般不靠谱,真是白长了年纪。”
不辩还好,前烟一辩,身后的祖父更是生气,又给他狠狠来了一下。
前烟正躲着祖父的棍棒,前堂突然传来凶狠的捶门声。
“前烟!书生前烟可在此!”
“有人告书生前烟昨日私自研药,吃死了王大人的幼子,县令大人命我等前来捉拿!”
“开门!”
见无人应门,门外官差的动作愈发暴力,似乎要开始拆门了。
“你给人摸脉诊病了?”祖父横眉倒竖、怒目而视。
“吃死人?不可能……他昨日明明是吃好回家了。”前烟也有点慌,紧紧抓着笤帚喋喋不休,“那脉象是癫疾,书中写‘雪矾四两、莪芩六两,苦荼七钱,共研为末,和水服之’,我没用错!”
“糊涂。”听完前烟颠三倒四的前因后果,祖父反而收敛了怒相,他向一旁惊慌等待的母亲示意,“去取我那备好的包袱。”
母亲急步取来祖父指名的包袱,放入竹筐后和帷帽一并递过来,又从灶里抓出一把黑灰抹到前烟脸上,就要推着他从后院外门离开。
“等等!老爷呢!”也不知母亲哪里来的力气,前烟被死死箍住,竟挣脱不开。
祖父淡然地背着手,抬步往前堂走去,“我去拦那些官差,给你拖延时间。”
母亲一路把前烟送出城门,行至一个山洞,他忽然被她打晕了。
醒来后也不知时日,洞外还燃着微弱的火堆,前烟懵然地坐着,辨出了其中助燃、驱兽及安神的药香,药性重重叠加又不相互影响,如此细心,是母亲的手笔。
不一会儿,他决心下山回城,就算是死,也想死个明白。
山路相当不好走,前烟紧抱竹筐和帷帽,几乎是滚着下山的,尖锐的灌木划破了他娇生惯养的皮肉,斑斑点点的血迹便蹭到了外袍上,显得很是可怖。
好不容易滚到山脚小路,远远望见一座茶亭,他下意识躲到繁茂的灌木丛里。
过于巧合的是,茶亭里歇脚的行人正讨论着前家药堂的祸事。
“最近城里可是出了大事,前家药堂那位前郎中,昨晚死了狱里了!”
“啊?怎地这样突然,我正想进城抓药呢,怎么人就没了?”
“是他家小儿——前书生惹出的祸事,五天、还是六天前,他和同窗吃酒,席间王大人的幼子突发癫病,他好心给人抓药,当时是治好了,没想到人回去后当晚就死了。”
“当真是他治死的吗?”
“那可不一定……我认识衙门里的仵作,恐怕是晚上回去服用的东西和药性有冲撞……”
“不对啊,这事和前郎中有什么关系?”
“替前书生顶罪呗,前书生一个人跑了,没被官差抓住,但王大人不肯罢休,一定要他们前家以命换命,前郎中就只能死在狱中了。”
“对对,我还听说,前娘子得信后,也用一条白绫缢死在自家药堂中。”
“太惨了……我说他们家这姓氏可真不吉利,前郎中前郎中,现在直接变成前人了。”
“没想到前书生竟是这般不孝之人,怎么能丢下祖父和母亲,自己一个人跑了呢?负有盛名又如何,我还抄过他的诗,真是污了我的纸。”
“可不是,城墙上已经张贴了榜文,希望官差早日把这伪君子缉拿归案吧。”
灌木丛里的前烟听得很清楚,众人说,因为他惹的祸事,祖父和母亲都死了,在山中昏睡了几天,一家人就散得干干净净。
他没有进城的必要了。
前烟不敢惊动路人,只好手脚并用,又往山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