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宅在家里睡大觉

第1916章 招收世家勋贵子弟的提议

萧嫦曦坐在秦明身侧,一直安静聆听。

此时,见秦明计划周详,态度坚决,她便率先点头,温婉道:

“既然郎君已有万全准备,妾身对此没有异议。”

“午后,妾身会和姐姐一道前往书院,与君儿她们梳理一遍搬迁事宜,确保搬迁期间车马、人手,无一短缺。”

萧媚娘闻言,也收敛了质疑之色,转而露出干练专注的神情。

她沉吟片刻,转而望向侍女梅馨,缓缓道:

“梅馨,午后你随郎君一道前往书院新址,但有所需,及时汇报。”

梅馨连忙屈膝一礼,恭敬道:

“是,夫人。”

秦明微微颔首,对萧媚娘的安排表示赞同。

见搬迁一事已定,秦明环视在场诸位佳人,目光最终落在一直低头研究新包的李仙芝身上。

见她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不禁轻咳一声,将话题引入下一个重点。

“书院搬迁在即,万象更新。”

“为书院长远计,扩充生源、招收新生之事,也该提上日程了。”

秦明声音沉稳,目光扫过萧嫦曦、萧媚娘、尉迟晚柠,最后略带无奈地看了眼终于抬起头来的李仙芝。

“今日找你们过来,便是要共同商议出一个详细的章程。”

“说说看,你们对此事该如何着手?”

对于秦明此番议题,萧媚娘和萧嫦曦私下里早有讨论。

故而,萧嫦曦只是略一沉吟,那柔美动听的声音,便率先响起:

“招生乃书院根基之事,首重质量而非数量。”

“妾身以为,首批招收人数不宜过多,以五十至八十名为宜,便于管理,亦可精心培养。”

“生源则面向长安城内外,品行端正、有向学之心的良家子弟,年龄定在七岁至十三岁为佳。”

“嫦曦,所言极是。”

萧媚娘接过话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至于报考流程,妾身以为需得显出清北书院的气度与规矩。”

“或可在长安城内外,张贴告示,并设立报名处。”

“欲报考书院者,需由家人陪同,持户籍、名帖先行登记,领取一份报名凭条。”

秦明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并未发表意见,眼角余光却瞥见尉迟晚柠此时轻摇折扇,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萧媚娘仍在阐述自己心中的规划,缓缓道:

“书院从中报考的学子当中,挑选家世清白之辈,下发通知,再通过入学考试,遴选出合适的学子。”

“如此,既可初步筛选,亦显郑重。”

秦明听罢,缓缓点头,表示认同,称赞道:

“媚娘所言,甚合我意。”

“稍微细化一下流程,便可作为书院日后的招生简章。”

“只不过,其中细节仍有待商榷,且施行起来,耗时较长...”

“如今远行在即,贸然实施此策,时间上太过仓促。”

秦明先是肯定了萧媚娘和萧嫦曦的想法,紧接着便提出了自己想法。

萧嫦曦和萧媚娘听罢,若有所思,并未出言反驳。

事到如今,秦明心里也明白,萧家姐妹之所以如此计划——只招收良家子弟,

是为秦家培植根基,其心可鉴。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李二前阵子参观完书院新址后,不惜以一年四十万贯的巨资相诱,要求书院为皇室宗亲子弟,大开方便之门。

如今,更是要将未开府建牙的皇子,一股脑地送入书院。

这意味着“清北书院”已难独善其身,其培养的人才,未来必将卷入朝堂纷争。

既如此,他何不将计就计?

主动引入更多“冤大头”,让各方势力相互制衡。

如此一来,书院反而能更超然,同时为秦家谋取更大利益。

念及此,秦明目光转向一直静默不语的尉迟晚柠,温声问道:

“柠儿,你对此事,可有不同见解?但说无妨。”

尉迟晚柠闻言,合起折扇,亭亭起身。

她先向秦明及两位姐姐,微微一福,方才从容开口,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

“郎君,诸位姐姐,小妹确有些浅见。”

她明眸流转,带着几分洞察世情的睿智。

“清北书院虽得郎君倾力打造,师资、环境和教育理念皆属一流,然...”

“我等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如今清北书院在长安城中名声不显,远不及国子监。”

“若此刻书院大张旗鼓面向民间招生,恐未必能引得一心向学,秉性纯良的学子,蜂拥而至,”

“反而可能因响应者寥寥,徒损书院声价,甚至......招致那些眼高于顶的世族大族,暗中嘲讽。”

她略作停顿,见众人皆凝神倾听,便继续娓娓道来:

“小妹以为,与其广撒网而未必得良才,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今日,恰有皇室子弟入学。”

“诸位试想,皇子、公主放弃国子监,而选择清北书院。”

“此等消息无需我等刻意宣扬,不日便会传遍长安勋贵圈层。”

“那些消息灵通的世家大族、勋贵之家,在惊诧之余,必定会千方百计打探我书院虚实——”

“教学质量如何?有何独到之处?竟能得到陛下和皇后娘娘如此青睐?”

“届时,”

尉迟晚柠眼中闪过一抹慧黠。

“我等便可顺势而为。”

“不必张贴告示,只需向卢国公程家、卫国公李家、齐国公长孙家等与府上交好...或早有往来之世家,私下送去一份措辞恳切的邀约书信。”

“言明书院此次夏招,名额极其有限,仅有八十之数。”

“其中部分已为皇室预留,剩余名额,感念各家平日情谊,特此预留云云......”

萧媚娘和萧嫦曦交换一下眼神,随即微微颔首。

这时,尉迟晚柠停顿了一下,抬眸望向秦明,缓缓道:

“此外,随着书院声名鹊起,定会使得京畿之地的学子,趋之若鹜,争相来投。”

“届时,书院免不了再招收新生,府中也必然要为此,投入更多的钱财。”

“书院也将长期处在入不敷出的状态,长此以往,不利于书院传播学问。”

“因此,面向世家勋贵招收学员,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可以收取学费,缓解书院在钱财上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