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这个逆子
小
大
崇祯还在为封王吴襄之事震怒不已。
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他,突然 闲下来,发现身边只有袁太妃几个可以说说话,能与之交心的人更是只有高起潜。
田敦艮怎么说也是他的大舅哥。
自从田太妃去世后,他还没见过这个大舅子。
只是,崇祯对田敦艮的印象并不太好。
老丈人田弘遇为人豪爽大气,但这个田敦艮丝毫不像他父亲。
捐钱的时候抠抠搜搜的,去年崇祯组织捐饷田家也只象征性的捐了五百两。
“他来所为何事?”
崇祯心里窝火,微微愣了一下后,抬起头,阴鸷的的眼神中杀意滚滚。
那股无名怒火,吓的高起潜浑身发抖。
“田国舅说,他被宫里人骗了银子,无处申冤……”小太监拿了田敦艮的钱,要不然才不会在崇祯发火的时候来汇报这种事。
“被骗了银子?跟朱慈烺有关?”崇祯直呼名字。
“奴婢只是听说,田国舅想要买内帑的粮食,先给了银子但是找不着收银子的人了,内帑王公公说,并没有提前放粮。”小太监一五一十,将知道的都说了一遍。
崇祯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田家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欺行霸市,此事,算给他们一点教训,就说朕已经睡下了。”
他才懒得淌这趟浑水。
“是。”小太监见礼后和高起潜一起告退了。
等他们走后,崇祯伸了个懒腰,心情莫名的又好起来了。
“这个逆子……”
“要是朕当皇帝时,有这手段,何愁没有银子!”
嘀咕了几句后,他重新躺下,养心殿内逐渐安静下来。
田敦艮求见太上皇无门,反而搭进去三十两打点费,有气无力的往回走。
“朱慈烺,我,跟你势不两立!!”
……
经过三天放粮,虽说奸商们拿到粮食后,只是放出了一小部分,但城里的百姓还是因此得到了实惠。
相比二十两的天价,十五两的价格,暂时能保证他们不被饿死。
……
城外;
李自成大营,捷报频传。
唐通、白广恩、李过三人率领十万兵马东进,因周围城镇许多都是唐通旧部。
大军一到,望风而逃。
蕲州也在今天上午被攻破,之后大军兵分两路,一路攻香河,一路攻遵化。
“好,哈哈哈,果然还是丞相和军师的妙计管用,等我们拿下整个北直隶后,京城将不攻自破。”
“传令下去,从明日起,大军在城外展开操练,等朱慈烺被困死,饿死时,我们也练成了精兵。”
“报,大王,城里有消息了。”顾君恩三步并作两步,走进来,脸上带着喜色。
“哦,快说!!”李自成精神再次一振。
“范家传来消息,朱慈烺三天之内放了九万担粮食,按照目前的情形来看,朱慈烺的粮草最少消耗了大半,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断粮了。”顾君恩脸都笑成了一张饼。
“好,哈哈哈,朱慈烺自以为聪明,殊不知,本王在城外也能决定城中粮价,让他去放吧,到时候六十多万张嘴,看他怎么办。”
“果然,人还是太青年啊。”
“哈哈哈……”李自成的话,引得牛金星等人大笑。
只有一个人,脸上露出了些许不安之色。
李岩认为,这个办法根本行不懂,凭最近他对朱慈烺的观察,此人定然不会坐以待毙。
只是他多次建议李自成速战速决,都遭否定,心灰意冷。
叹息一声,摇了摇头,终究没有将心里话说出来。
……
朱慈烺当然知道,田敦艮入宫告状的事,更知道崇祯连看都没看他一眼。
自己掌握了舆论。
朝廷开仓放粮,他肯定不会忘记趁机捞一把声望。
在百姓心里,朱慈烺就是爱民如子贤明之君,他就是百姓心中的天。
有皇上在,没有办不成的事。
其实到现在,朱慈烺才明白,真正掌握了舆论的好处。
老百姓和所谓的权贵,智商并不存在什么差异,只是权贵们掌握着话语权。
老百姓接受到的信息渠道,来源,时间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判断都有差异。
