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舆论战
小
大
完事后田华亮带着立功的小子们,欢欢喜喜的返回大营。
“皇上,现在您的声望可是达到了顶点,好多京营的兵都在传您是天神下凡呢。”刘文耀激动的过来汇报城头的情形。
他的话倒是提醒了朱慈烺一件事……
得给自己好好做做宣传了。
也给李自成好好宣传宣传。
经过这几天的交锋,虽然只杀死闯军不算太多,只有几千人,对于士气的鼓舞却非常大。
守军已不像此前那么胆怯,逐渐的恢复了信心。
众将士对于朱慈烺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军中已经开始有人将他神话,描述成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战神。
就连军机处,内阁的臣子们都认为朱慈烺太过妖孽,比他老爹强多了。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朱慈烺的强势,导致大批官员落马,也让朝中大臣们出现了某种恐慌。
许多底层官员,不知具体情况,一味听信坊间传说,产生恐惧心理。
必须尽早将审讯结果公布,杀一批贪官,让百姓和大臣们都明白,自己抓的没有一个是无辜。
宣传自己和宣传军中将士,提振军民信心,最好是弄一个戏曲班子。
回到军机处,朱慈烺就让人把周中林找来了。
李国桢和张国纪、倪元路几个都在,首辅范文景和吏部尚书李遇知正好也有事找皇帝商量。
“奴婢见过万岁爷。”
周中林手上依然缠着绷带,伤筋动骨一百天,除了照看罂粟花外,还能干点跑腿的活。
“小林子啊,起来吧。”
“朕要你来,是想问问,京城的戏班多吗。”朱慈烺点燃一支烟,老神在在的。
“回万岁爷,京城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戏班,足足有几十个,比较出名的有李家班和王家班,前些年李家班还到宫里给天启帝贺过寿呢。”
“不过,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周中林从小入宫,崇祯登基后,削减开销,宫里就没再请过戏班,周中林会利用一些外出时间,偶尔去戏班子凑个热闹。
“那,城里的说书先生可多?”朱慈烺仔细询问。
“多,多呢,在一品楼外面,就有好几个说书的,小的闲着的时候,也去听过两回,好听呢,说的都是三国演义,杨家将,还有三藏取经。”
“万岁耶,您想听,要不奴婢去将他们请来。”周中林以为皇帝想看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老皇帝整天板着脸,都想着节约银子,新皇帝舍得花钱,还想看戏。
气氛都不一样了。
到时候他们也能跟着一起开心。
“好啊,正好这几天,咱打了胜仗,是应该好好庆祝庆祝,鼓舞军民了,要办,就得办的热热闹闹的。”
“皇上,请戏班的一切费用,就由老臣来承担吧。”张国纪苍老的面容上,露出浓郁的笑容。
整个人一瞬间,年轻了十岁。
“张老,您就别争抢了,银子咱一人出一半,可以多唱两天。”李国桢心情大好。
是该好好庆祝庆祝,自从松锦之战以来,京城的气氛死气沉沉的。
每次去早朝,看到的都是崇祯那张阴鸷的脸。
能唱唱大戏,大家也能轻松轻松。
是该好好热闹热闹了。
范文景和倪元路几个虽然没说什么,但从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们也是同意的。
“呵,诸位爱卿,朕和你们想到一块去了。”朱慈烺并不意外众人的反应。
解释道:“朕觉得,打仗,打的就是士气,我们不仅要宣传作战勇猛的将士,更要将这种为国守城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这样方能鼓舞全体军民的士气。”
“战争,不仅仅有双方排兵布阵,拉开阵势一决高下,更有认知战,间谍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军民和臣子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瓦解敌人的军心和士气双管齐下。”
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朱慈烺还要借此提高自己威望。
利用戏班宣传,还可以故意发布一些内部消息,真真假假,让敌人弄不清虚实。
明代的百姓,娱乐活动很少,听书,看戏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了。
如果能搞几个戏班,每天到各大军营,以及选定几个时间,在城里巡演。
利用说书先生按照拟定的剧本,到处宣传,比百姓道听途说起的效果事半功倍。
添加一些艺术成分进去,煽动性更强。
咦!
