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5章尚书人选

“登基的事是不是再缓缓?咱们刚打完仗,让百姓在安定,安定,我在考虑这事。-白!马?书!院` *追/蕞-薪′彰?节+”

“不用,要想让百姓安心,只有你做了皇上,国家有主了,他们自然心便安定了,然后再以你的名义颁布各种政策,这样合乎章程,百姓随之也都会随之心安。”

江峰一想也是这么回事,说道:“那总得有人操办呐,这事都是归礼部管,那现在谁来当这个礼部尚书呢?”

说到这事,三人又不吱声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即使说出他们心中的人选,江峰也不一定会同意,除非他们说的这个人选,与江峰心中的一致,江峰可不是老皇帝,这个人话虽说的谦虚,但极有主见。

见三人谁也不吭声,江峰说道:“你们三人也不用多想,我能找你们来就是信任你们,这里一个是我的岳丈,另外两个是我的叔伯,都不是外人的,所以我今天就把话挑明了,这个礼部尚书,我想从你们三人中选一个人来当,你们自己商量,谁合适?”

这三人一首不表态,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他们三人的儿子,未来都会在这个新朝廷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如果他们三人依旧当着各部尚书的职位,那他的儿子就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可能升到朝廷里来,总不能爹当着这个尚书,儿子当着那个尚书,那这个朝廷都是你家的了,在什么时代也不可能,所以他们不愿意当官,就是不想挡着儿子上升的路线。·e¨z\小!税?王! _哽/歆_罪?筷/

江峰大致也明白他们的意思,继续说道:“说实话,朝里其他的尚书我也有人选,比如户部尚书,我就想让启智来做,第一,他对这方面比较精通,而且人家有的是钱,所以在贪污这方面,相比别人要差许多,另外我觉得户部尚书不只是收发钱粮,他还要把咱们国家的经济都搞上去,要有经营的手段,知道怎么调配钱粮,启智家干的就是这些事,他并不陌生,我觉得他一定能干好这件事,另外,有他和启家沟通,我觉得比别人更方便,最主要的是他好意思开口,而启家又不太好意思向自己的儿子索要东西,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启家也会付出努力的。”

江南春听了哈哈大笑:“王爷,你这个人用的好,在做生意经营这方面,启智一定没有问题,有些事咱们去和启家谈,那启家的架子特别大,贺图山没少看人家脸色,可换了启智去,我看他和谁摆架子去,有能耐你们自己互相掐去。”

另外二人也不住点头。

“至于兵部,我想让周正担任这个尚书,他对我手下的兵将极为熟悉,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战斗能力,他了然于心,在日后的征战中,调配方面不会出错,然后让郑泰继续担任左侍郎,辅助周正,通过近日我与郑泰的交流,发现他还是有些水平的,老成持重,可以继续用下去。_第*一·墈¨书-蛧? !更^辛¨嶵*哙_”

对这个人选,大家也没有意见,确实是像江峰说的那样,周正一首担任江峰的副将,在芦州就是为他调配兵马,训练士卒的,现在用他完全没有问题。

“至于工部尚书,我属意致远,这几年,致远在芦州锻炼的不错,各项事务都办的极好,我很满意,所以这个工部尚书非他莫属了。”

江南春听了之后,真是老怀大慰,看看咱这眼光,我那儿子也争气,竟然认了这样一个大哥,新朝老朝,咱们江家依然不倒。

这个人选,三人当然没有遇见,江致远在芦州的建设中,立功极大,成绩显著,又于江峰交厚,当个尚书也无可厚非。现在就剩更重要的三个尚书了,不知道江峰如何选择。

“至于吏部尚书,我想把李大业调过来,但是他能不能当得了这个尚书,我还拿不准,在芦州,他干的不错,但是到了京城,他是不是有这个能力,还需要观察,调他主要是现在芦州不少人都在各地当了政,他对这些人熟悉。或者先让他当个侍郎,过渡一下,岳父大人,不如还由你当吏部尚书,带一带李大业。”

林子业听了后,说道:“这个没问题,让他先当个侍郎,熟悉一下情况吧,吏部的事比较复杂,我们大武国刚刚平定,对官职的任免,尤其要重视,等过了一两年,他成熟了,我正好也告老还乡,含饴弄孙。”

事实上,林子业并不老,再干十年也没有问题,可是他也怕挡了儿子的路,但江峰说的这个事,确实再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对了,岳父大人,那个原先的吏部右侍郎孟起,怎么样?还可以用吗?”

“可以,这个人的官声不错,当初在吏部的时候也曾与周天围顶过,还算比较正首,可以用。”

“那好,继续用它,至于刑部夏普至,侯明昊均己辞官,你们认为谁适合当这个尚书?”

林子业想了想,说道:“那不如把曲高提上来吧,它毕竟是刑部左侍郎,对刑律方面比较精通,在京城纷乱这段时间,他依旧坚守在刑部,还是值得称颂的,还有那个侯明昊的儿子侯曙光,在芦州历练的也不错,调回来当个侍郎。”

“好,就这么定了,还有御使台,这个位置也很重要,我想让林至担任。”

“不行。”林子业听了当即阻止。

“有何不妥?”

“我如果就任吏部尚书,在让他当御使不合适,换个人吧。”

“可大哥立的功也不小,这样太委屈他了。”

“无妨,我会与他说,国家大事,不存在委不委屈。”

江峰其实也是试探一下,看看老丈人的态度,还行,知道进退,反正我话说出去了,情你就得领。

“那这个御使谁做?”

郑义说道:“不如就让纪律做,这个人有原则,现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来扛事,新朝了,许多人许多事都得改,找一八面玲珑的人不合适。”

“好那就他了,其实我有意让六弟回来,但江州那边也离不开他,等江州在稳定稳定再说吧。”

“是,他还年轻,需要历练,下边主政一方,对他来说好处太大了。”

“那就剩礼部尚书这个职位了,二位你俩谁来?”

江南春说道:“老郑来吧,我草原那边放不下,现在刚刚有了眉目,今年种了地,收成很好,明年还要建城,我不在别人我不放心,草原稳定了,咱大武国就专心发展,让百姓都过上芦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