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完全被忽视了
小
大
“固安,是何复的人吧?”
“告诉刘汝成,让他多派些兵马,进山围剿,一定要将何复找出来。”
李自成非常愤怒。
何复跟韩东明从保定出来,到了固安之后,进山扎营,李自成因为要对付朱慈烺,一时没能抽出兵力对付他们。
没想到最近几天,韩东明突然像是开了挂一样,分多路,疯狂袭击闯军的后勤辎重。
这已经是辎重队第三次遇到袭击了。
偏偏,固安的人马不跟闯军正面交锋。
刘汝成派主力过去时,对方就溜了。
连根毛都没抓到。
李自成几十万大军在京城,粮草消耗巨大,大部分粮食都靠开封和固定这条线路补给。
被何复跟韩东明这么一搞,后方部队,人心惶惶。
本来流动作战,是闯军强项。
以前是他们打官军,打完就跑,角色互换,他们突然给整不会了。
“大王,城里刚刚传来消息,说朱慈烺下令,要攻攻通州,打打通天津港的通道。”宋献策在几个士兵护卫下,急匆匆过来,在李自成耳旁小声说。
“打通州,他要敢出城,本王就杀个回马枪,将他灭了。”因为固安的事,李自成心烦意乱,现在又听说朱慈烺要夺回通州,将他给整恼火了。
一旁的顾君恩和牛金星几个听说后也都纷纷一愣。
如果朱慈烺真这么做,他们还不好办。
昨天一战,虽说朱慈烺只出动了万人,但也足以说明,京城守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弱。
最少,他们有一定的反击能力。
马科和周凤梧回来说,天津港和黄蜚联军最少有两万人,还有舰炮加持,按理说派五万人去都略显单薄。
在以往攻城战中,攻方最少得三四倍的兵马才有优势。
人去少了,只会是添油战。
“大王,朱慈烺这个人诡计多端,臣以为他未必真敢出城,攻打通州只是他们放出来的假消息,就是为了不让我们攻打天津。”
“而且,固安方向的粮草辎重突然遭到袭击,恐怕也与我们要攻打天津港有关,只要我们不理会,速战速决,朱慈烺只能干瞪眼。”李岩认为,朱慈烺现在还没有出城的实力。
种种迹象表明,朱慈烺都在一味拖延,就是为了将闯军主力牵制在京城一带。
上次册封,就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丞相牛金星,有不同意见:“大王,臣以为,朱慈烺此举未必不是真的,除了固安的消息,朱慈烺已命令高杰、黄得功北渡黄河,攻打大名府。”
“史可法率领长江水师,增援天津港。”
“一旦我们派兵前往天津港,朱慈烺就会出城,他们未必会攻打天津港,但很有可能拿下,跟黄得功劳会合。”
“丞相的意思,他们会跑?”李自成眼神一愣,露出惊讶的神情。
“困守孤城,四面都是我们的兵马,此前崇祯就有迁都计划,只是搁浅了。”
“以前,臣还不敢确定,但现在城明白了,朱慈烺在等机会,他希望我们增兵通州,并且派兵攻打天津港,等我们调动兵马之后,从南面突围,到时候,留在京城的兵马未必拦得住他。”
昨天一战,牛金星彻底相信,朱慈烺手上有一支数量可观的精锐。
如果兵力太少还真有可能被他们突出去。
当然,也不能排除,朱慈烺会在拿下通州之后,前往跟史可法的援军会合。
但显然,想要阻止朱慈烺,必须将部分兵马移驻通州,那样一来,朱慈烺只能走陆路,渡过黄河。
到时候,他们可以在京城,前往大名府的路上,层层阻截,反而容易些。
牛金星最担心就是,万一真的在北直隶耗个一年半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最佳时机。
明朝对地方兵马掌控力大大减弱,江南地区,守备力量严重不足,李自成要防着的不仅仅是明军。
还有张献忠。
张献忠的实力,虽然不如李自成,却占据着物产丰富的江西、湖广等地,一旦闯军在京城地区消耗太久,被张献忠捡了便宜,得不偿失。
牛金星的话,让李自成陷入了深思。
“那,丞相以为,我们当如何部署?”
