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大明海关
小
大
明朝本身设有税课司局。
张居正新政之后,明朝税务更依赖于地方,许多时候朝廷根本收不上来银子。
李自成等人崛起之后,为了剿匪,朝廷还得往地方搭银子,导致各地巡抚,总兵逐渐养寇自重。
一方面贼,剿而不灭,另一方面,军阀崛起,朝廷逐渐对地方失去了控制。
朱慈烺将收税权重新收归朝廷,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
“从今日起,税部需要成立缉私营和宪兵营,除此外,还要想办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海关征税体系和商税的体系。”
“缉私营和宪兵营受军机处和税部双重辖制。”
陈必谦猛然一振,没想到,税部还有兵权,但这都比较好理解。
唯独海关征税体系和商税体系不知如何下手。
明朝后期,逐渐放开了海禁,但并没有人提出建立一套现代专业的关税体系,导致朝廷并没有享受到这份红利。
朝廷收入主要依靠田税和盐铁。
崇祯末年,盐铁系统,腐败不堪,每年只能收上来不足百万两,人口增加了好几倍,收上来的银子,还不如老朱时期的三分之一。
哪怕主要收入来源,田税,也只能征收小农小户,藩王、皇亲国戚的税征不上来。
许多百姓,不堪重负,最后没办法只能将田产挂在藩王和皇亲国戚的名下用来避税。
极端者,甚至直接逃离,投奔闯贼。
要解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新制定一套,征税系统。
“在将商税和海关之前,朕首先要宣布废除压在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从今年起田税按照太祖初年制定的标准执行。”
“废除藩王,皇亲国戚,勋贵的免税贴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人一视同仁。”
“第二,每户如果粮田百亩以下者,按照上述洪武年标准,每斗征收一斗。撤销官田和民田以及重租田的差距,一视同仁。”
“但一百亩到二百亩之间者,交税额需增加三成,往上以此类推,三斗封顶。”
“当然,朕说的是旱地,如果是水田,那就以五十亩为一个基数执行。”
也就是说,一百亩旱地,或是五十亩水田,一亩只需要交一斗粮,但如果有二百亩田,前面一百亩交一斗,后面一百亩交一斗三升。
如果有三百亩地,那就一百亩交一斗,一百亩交一斗三升,一百亩交一斗六升,田产太多的,叠加到三斗就不再往上加了。
类似于现代的阶梯计算法。
所谓的官田,是指朝廷赏赐给有功之臣,伯爵、侯爵、藩王的地。
民田是指老百姓手里的田。
重租田是指某些罪犯田。
官田一开始收到田税比民田略高,但随着土地兼并,藩王勋贵们通过各种规避手段达到避税的目的。
中后期朝廷加税,又遭到了一些藩王勋贵的反对,因此只有民田加税,被兼并的官田反而以各种手段规避,最终导致只能刀刀砍向老百姓。
所以,朱慈烺减的是老百姓的税,加的是藩王大户们的税。
这样一来,农田必然贬值,大户们要么为了规避税率,将粮田挂到穷人名下。
所以还要重新丈量土地,并且要搞一套举报制度,谁弄虚作假,对抗朝廷,或将没收田产或将拿人问罪。
其实哪怕是三斗,也比奸商的的田税少的多。
有些地方地主老财的田租都加到七八斗,甚至一担了。
老百姓种的粮食,还了种子钱,剩下的都填不饱肚子,遇到灾荒年份,那就只能逃难去。
重新丈量土地,阶梯计税法,也不是朱慈烺第一个提出来的,早在张居正新政时期,朝廷就想改革。
因为阻力太大,最终搁浅,张居正也因为得罪的人太多,没落着好下场。
“啊……”
王章和范文景等人听后,心脏都砰砰直跳。
“皇上,这,这真的行得通吗?全国有藩王数十人,光是他们手上的田就超过一万万,他们会答应吗?”李国桢睁大眼睛,内心惊涛骇浪。
这个政令一旦发下去,绝对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举国震惊。
