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她全能啊
陈凯比林星晚早进实验室两年,平时话不多,却总跟着赵磊的步调走,此刻他手里抱着一个沉甸甸的白色样品箱,面无表情地递过来。
“林小姐,张姐说你刚来,先从样品预处理做起,这二十份陶瓷坯体,明天早上之前要磨成200目粉末,每一份的粒度偏差不能超过5%,记得做好记录。”
林星晚接样品箱时,手指被箱角硌得生疼。
这箱子里的样品比她预想的重一倍,而且她注意到,最上面两份样品的包装纸边缘泛着潮气,显然是在潮湿环境里放了段时间。
她抬头看向陈凯,发现他眼神躲闪,还刻意避开了她的目光,心里立刻明白了。
这哪里是“熟悉工作”,分明是故意刁难。
200目的粉末需要手工研磨,二十份样品要是按常规方法磨,通宵都未必能完成,更别说还有“偏差不超过5%”的严苛要求。
旁边的实习生李萌偷偷拉了拉林星晚的衣角,小声说。
“星晚姐,陈哥平时磨五份样品都要磨一下午,他肯定是故意的……”
林星晚拍了拍李萌的手,笑着摇摇头。
“没事,既然是工作,就先做着。”
她抱着样品箱走到自己的工位,把样品一份份摊开,果然发现有三份样品受潮结块了。
潮湿的坯体研磨时容易粘在研钵里,不仅磨不均匀,还会影响粒度检测结果。
周围的研究员都假装忙自己的事,眼角却时不时瞟向她这边。
赵磊坐在不远处的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余光却盯着林星晚手里的研钵,心里暗忖。
就算你知道答案,手工研磨这种苦力活,看你怎么熬过去。
说不定明天一早,你就得哭着找林景辉帮忙。
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林星晚并没有立刻开始研磨。
她先找出实验室的湿度计,确认当前湿度是65%,又翻出烘箱的使用记录,发现昨天有人用过后没及时清理。
她把受潮的三份样品放进烘箱,调至80c低温烘干,又从工具柜里找出一把不锈钢刮刀。
常规研磨用瓷研钵,容易粘粉,她用刮刀在研钵内壁轻轻刮了一层蜂蜡,这样粉末就不容易粘壁了。
等样品烘干后,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死磨”,而是先把块状坯体敲成小颗粒,按颗粒大小分批次研磨,每磨十分钟就用粒度仪测一次。别人都是磨完才测,一旦偏差大就得返工,她这样“边磨边测”,反而能精准控制粒度。
傍晚六点,实验室其他人都准备下班了,陈凯路过林星晚的工位,故意放慢脚步。
“林小姐,磨完几份了?要是赶不及,我可以跟张姐说,宽限你一天。”语气里满是嘲讽。
林星晚抬头,手里还拿着研钵,脸上却没丝毫疲惫。
“谢谢陈哥关心,已经磨完十五份了,剩下五份半小时内就能好,明天早上肯定能交。”
陈凯愣住了,他凑过去看了眼林星晚的记录册,每一份样品的粒度数据都整整齐齐,偏差最大的也只有3%,比他平时磨的还精准。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看到林星晚手里的研钵里,粉末均匀地铺在底部,没有一点粘连,心里突然咯噔一下。
他自己磨样品时,粘壁的粉末至少要浪费10%,林星晚这方法,居然能避免粘壁?
“你……你这研钵里涂了什么?”陈凯忍不住问。
“蜂蜡,”林星晚坦然回答,“瓷研钵内壁有点粗糙,涂一层薄蜂蜡能减少粘粉,而且蜂蜡熔点低,后续样品处理时加热就能去除,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陈凯恍然大悟,他磨了两年样品,居然从没想到过这个办法。
他讪讪地笑了笑,没再说话,转身匆匆离开了实验室。
他要是再待下去,恐怕只会更难堪。
第二天一早,林星晚准时把二十份样品粉末和记录册交给张姐。
张姐翻开记录册,看着精准的数据,又对比了一下样品,惊讶地说。
“星晚,你这效率也太高了!陈凯昨天还跟我说,你肯定完不成呢。”
林星晚笑了笑,“就是找了点小技巧,不算什么。”
这话刚好被路过的赵磊听到,他心里还是有点不服气。
手工研磨能找技巧,那实验操作总不能靠“技巧”吧?
他立刻有了主意,转身去了样品制备间,把一台老旧的真空烧结炉调了个“故障模式”。
他故意把炉内的温度传感器偏移了10c,这样显示的温度比实际温度高,要是按显示温度烧结,样品肯定会烧过头,变成废品。
没过多久,赵磊就拿着一份烧结任务单找到林星晚。“林小姐,这批新制备的陶瓷坯体需要烧结,你去用3号烧结炉,按这个参数来,下午五点前出结果。”
他把任务单递过去,上面写的烧结温度是1300c,保温时间3小时。
要是按偏移的传感器,实际温度只有1290c,保温时间再长,样品也达不到烧结要求,到时候她交不出合格样品,就只能承认自己操作失误。
林星晚接过任务单,没多想就去了样品制备间。
3号烧结炉确实老旧,外壳上的漆都掉了一块,她按任务单设置参数时,总觉得显示屏上的温度跳得有点慢。
但她没怀疑,先把五份坯体放进炉膛,关好炉门,启动了烧结程序。
中午吃饭时,李萌找到林星晚,一脸担忧。
“星晚姐,你怎么用3号炉啊?那炉子上个月就坏过一次,温度不准,赵老师他们都不用的!”
林星晚心里一沉,放下筷子就往制备间跑。
她赶到时,烧结炉已经运行了两个小时,显示屏上显示1300c,可她用红外测温仪对着炉壁测了一下,实际温度居然只有1290c!
“糟了,温度不够,样品肯定烧不透。”
林星晚立刻停了烧结程序,打开炉门。
果然,里面的坯体还是半硬的,没有达到烧结后的致密性。
周围几个看热闹的研究员都小声议论起来。
“我就说吧,肯定是林先生提前说答案,真操作起来还是不行。”
“这下好了,样品废了,看她怎么跟赵老师交代。”
林星晚却没慌,她仔细检查了烧结炉的内部结构,很快发现了偏移的温度传感器。
传感器的固定螺丝松了,导致探头没有紧贴炉膛内壁。
她从工具盒里找出螺丝刀,小心地把传感器重新固定好,又用标准样品校准了温度。
确认显示屏上的温度和实际温度一致后,才重新放入新的坯体,把烧结温度调整到1305c,保温时间缩短到2.5小时。
“星晚姐,你还能修炉子啊?”李萌惊讶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