“围三缺一,朱慈烺想将注意力吸引在通州,我们干脆将计就计,抽调三万兵马,驻守通州,另再派三万大军,佯攻天津港。”
“他若真敢出来,我们再杀个回马枪……”
与其让困守孤城,浪费时间,倒不如引其出来,围而歼之。
“好,既然如此,我们便遂了他的意愿。”李自成在京城外还有大约十八万人马。
他决定依牛金星策略,留下十万兵马,跟刘宗敏携主力,驻防通州。
反正京城,一下子难以攻下,还不如先去通州等他们出来。
当天,下午,李自成就大张旗鼓,带着兵马去了通州。
留下田见秀和谷可成以及部分明朝降兵,继续围困京师,坐等朱慈烺突围。
同时,他还秘密派了两万精锐,南下准备跟刘汝成会合,在黄河北岸布防,阻止黄得功北上。
与此同时;
山海关,吴三桂有些难以抉择。
李自成和多尔衮数次派人求见,希望他携山海关官兵归顺。
之前崇祯也多次派人来山海关,让他带兵入京。
朱慈烺登基之后,还亲自去过吴家,让吴襄写信催促吴三桂尽快回师。
只是都被吴三桂无视了。
甚至,连吴襄派来送信的人,都被他扣在军中,没放回去。
但是今天,副将郭云龙从宁远带来一个重磅消息。
多尔衮承诺,只要吴三桂归顺,就封他为平西王。
一边面对满清给出的巨大利益,一边还有李自成封他为平西侯的敕书,吴三桂有些犹豫。
答应李自成意味着,要放弃封王拜相,隆登权利之巅的机会。
这一时期的吴三桂没想过当皇帝,封王几乎他能达到最高上限。
与平西王的称号相比,平西候差了好几个档次。
话又说回来,吴三桂毕竟是汉臣,归顺满清,心理上依然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良心上的谴责。
朱慈烺在李自成、满清三方势力中,属于最弱的一方。
已经被吴三桂排除在外了。
……
“告诉刘汝成,让他多派些兵马,进山围剿,一定要将何复找出来。”
李自成非常愤怒。
何复跟韩东明从保定出来,到了固安之后,进山扎营,李自成因为要对付朱慈烺,一时没能抽出兵力对付他们。
没想到最近几天,韩东明突然像是开了挂一样,分多路,疯狂袭击闯军的后勤辎重。
这已经是辎重队第三次遇到袭击了。
偏偏,固安的人马不跟闯军正面交锋。
刘汝成派主力过去时,对方就溜了。
连根毛都没抓到。
李自成几十万大军在京城,粮草消耗巨大,大部分粮食都靠开封和固定这条线路补给。
被何复跟韩东明这么一搞,后方部队,人心惶惶。
本来流动作战,是闯军强项。
以前是他们打官军,打完就跑,角色互换,他们突然给整不会了。
“大王,城里刚刚传来消息,说朱慈烺下令,要攻攻通州,打打通天津港的通道。”宋献策在几个士兵护卫下,急匆匆过来,在李自成耳旁小声说。
“打通州,他要敢出城,本王就杀个回马枪,将他灭了。”因为固安的事,李自成心烦意乱,现在又听说朱慈烺要夺回通州,将他给整恼火了。
一旁的顾君恩和牛金星几个听说后也都纷纷一愣。
如果朱慈烺真这么做,他们还不好办。
昨天一战,虽说朱慈烺只出动了万人,但也足以说明,京城守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弱。
最少,他们有一定的反击能力。
马科和周凤梧回来说,天津港和黄蜚联军最少有两万人,还有舰炮加持,按理说派五万人去都略显单薄。
在以往攻城战中,攻方最少得三四倍的兵马才有优势。
人去少了,只会是添油战。
“大王,朱慈烺这个人诡计多端,臣以为他未必真敢出城,攻打通州只是他们放出来的假消息,就是为了不让我们攻打天津。”
“而且,固安方向的粮草辎重突然遭到袭击,恐怕也与我们要攻打天津港有关,只要我们不理会,速战速决,朱慈烺只能干瞪眼。”李岩认为,朱慈烺现在还没有出城的实力。
