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这个小子有点儿木讷
林见椿看着车窗外的一个个微凸的地窨子,微微皱眉,她还看到了不少穿着迷彩服的战士坐在大卡车上。
改进后的地窨子构造类似这种,但是背景全是黄土
汪厂长解释道:“咱们油田是军民合作的单位,因为条件太艰苦,光招工人都招不够,所以领导们派了部队过来支援。因为一下子人来得太多,住宿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只能在平地上挖起了几道几十米长深沟,里面打地铺,上面盖着芦苇棚。
不过现在已经缓过来了,这些地窨子都已经改造过了,一人一间,还能烧水做饭。老话都说我们安市一年两季风,一季六个月,以前风大的时候屋顶得会被吹走,半夜还得起来抢屋顶。现在我们也建了土坯房,就在另一边。”
汪厂长回忆起以前也是一阵唏嘘。
“那时候苏国的技术员被撤走,就连图纸都没剩下半张,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咱们国家的技术员日夜攻克,在这一片油田之下沉睡了不少人,终于我们也能自己采油了,这些年不容易啊……”
吉普车行驶过坑洼的土路,迎面过来的是几辆运输车,车上装着巨大的油桶。一派繁忙。
吉普车到了勘探总部后,才停稳了下来。
汪厂长带着林见椿去了研究员们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研究员们正在讨论着下一处的油井应该开在哪儿。
“根据咱们收集的各项数据,最理想的钻井点就是在东北方向的1点。”
“我不同意,1点方向的土质偏硬,不适合钻井!你忘记去年412号油井,咱们钻井花了多少时间吗!又坏了多少设备!”
“那也总比死人好!你说的西南方向的8点土质偏软,122号的那一场塌方死了多少人,你全都忘了吗?!我们要出大量原油,也要保证工人和战士们的性命。”
“你们说的两个方向都有点儿极端,我们可以尝试着找其他的钻井点。”
“其他油井点采油量不如这两处。”
办公室里争论声不断,汪厂长连敲了三下门,都没人注意到。
汪厂长直接推开门,屋里的争论声就像是一下子被掐住了喉咙。
“汪厂长,我们正在开会!”
研究员们语气不善,这个会已经开了一个多小时,都还没有争论出结果。
汪厂长对待研究员没有半点儿架子,甚至十分谦卑:“抱歉啊,赵工,咱们油田来了贵客。”
“我们忙着,不干接待的活。”赵工摆摆手,让汪厂长赶紧将办公室的门给带上,“我们还要开会,要不然后面的活要被耽误了。”
汪厂长抵着门,急忙解释:“这回不是来视察的领导,是我特意给咱们油田请来的大帮手——北市研究所的林院长,咱们油田的钻探机器上的新型钢就是林院长研发的。”
研究员们原本都专注于自己手里的资料,听完汪厂长的介绍,这才慢慢地抬起头看向汪厂长身后的小姑娘,还有她身侧穿着军大衣的年轻男人。
研究员们的视线在二人之间来回打转,不管谁是林院长,都太年轻了。
特别是这个小姑娘,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了一双含笑的眼睛。林见椿包裹了一圈的围巾,又摘下面包羽绒服的帽子,露出了闷得红通通的笑脸。
这面包服还是陆母给她做的,陆母听说北方冷,原本想给林见椿做个加厚版的加长棉衣的,但是林见椿怕棉衣太重,央着陆母给做了羽绒服。
鸭绒都是陆小弟弄来的,他知道他师父天天要教人烤鸭子,家里攒了不少的鸭绒,他全给要了来。
鸭绒解决了,陆母就按照林见椿说的样子,给做了带帽的超长面包服,那是相当保暖。
林见椿的脖子被冷风一吹,忍不住缩了缩,小方见状,忙挡在了她的身后。
研究员们看到这一幕,眼里都有些不屑:这么怕冷,来他们油田做什么,要是冻坏了不是添乱吗?
林见椿看懂了他们脸上的不屑,也没想解释,反正她是真的怕冷。
“抱歉,我刚刚在外面听到了你们的争论,我有个意见或许你们可以听一听,东北方向的1点土质偏硬,但是安全。你们考虑不考虑换一换深孔钻探的工具头。”
赵工嗤笑了一声:“我们油田的深孔钻探工具是刚今年研发出来的,就是因为有这个新工具,我们安市油田才比其他的油田采出的原油量多!”
林见椿来之前让首长们弄到了安市油田的机械装备情况,只是这些她不能说,要不显得她有备而来。
“我听一号基地的沙工说过,你们安市的油田用的钻机是5d钻机匹配上了大马力机泵组,用来解决钻机功率不足。”
这是在一号基地的时候,有时候空下来闲聊,大家就会随便交流下各地的机械装备,未免信息太落后。
研究员们听到“一号基地”各个表情都变得狂热,“是咱们战机第一人李工组建的一号基地吗?沙工也去了李工的一号基地吗?”
沙工曾经主持过安市油田的勘探开采,等安市油田进入正轨后,沙工才被调走。所以,这里的老研究员都认得沙工。
林见椿点头:“嗯,沙工早两年就加入了一号基地。”
汪厂长也顺势解释:“忘了跟你们说了,林院长是李工唯一的徒弟,最新的战机就是他们一起合作完成的。”
原本还极其冷淡的研究员们,听到林见椿是李工的徒弟,爱屋及乌地变得热情了起来。
林见椿都忍不住感慨,她师父的名头可真好用。就连这一片荒芜的黄土地上,也有人知道她的师父。
他们热情地迎了林见椿进了办公室,“最近都没有听说李工的消息,他又在研发新战机了吗?”
“我师父最近在进行新项目,等我这一趟回去,也要去跟他汇合。抱歉,因为是秘密项目,不方便跟你们透露。”
研究员们纷纷表示理解,“没关系,没关系,只要李工一切都好就行。过几年我们会从报纸上看到他的新项目的。”
“林工,您刚刚说的缓一缓深孔钻谈的工具,你是有更好的想法吗?”
研究员们对林见椿的称呼从“林院长”到了“林工”,是对林见椿身份的认可,将她当成了自己人。
林见椿点头,“我有一个想法,用一个人造的高硬度的材料——人造金刚石取代现在5d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