因为受到影响的不止是藩王,皇亲国戚,勋贵大户的田产也不少。
以田家为例,田顿艮手上的良田最少有几十万亩。
袁贵妃娘家估计也有良田数万。
而崇祯外祖,李国瑞家,估计也有几十万亩田产。
这些人,掌握一定话语权,按照新税法执行,定然会大闹。
哪怕李国桢自己家里也有好几万亩田。
“拭目以待吧,朕手中的可是无情剑,朕非常乐意他们用脑袋来试试剑锋。”
朱慈烺似笑非笑。
巴不得这些垃圾来闹,你们最好是造反,那样朕就能名正言顺将之连根拔起。
“皇上圣明,臣愿意补交今年的田税,请农部按照张家田产算出该缴多少粮后,臣马上让人送来。”张国纪精神大振。
他早就盼着改革田税,现在皇上亲自提出来,也正是需要人配合的时候。
李国桢身为军机大臣,京营总督,张国纪觉悟这么高,他也赶紧提出,要补交今年的税。
李若琏随后跟上。
“好,你们都是朕的左膀右臂,能有此觉悟,不愁税款收不上来,但是新政是从今年开始执行,所以等秋收的时候,你们再交粮。”
绝不让忠臣吃亏,何况自己手上粮食暂时不缺,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张国纪等人心里暖烘烘的。
随后朱慈烺介绍了商税体系和海关体系。
清朝的海关体系是由一个名叫,罗伯特·赫德的英国人帮忙建立。
海关完善的第一年,就征收了六百万税款,三十五年后的1900年,每年已能收上来三千万两。
这仅仅是海关征收的钱款。
如果崇祯皇帝每年能收三千万,估计做梦都得笑醒。
但实际上,大明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也组建了自己的海关系统--市舶司。
西方人的海关系统,是在明朝海关系统的基础改良的。
商税系统和海关系统大同小异,只是征收对象不一样。
海关系统是通过对船舶货运清单实行申报征收,商税系统也可以通过关卡和商铺征收。
而海关税舶司,朱慈烺决定由军机处直接负责。
“皇上,商税和海关税臣也支持,但这两样牵扯甚大,就怕明日宣布时,又有一大堆人跳出来反对。”
倪元路担心……
张居正新政之后,明朝税务更依赖于地方,许多时候朝廷根本收不上来银子。
李自成等人崛起之后,为了剿匪,朝廷还得往地方搭银子,导致各地巡抚,总兵逐渐养寇自重。
一方面贼,剿而不灭,另一方面,军阀崛起,朝廷逐渐对地方失去了控制。
朱慈烺将收税权重新收归朝廷,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
“从今日起,税部需要成立缉私营和宪兵营,除此外,还要想办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海关征税体系和商税的体系。”
“缉私营和宪兵营受军机处和税部双重辖制。”
陈必谦猛然一振,没想到,税部还有兵权,但这都比较好理解。
唯独海关征税体系和商税体系不知如何下手。
明朝后期,逐渐放开了海禁,但并没有人提出建立一套现代专业的关税体系,导致朝廷并没有享受到这份红利。
朝廷收入主要依靠田税和盐铁。
崇祯末年,盐铁系统,腐败不堪,每年只能收上来不足百万两,人口增加了好几倍,收上来的银子,还不如老朱时期的三分之一。
哪怕主要收入来源,田税,也只能征收小农小户,藩王、皇亲国戚的税征不上来。
许多百姓,不堪重负,最后没办法只能将田产挂在藩王和皇亲国戚的名下用来避税。
极端者,甚至直接逃离,投奔闯贼。
要解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新制定一套,征税系统。
“在将商税和海关之前,朕首先要宣布废除压在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从今年起田税按照太祖初年制定的标准执行。”
“废除藩王,皇亲国戚,勋贵的免税贴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人一视同仁。”
“第二,每户如果粮田百亩以下者,按照上述洪武年标准,每斗征收一斗。撤销官田和民田以及重租田的差距,一视同仁。”