现在朱慈烺通过大唐剧院,将消息以同样的方式传播出去,每个老百姓得到的消息大同小异,大家得出的判断自然也一样。
当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在议论,他们有一个好皇帝时,哪怕对朝廷稍微有点不满的人也不敢随意表露出来。
这使得,朱慈烺的声望达到了一呼百应的程度。
不过,朱慈烺不仅要在百姓中一呼百应,更要在读书人树立自己的正义形象。
读书人有许多可能不爱看戏,也不听说书,唯独爱看书。
但,朱慈烺有办法。
他决定在大唐剧院的框架里面,创办大唐报。
将一些信息,以报纸的方式传播出去。
华夏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朝。
一开始称作邸报,仅在官员内部流通。
后来改为开元杂报,一般记录当时发生的新颖之事。
只是那个时候没有活版印刷,只依靠手抄流传,传播速度有限。
明朝的时候有京报。
因为后期经费严重不足,加之战乱,京报已名存实亡。
重启京报,依照大唐剧院的规模,只需招募一些会能够认字编写文章的读书人就能办起来。
现代人管这叫记者。
华夏古代,这一职位叫‘采风使’。
邱之陶他们也早有此意,朱慈烺一句话,当天晚上,邱之陶就去国子监那边物色人手。
依托大唐剧院,报纸很快就办起来了。
因为活版印刷,京城大街小巷,多了一个新的群体。
卖报郎。
“卖报卖报啊,皇上下旨,今日再开仓放粮八万担啦。”
“卖报卖报啦,闯贼连续三日按兵不动,皇上亲自视察新军大营,鼓舞士气啦!!”
各种各样的消息,铺天盖地。
但;
这些消息,都是朱慈烺愿意让人家知道的。
这就是媒体的魅力。
谁能掌控了话语权,谁就能掌控世界。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旦判断失误,满盘皆输。
范家召集了八大掌柜议事,一个买办模样的中年人拿着报纸回来。
看过上面的内容后,常掌柜脸色大变。
“什么,他们又要放粮八万担,范掌柜,这可如何是好,难道我们要将这八万担粮食全部吃下吗?”
之前他们每家最少拿了十几万两出来囤货。
本以为朱慈烺仓库快要见底了,没想到,他还能拿出这么多粮食。
现在摆在八大掌柜面前只有两条路。
买,或者不买。
……
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他,突然 闲下来,发现身边只有袁太妃几个可以说说话,能与之交心的人更是只有高起潜。
田敦艮怎么说也是他的大舅哥。
自从田太妃去世后,他还没见过这个大舅子。
只是,崇祯对田敦艮的印象并不太好。
老丈人田弘遇为人豪爽大气,但这个田敦艮丝毫不像他父亲。
捐钱的时候抠抠搜搜的,去年崇祯组织捐饷田家也只象征性的捐了五百两。
“他来所为何事?”
崇祯心里窝火,微微愣了一下后,抬起头,阴鸷的的眼神中杀意滚滚。
那股无名怒火,吓的高起潜浑身发抖。
“田国舅说,他被宫里人骗了银子,无处申冤……”小太监拿了田敦艮的钱,要不然才不会在崇祯发火的时候来汇报这种事。
“被骗了银子?跟朱慈烺有关?”崇祯直呼名字。
“奴婢只是听说,田国舅想要买内帑的粮食,先给了银子但是找不着收银子的人了,内帑王公公说,并没有提前放粮。”小太监一五一十,将知道的都说了一遍。
崇祯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田家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欺行霸市,此事,算给他们一点教训,就说朕已经睡下了。”
他才懒得淌这趟浑水。
“是。”小太监见礼后和高起潜一起告退了。
等他们走后,崇祯伸了个懒腰,心情莫名的又好起来了。
“这个逆子……”
“要是朕当皇帝时,有这手段,何愁没有银子!”
嘀咕了几句后,他重新躺下,养心殿内逐渐安静下来。
田敦艮求见太上皇无门,反而搭进去三十两打点费,有气无力的往回走。
“朱慈烺,我,跟你势不两立!!”