李国桢心头一振,顿时觉得新颖。
以前从来没想过,利用戏班来宣传,简直不要太妙了。
“皇上,您是说,利用戏班和书场,对啊,老臣咋没想到呢,这个,比起咱发公告强多了。”张国纪眼睛一亮。
大部分百姓不识字,以前朝廷发个什么公告,还得请人念。
并且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关心。
戏班和听书可不一样,男女老幼都喜欢。
“妙哉,妙哉啊,皇上,臣可保举一人来办此事。”吏部尚书李遇知精神大振。
最近朝中大臣们人心惶惶
他也琢磨着,想个什么法子,来稳定人心。
皇上的话,让他茅塞顿开。
“哦,李爱卿请说!!”朱慈烺想办一个由朝廷控制的宣传组织,正愁找不到人来主持。
“臣举荐,礼部尚书邱瑜的儿子,邱之陶。”
李遇见知说,邱之陶现任翰林院编修,闲时还会创作一些小说,作品在学子间流传很广。
戏班宣传,需要找人写剧本。
说书也需要有一些范本。
“好,既然李爱卿都认为他可以,这个礼部宣传司主事,非邱之陶莫属了。”
礼部,掌管礼乐、学校、外交等等,朱慈烺打算在礼部增加宣传司。
考虑到国库空虚,朱慈烺决定,宣传司的开销暂时由内帑支持。
李遇知大喜,赶紧让人去找邱之陶。
周中林领了圣旨,带着一帮小太监,去了城外。
大约半个时辰后,他就领着李家班的班主,李十三来到了军机处。
朱慈烺直接赐名,李家班更名为大唐剧院,戏班六十多人全部收编。
擢升李十三为宣传司,副司长。
……
“皇上,现在您的声望可是达到了顶点,好多京营的兵都在传您是天神下凡呢。”刘文耀激动的过来汇报城头的情形。
他的话倒是提醒了朱慈烺一件事……
得给自己好好做做宣传了。
也给李自成好好宣传宣传。
经过这几天的交锋,虽然只杀死闯军不算太多,只有几千人,对于士气的鼓舞却非常大。
守军已不像此前那么胆怯,逐渐的恢复了信心。
众将士对于朱慈烺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军中已经开始有人将他神话,描述成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战神。
就连军机处,内阁的臣子们都认为朱慈烺太过妖孽,比他老爹强多了。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朱慈烺的强势,导致大批官员落马,也让朝中大臣们出现了某种恐慌。
许多底层官员,不知具体情况,一味听信坊间传说,产生恐惧心理。
必须尽早将审讯结果公布,杀一批贪官,让百姓和大臣们都明白,自己抓的没有一个是无辜。
宣传自己和宣传军中将士,提振军民信心,最好是弄一个戏曲班子。
回到军机处,朱慈烺就让人把周中林找来了。
李国桢和张国纪、倪元路几个都在,首辅范文景和吏部尚书李遇知正好也有事找皇帝商量。
“奴婢见过万岁爷。”
周中林手上依然缠着绷带,伤筋动骨一百天,除了照看罂粟花外,还能干点跑腿的活。
“小林子啊,起来吧。”
“朕要你来,是想问问,京城的戏班多吗。”朱慈烺点燃一支烟,老神在在的。
“回万岁爷,京城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戏班,足足有几十个,比较出名的有李家班和王家班,前些年李家班还到宫里给天启帝贺过寿呢。”
“不过,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周中林从小入宫,崇祯登基后,削减开销,宫里就没再请过戏班,周中林会利用一些外出时间,偶尔去戏班子凑个热闹。
“那,城里的说书先生可多?”朱慈烺仔细询问。
“多,多呢,在一品楼外面,就有好几个说书的,小的闲着的时候,也去听过两回,好听呢,说的都是三国演义,杨家将,还有三藏取经。”
