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多尔衮:招降吴三桂

洪承畴空洞的眸子微微愣了一下,话锋一转:“不过,若是吴三桂不答应,那我们就等。”


“崇祯和李自成迟早会分出胜负的。”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摄政王只需隔岸观火,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洪承畴深知大明朝廷的财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持久战,要不然,在松锦之战,他也不会被迫出兵跟皇太极野战,导致全线崩溃了。


不然,按照洪承畴的策略,再坚持几个月,崩溃的很有可能是皇太极。


而李自成仅仅是仗着数量优势,击败明军。


明军的精锐兵马几乎全部在松锦之战折损。


用于清剿李自成农民军的只是一些二三线部队,可即便是这样,潼关之战前夕,孙传庭还曾用一些仅仅训练了半年左右,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新兵,好几次打败李自成。


可见,李自成大军的真实战斗力,还打不过二线明军。


“好,哈哈哈,果然是上策,那不知何人愿意替本王去山海关走一趟?”多尔衮听了上中下三策后,喜出望外。


他决定采纳上策,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哪怕,吴三桂不同意,他也只需要等李自成跟崇祯分出胜负。


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摄政王,不可啊,吴三桂在宁远,伤了我等数千士兵,万不可封他为王,不然会寒了将士们的心的。”阿济格第一个反对。


他们对吴三桂恨之入骨,早就想着杀进山海关,一雪前耻。


你倒好,封他为王,我们找谁报仇去?


“摄政王,吴三桂老奸巨猾,您多次派人招降都不予理会。他还真当自己是谁了,您给我三万兵马,今晚就破了他的山海关。”豪格气不打一处来。


松锦之战时,他奉命拦截吴三桂,结果遇到了吴三桂的夷丁突袭,非但没有拦截成,反而伤亡惨重。


后来皇太极命令他和阿济格领兵攻打宁远,大军又在宁远城下吃了亏。


现在突然说要招降他,光是从情感上就无法接受。


从盛京出来,他信誓旦旦的跟将士们保证,一定要带着他们攻破山海关,一雪耻辱。


要是吴三桂成了平西王,让他怎么跟将士们交代?


“摄政王,吴三桂手握重兵,臣以为,封他为王,恐怕会为其埋下祸根,还请三思啊。”汉军正蓝旗都统刚阿泰,连忙站出来。


他是努尔哈赤的驸马,李永芳第三子。


李永芳本为明朝游击将军。


后金天命三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兵围抚顺。


李永芳率军打开城门,努尔哈赤攻破抚顺,李永芳因功被封三等副将,后来又取了阿巴泰的女儿,称为抚顺额驸。


李家为努尔哈赤效力了二十多年,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成了汉军八旗,正蓝旗的中梁砥柱。


拜将封王,位极人臣,他老李家忠心耿耿,死而后已,最高也就是做到了汉军都统一。


凭什么吴三桂跟他们打的你死我活,还能封王呢。


还有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三人,他们在明国那边,各自领的也不过只有几千人。


居然也能封王。


反而是第一个投靠大清的李家子嗣,最高也就做到了都统。


刚阿泰内心无比失落。


“山海关易守难攻,吴三桂麾下的关宁军战力不在我八旗铁骑之下,他若能归顺,平西王的身份配的上他。”


“此事,无需再议。”多尔衮语气平和,身上却不自觉的散发着帝王之威,无人敢反驳。


随后他的目光落在了范文程身上。“范大人多次与吴三桂联络,我看这次还是由你替本王走一趟吧。”


“臣尊旨!”


范文程领了旨意,就要告退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牛录章京急匆匆的从外面进来,在阿济格耳旁细说了几句。


阿济格连连点头之后,挥了挥手示意他先下去。


“摄政王,臣弟的人刚刚得到一个消息,崇祯皇帝退位了?”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为之大震。


洪承畴、范文程、尚可喜等人全都露出了惊讶的眼神。


“十二哥,你的消息是否属实?”多尔衮第一反应,是不是得到了假消息。


崇祯皇帝,正值壮年,怎么可能轻易退位?


“对啊,十二叔,崇祯皇帝三十多岁,精力正值鼎盛,怕是弄错吧。”豪格也是满脸不可置信。


你哪怕说崇祯驾崩,或许还能令人信服,他一个三十多岁的皇帝,怎么可能退位?


是不是有人弄了个假消息蒙骗大家的。


“那,继任者是谁?”洪承畴虽已是清国臣子,对于明廷之事,依然非常关心。


谁当皇帝,将来还会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


相当于换了一个对手。


“继任者是太子,朱慈烺。”


……


得知太子朱慈烺即位,无论是洪承畴还是范文程都睁大了眼睛。


完全不可思议。


谁都知道,太子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娃娃。


李自成大兵压境,内忧外患,崇祯皇帝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朱慈烺能解决了?


何况,崇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他能放心把江山交代年仅十五岁的朱慈烺手中?


别说洪承畴和范文程不信,阿济格、刚阿泰、豪格他们也没有一人相信。


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眼里,崇祯皇帝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吴三桂、左良玉、刘良佐、高杰、刘清泽以及黄德功加起来还有几十万兵马。


尤其是吴三桂的关宁军,距离京城不过三百里,马队日夜兼程,两天就能赶到。


换成谁说崇祯都不可能现在让位啊。


多尔衮脸色肃然,额头上多了好几条横线:“太子朱慈烺才十五岁,消息可靠吗?”


“可靠,消息是京城的内应传来的,错不了。”阿济格重重的点头,拍着胸脯说。


“摄政王,如果消息是真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崇祯皇帝控制不住局面了。”


“我们应该尽快攻打山海关,不然,让李自成进了金銮殿,后果不堪设想啊。”刚阿泰和尚可喜等人还是想马上发兵山海关。


“是否攻打山海关,无需再议,我们还是好好等范大人的消息吧。”刚阿泰说的不无道理。


不过,哪怕崇祯真的无法控制大明,现在进攻还为时尚早。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封吴三桂为王,绝对正确。


……


在多尔衮派人准备招降吴三桂时,朱慈烺领着军机大臣、内阁大臣们来到了国子监。


国子监是大明最高学府,学生人数曾在万历年间一度超过万人规模。


哪怕在财政极度吃紧的崇祯末年,国子监依然还保持六千多学生的规模。


国子监主要用来培养官员,其学生来源大体为官生和民生。


官生是只指品官子弟和土司弟子,洪武年前一品到七品官员的子弟都有选入国子监的资格。


后来因为人数太多,改成了三品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