种种迹象表明,朱慈烺都在一味拖延,就是为了将闯军主力牵制在京城一带。
上次册封,就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丞相牛金星,有不同意见:“大王,臣以为,朱慈烺此举未必不是真的,除了固安的消息,朱慈烺已命令高杰、黄得功北渡黄河,攻打大名府。”
“史可法率领长江水师,增援天津港。”
“一旦我们派兵前往天津港,朱慈烺就会出城,他们未必会攻打天津港,但很有可能拿下,跟黄得功劳会合。”
“丞相的意思,他们会跑?”李自成眼神一愣,露出惊讶的神情。
“困守孤城,四面都是我们的兵马,此前崇祯就有迁都计划,只是搁浅了。”
“以前,臣还不敢确定,但现在城明白了,朱慈烺在等机会,他希望我们增兵通州,并且派兵攻打天津港,等我们调动兵马之后,从南面突围,到时候,留在京城的兵马未必拦得住他。”
昨天一战,牛金星彻底相信,朱慈烺手上有一支数量可观的精锐。
如果兵力太少还真有可能被他们突出去。
当然,也不能排除,朱慈烺会在拿下通州之后,前往跟史可法的援军会合。
但显然,想要阻止朱慈烺,必须将部分兵马移驻通州,那样一来,朱慈烺只能走陆路,渡过黄河。
到时候,他们可以在京城,前往大名府的路上,层层阻截,反而容易些。
牛金星最担心就是,万一真的在北直隶耗个一年半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最佳时机。
明朝对地方兵马掌控力大大减弱,江南地区,守备力量严重不足,李自成要防着的不仅仅是明军。
还有张献忠。
张献忠的实力,虽然不如李自成,却占据着物产丰富的江西、湖广等地,一旦闯军在京城地区消耗太久,被张献忠捡了便宜,得不偿失。
牛金星的话,让李自成陷入了深思。
“那,丞相以为,我们当如何部署?”
“围三缺一,朱慈烺想将注意力吸引在通州,我们干脆将计就计,抽调三万兵马,驻守通州,另再派三万大军,佯攻天津港。”
“他若真敢出来,我们再杀个回马枪……”
与其让困守孤城,浪费时间,倒不如引其出来,围而歼之。
“好,既然如此,我们便遂了他的意愿。”李自成在京城外还有大约十八万人马。
他决定依牛金星策略,留下十万兵马,跟刘宗敏携主力,驻防通州。
反正京城,一下子难以攻下,还不如先去通州等他们出来。
当天,下午,李自成就大张旗鼓,带着兵马去了通州。
留下田见秀和谷可成以及部分明朝降兵,继续围困京师,坐等朱慈烺突围。
同时,他还秘密派了两万精锐,南下准备跟刘汝成会合,在黄河北岸布防,阻止黄得功北上。
与此同时;
山海关,吴三桂有些难以抉择。
李自成和多尔衮数次派人求见,希望他携山海关官兵归顺。
之前崇祯也多次派人来山海关,让他带兵入京。
朱慈烺登基之后,还亲自去过吴家,让吴襄写信催促吴三桂尽快回师。
只是都被吴三桂无视了。
甚至,连吴襄派来送信的人,都被他扣在军中,没放回去。
但是今天,副将郭云龙从宁远带来一个重磅消息。
多尔衮承诺,只要吴三桂归顺,就封他为平西王。
一边面对满清给出的巨大利益,一边还有李自成封他为平西侯的敕书,吴三桂有些犹豫。
答应李自成意味着,要放弃封王拜相,隆登权利之巅的机会。
这一时期的吴三桂没想过当皇帝,封王几乎他能达到最高上限。
与平西王的称号相比,平西候差了好几个档次。
话又说回来,吴三桂毕竟是汉臣,归顺满清,心理上依然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良心上的谴责。
朱慈烺在李自成、满清三方势力中,属于最弱的一方。
已经被吴三桂排除在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