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无心讲心经

众人离开后,无心独自坐在禅房里,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他想起自己在几个世界中都未曾有过当老师的经历,如今却要为教授他人学习经文而准备教案,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然而,更让无心感到困惑的是,他并不确定自己所教授的经文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毕竟,对于这些经文的理解和领悟,每个人都可能有所不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无心最终决定讲授尘意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下定决心后,无心开始寻找笔墨纸砚,准备将经文抄写下来。由于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字是他所不熟悉的,所以他只能选择用自己最为熟悉的文字——楷体来书写佛经。

当无心提起笔,准备落笔时,他的思绪却突然被打断。原来,柳含烟不知何时已经悄然走进了禅房。她默默地拿起朱砂条,加了一滴水后,便开始慢慢地研磨起来。

柳含烟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她和那一抹朱砂红。随着她的研磨,那一滴水逐渐被染成了鲜艳的红色,宛如一颗熟透的樱桃。

就在无心回忆完那二百多个字的时候,他缓缓睁开眼睛,恰好看到了柳含烟那纤纤玉手正在为他研磨朱砂。无心微微一笑,向柳含烟投去了一个感激的眼神。

柳含烟似乎感受到了无心的目光,她抬起头,与无心对视一眼,然后又迅速低下头,继续专注于手中的朱砂。

无心见状,心中涌起一股温暖。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开始默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随着每一个字缓缓地落在纸张之上,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被释放出来。这股力量以镇魔司为核心,像涟漪一样向外扩散,形成了一圈又一圈耀眼的金色光芒。

这道光芒逐渐汇聚,最终凝聚成一尊巨大的佛像,稳稳地伫立在半空中。佛像散发着庄严而神圣的气息,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在镇魔寺内外,人们都被这神奇的景象所震撼。无论是普通的百姓,还是身居高位的官员;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生活贫困的人,无一例外都跪拜在地,虔诚地祈祷着。

而在京城帝都外的一座古老寺庙中,一个身形干枯的扫地和尚,原本正埋头清扫着庭院,突然间被凉州城传来的光芒吸引。他猛地抬起头,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地望着那尊佛像,口中喃喃自语道:“佛法无边,老衲恭迎真佛降世!”

与此同时,一些隐藏在深山古寺中的和尚们也感受到了这股强大的力量。他们同样被佛像的出现所震撼,纷纷停下手中的事务,对着凉州城的方向合十祈祷。

然而,与其他小型寺庙不同的是,相国寺、镇国司、金山寺等大型寺庙的反应更为迅速和果断。这些寺庙拥有数以万计的僧人,其实力在伯仲之间。当他们的住持察觉到这一异常现象后,立刻召集寺内的武僧,准备前往凉州城,希望能够将无心带回自己的庙宇之中,增加自己寺庙的知名度,然后吸引更多的香客。

无心缓缓地放下手中的笔,最后一个字的墨痕在纸张上渐渐干透。随着他的动作,空中原本翻滚的异象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开始缓缓消散。

凉州城内原本弥漫的阴气也像是被阳光穿透的晨雾一般,迅速地被驱散得无影无踪。没有了阴气的遮蔽,天空显得格外晴朗,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暖而明亮的感觉。

在镇魔司内,即使门窗紧闭,也能清晰地听到外面百姓们的欢呼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对重获光明和安宁的欢呼。

无心静静地坐在桌前,感受着体内神魂念力的微妙变化。他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神魂念力比之前强大了一丝,这让他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喜悦。

这是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本经书,它的诞生伴随着如此壮观的异象,仿佛是上天对他的一种认可和祝福。而此时的无心并不知道,这场异象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上万名僧人正从四面八方同时向凉州城赶来,只为一睹这神秘经书的风采。

无心写完经书后,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柳含烟,微笑着说道:“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是一部修行的总纲。先让大家诵读牢记,明日一早,我便开始为大家讲解其中的深意。”