……
经过三天放粮,虽说奸商们拿到粮食后,只是放出了一小部分,但城里的百姓还是因此得到了实惠。
相比二十两的天价,十五两的价格,暂时能保证他们不被饿死。
……
城外;
李自成大营,捷报频传。
唐通、白广恩、李过三人率领十万兵马东进,因周围城镇许多都是唐通旧部。
大军一到,望风而逃。
蕲州也在今天上午被攻破,之后大军兵分两路,一路攻香河,一路攻遵化。
“好,哈哈哈,果然还是丞相和军师的妙计管用,等我们拿下整个北直隶后,京城将不攻自破。”
“传令下去,从明日起,大军在城外展开操练,等朱慈烺被困死,饿死时,我们也练成了精兵。”
“报,大王,城里有消息了。”顾君恩三步并作两步,走进来,脸上带着喜色。
“哦,快说!!”李自成精神再次一振。
“范家传来消息,朱慈烺三天之内放了九万担粮食,按照目前的情形来看,朱慈烺的粮草最少消耗了大半,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断粮了。”顾君恩脸都笑成了一张饼。
“好,哈哈哈,朱慈烺自以为聪明,殊不知,本王在城外也能决定城中粮价,让他去放吧,到时候六十多万张嘴,看他怎么办。”
“果然,人还是太青年啊。”
“哈哈哈……”李自成的话,引得牛金星等人大笑。
只有一个人,脸上露出了些许不安之色。
李岩认为,这个办法根本行不懂,凭最近他对朱慈烺的观察,此人定然不会坐以待毙。
只是他多次建议李自成速战速决,都遭否定,心灰意冷。
叹息一声,摇了摇头,终究没有将心里话说出来。
……
朱慈烺当然知道,田敦艮入宫告状的事,更知道崇祯连看都没看他一眼。
自己掌握了舆论。
朝廷开仓放粮,他肯定不会忘记趁机捞一把声望。
在百姓心里,朱慈烺就是爱民如子贤明之君,他就是百姓心中的天。
有皇上在,没有办不成的事。
其实到现在,朱慈烺才明白,真正掌握了舆论的好处。
老百姓和所谓的权贵,智商并不存在什么差异,只是权贵们掌握着话语权。
老百姓接受到的信息渠道,来源,时间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判断都有差异。
现在朱慈烺通过大唐剧院,将消息以同样的方式传播出去,每个老百姓得到的消息大同小异,大家得出的判断自然也一样。
当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在议论,他们有一个好皇帝时,哪怕对朝廷稍微有点不满的人也不敢随意表露出来。
这使得,朱慈烺的声望达到了一呼百应的程度。
不过,朱慈烺不仅要在百姓中一呼百应,更要在读书人树立自己的正义形象。
读书人有许多可能不爱看戏,也不听说书,唯独爱看书。
但,朱慈烺有办法。
他决定在大唐剧院的框架里面,创办大唐报。
将一些信息,以报纸的方式传播出去。
华夏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朝。
一开始称作邸报,仅在官员内部流通。
后来改为开元杂报,一般记录当时发生的新颖之事。
只是那个时候没有活版印刷,只依靠手抄流传,传播速度有限。
明朝的时候有京报。
因为后期经费严重不足,加之战乱,京报已名存实亡。
重启京报,依照大唐剧院的规模,只需招募一些会能够认字编写文章的读书人就能办起来。
现代人管这叫记者。
华夏古代,这一职位叫‘采风使’。
邱之陶他们也早有此意,朱慈烺一句话,当天晚上,邱之陶就去国子监那边物色人手。
依托大唐剧院,报纸很快就办起来了。
因为活版印刷,京城大街小巷,多了一个新的群体。
卖报郎。
“卖报卖报啊,皇上下旨,今日再开仓放粮八万担啦。”
“卖报卖报啦,闯贼连续三日按兵不动,皇上亲自视察新军大营,鼓舞士气啦!!”
各种各样的消息,铺天盖地。
但;
这些消息,都是朱慈烺愿意让人家知道的。
这就是媒体的魅力。
谁能掌控了话语权,谁就能掌控世界。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旦判断失误,满盘皆输。
范家召集了八大掌柜议事,一个买办模样的中年人拿着报纸回来。
看过上面的内容后,常掌柜脸色大变。
“什么,他们又要放粮八万担,范掌柜,这可如何是好,难道我们要将这八万担粮食全部吃下吗?”
之前他们每家最少拿了十几万两出来囤货。
本以为朱慈烺仓库快要见底了,没想到,他还能拿出这么多粮食。
现在摆在八大掌柜面前只有两条路。
买,或者不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