“万岁耶,您想听,要不奴婢去将他们请来。”周中林以为皇帝想看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老皇帝整天板着脸,都想着节约银子,新皇帝舍得花钱,还想看戏。
气氛都不一样了。
到时候他们也能跟着一起开心。
“好啊,正好这几天,咱打了胜仗,是应该好好庆祝庆祝,鼓舞军民了,要办,就得办的热热闹闹的。”
“皇上,请戏班的一切费用,就由老臣来承担吧。”张国纪苍老的面容上,露出浓郁的笑容。
整个人一瞬间,年轻了十岁。
“张老,您就别争抢了,银子咱一人出一半,可以多唱两天。”李国桢心情大好。
是该好好庆祝庆祝,自从松锦之战以来,京城的气氛死气沉沉的。
每次去早朝,看到的都是崇祯那张阴鸷的脸。
能唱唱大戏,大家也能轻松轻松。
是该好好热闹热闹了。
范文景和倪元路几个虽然没说什么,但从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们也是同意的。
“呵,诸位爱卿,朕和你们想到一块去了。”朱慈烺并不意外众人的反应。
解释道:“朕觉得,打仗,打的就是士气,我们不仅要宣传作战勇猛的将士,更要将这种为国守城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这样方能鼓舞全体军民的士气。”
“战争,不仅仅有双方排兵布阵,拉开阵势一决高下,更有认知战,间谍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军民和臣子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瓦解敌人的军心和士气双管齐下。”
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朱慈烺还要借此提高自己威望。
利用戏班宣传,还可以故意发布一些内部消息,真真假假,让敌人弄不清虚实。
明代的百姓,娱乐活动很少,听书,看戏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了。
如果能搞几个戏班,每天到各大军营,以及选定几个时间,在城里巡演。
利用说书先生按照拟定的剧本,到处宣传,比百姓道听途说起的效果事半功倍。
添加一些艺术成分进去,煽动性更强。
咦!
李国桢心头一振,顿时觉得新颖。
以前从来没想过,利用戏班来宣传,简直不要太妙了。
“皇上,您是说,利用戏班和书场,对啊,老臣咋没想到呢,这个,比起咱发公告强多了。”张国纪眼睛一亮。
大部分百姓不识字,以前朝廷发个什么公告,还得请人念。
并且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关心。
戏班和听书可不一样,男女老幼都喜欢。
“妙哉,妙哉啊,皇上,臣可保举一人来办此事。”吏部尚书李遇知精神大振。
最近朝中大臣们人心惶惶
他也琢磨着,想个什么法子,来稳定人心。
皇上的话,让他茅塞顿开。
“哦,李爱卿请说!!”朱慈烺想办一个由朝廷控制的宣传组织,正愁找不到人来主持。
“臣举荐,礼部尚书邱瑜的儿子,邱之陶。”
李遇见知说,邱之陶现任翰林院编修,闲时还会创作一些小说,作品在学子间流传很广。
戏班宣传,需要找人写剧本。
说书也需要有一些范本。
“好,既然李爱卿都认为他可以,这个礼部宣传司主事,非邱之陶莫属了。”
礼部,掌管礼乐、学校、外交等等,朱慈烺打算在礼部增加宣传司。
考虑到国库空虚,朱慈烺决定,宣传司的开销暂时由内帑支持。
李遇知大喜,赶紧让人去找邱之陶。
周中林领了圣旨,带着一帮小太监,去了城外。
大约半个时辰后,他就领着李家班的班主,李十三来到了军机处。
朱慈烺直接赐名,李家班更名为大唐剧院,戏班六十多人全部收编。
擢升李十三为宣传司,副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