“但一百亩到二百亩之间者,交税额需增加三成,往上以此类推,三斗封顶。”
“当然,朕说的是旱地,如果是水田,那就以五十亩为一个基数执行。”
也就是说,一百亩旱地,或是五十亩水田,一亩只需要交一斗粮,但如果有二百亩田,前面一百亩交一斗,后面一百亩交一斗三升。
如果有三百亩地,那就一百亩交一斗,一百亩交一斗三升,一百亩交一斗六升,田产太多的,叠加到三斗就不再往上加了。
类似于现代的阶梯计算法。
所谓的官田,是指朝廷赏赐给有功之臣,伯爵、侯爵、藩王的地。
民田是指老百姓手里的田。
重租田是指某些罪犯田。
官田一开始收到田税比民田略高,但随着土地兼并,藩王勋贵们通过各种规避手段达到避税的目的。
中后期朝廷加税,又遭到了一些藩王勋贵的反对,因此只有民田加税,被兼并的官田反而以各种手段规避,最终导致只能刀刀砍向老百姓。
所以,朱慈烺减的是老百姓的税,加的是藩王大户们的税。
这样一来,农田必然贬值,大户们要么为了规避税率,将粮田挂到穷人名下。
所以还要重新丈量土地,并且要搞一套举报制度,谁弄虚作假,对抗朝廷,或将没收田产或将拿人问罪。
其实哪怕是三斗,也比奸商的的田税少的多。
有些地方地主老财的田租都加到七八斗,甚至一担了。
老百姓种的粮食,还了种子钱,剩下的都填不饱肚子,遇到灾荒年份,那就只能逃难去。
重新丈量土地,阶梯计税法,也不是朱慈烺第一个提出来的,早在张居正新政时期,朝廷就想改革。
因为阻力太大,最终搁浅,张居正也因为得罪的人太多,没落着好下场。
“啊……”
王章和范文景等人听后,心脏都砰砰直跳。
“皇上,这,这真的行得通吗?全国有藩王数十人,光是他们手上的田就超过一万万,他们会答应吗?”李国桢睁大眼睛,内心惊涛骇浪。
这个政令一旦发下去,绝对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举国震惊。
因为受到影响的不止是藩王,皇亲国戚,勋贵大户的田产也不少。
以田家为例,田顿艮手上的良田最少有几十万亩。
袁贵妃娘家估计也有良田数万。
而崇祯外祖,李国瑞家,估计也有几十万亩田产。
这些人,掌握一定话语权,按照新税法执行,定然会大闹。
哪怕李国桢自己家里也有好几万亩田。
“拭目以待吧,朕手中的可是无情剑,朕非常乐意他们用脑袋来试试剑锋。”
朱慈烺似笑非笑。
巴不得这些垃圾来闹,你们最好是造反,那样朕就能名正言顺将之连根拔起。
“皇上圣明,臣愿意补交今年的田税,请农部按照张家田产算出该缴多少粮后,臣马上让人送来。”张国纪精神大振。
他早就盼着改革田税,现在皇上亲自提出来,也正是需要人配合的时候。
李国桢身为军机大臣,京营总督,张国纪觉悟这么高,他也赶紧提出,要补交今年的税。
李若琏随后跟上。
“好,你们都是朕的左膀右臂,能有此觉悟,不愁税款收不上来,但是新政是从今年开始执行,所以等秋收的时候,你们再交粮。”
绝不让忠臣吃亏,何况自己手上粮食暂时不缺,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张国纪等人心里暖烘烘的。
随后朱慈烺介绍了商税体系和海关体系。
清朝的海关体系是由一个名叫,罗伯特·赫德的英国人帮忙建立。
海关完善的第一年,就征收了六百万税款,三十五年后的1900年,每年已能收上来三千万两。
这仅仅是海关征收的钱款。
如果崇祯皇帝每年能收三千万,估计做梦都得笑醒。
但实际上,大明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也组建了自己的海关系统--市舶司。
西方人的海关系统,是在明朝海关系统的基础改良的。
商税系统和海关系统大同小异,只是征收对象不一样。
海关系统是通过对船舶货运清单实行申报征收,商税系统也可以通过关卡和商铺征收。
而海关税舶司,朱慈烺决定由军机处直接负责。
“皇上,商税和海关税臣也支持,但这两样牵扯甚大,就怕明日宣布时,又有一大堆人跳出来反对。”
倪元路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