柳含烟闻言,连忙接过无心刚刚写好的佛经,仔细地看了一遍。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部经书的敬畏和期待,仿佛能从这薄薄的纸张中感受到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看完之后,柳含烟毫不犹豫地转身走出禅房,招呼镇魔司里的所有人来到无心的禅房,准备一起抄写这部珍贵的经书。

与此同时,在镇魔司的另一处,黄烟烟手持镇魔司的令牌,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传讯方式向京城帝都传递着无心的情况。她深知这部经书的出现将会引起怎样的轰动,而她要做的,就是确保京城的高层们能够及时了解到这一重要信息。

京城帝都镇魔司总部紧急向大夏皇帝呈上一份密报,这份密报让皇帝大为震惊。原来,皇帝的暗卫发现寺庙中的和尚们正像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向凉州城。

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夏皇帝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在愤怒之余,嘴角竟然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笑容。这丝笑容让人摸不透他的真实想法,仿佛他对这一情况早有预料。

坐在龙椅上的大夏皇帝,看起来不过四十多岁,却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王霸之气。他的身上仿佛笼罩着一层无形的威严,使得站在下方的几个人都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

沉默片刻后,皇帝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传朕旨意,命工部立刻铸造九锡连环杖和金丝编制的袈裟,赐予那位和尚,并加封他为护国法师。此外,让他暂时居住在凉州城,与镇魔司协同行动。”

皇帝的话音刚落,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头突然站了起来,他正是大夏的左丞相。这位左丞相德高望重,在朝堂之上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见他一脸凝重地说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如今佛门的气焰已经如此嚣张,对我大夏的国本造成了严重影响。若是再加封那和尚为护国法师,恐怕会让佛门更加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啊!”

左丞相的这番话显然引起了其他几人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而,皇帝却并未回应左丞相的谏言,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众人,最后停留在了镇魔司统领和右丞相的身上。

镇魔司统领和右丞相对视一眼后,都选择了沉默。他们似乎对皇帝的决定有所顾虑,但又不敢轻易表态。最终,两人只是微微颔首,表示同意左丞相的看法。

大夏皇帝哈哈一笑“佛门高僧还是有的,我们要消除的就是那些没有什么德行的和尚”,然后突然话锋一转“这些和尚所过之处不能引起骚乱啊!”

下面的三人面面相觑,心中不由的发怵,真是伴君如伴虎,刚刚这一句的信息量很大,那就是在这些和尚前往凉州的途中可以有很多的操作空间,比如说把这些和尚直接截杀,或者当成流民给处理。

镇魔司统领心思一转,上前一步道:“陛下,臣愿领镇魔司精锐,在和尚们前往凉州的路上维持秩序,若有骚乱,定当果断处置。”

皇帝微微点头,“如此甚好,此事便交由你去办。”

右丞相也开口道:“陛下,可让沿途官府配合镇魔司行动,确保万无一失。”

皇帝满意地看着两人,“就按你们说的办。”

左丞相见状,知道皇帝心意已决,也不再多言。

与此同时,那些前往凉州城的和尚们还浑然不知,一场针对他们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而无心在镇魔司内,依旧在为明日的讲经做着准备,他不知道外面已经因为他写出的经书掀起了怎样的波澜。

这些走出寺庙的和尚们,或许永远也不会想到,他们踏出寺门的那一刻,便意味着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他们无法预料到,前方等待着他们的究竟会是怎样的人生道路。而这一切的答案,或许只有在未来的日子里才能慢慢揭晓。

与此同时,京城中却突然传出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无心受封国师,皇帝亲赐九锡连环杖和金丝编制的袈裟,暂住凉州城!”这个消息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平静的天空,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

在朝廷的有意推动下,这则消息如野火燎原般迅速蔓延,很快就传遍了所有的寺庙。相国寺、镇国司、金山寺等大型寺庙的主持们得知此事后,纷纷私下密谋,决定进宫面圣,恳请皇帝收回成命。他们认为,无心这样的大德高僧,理应在寺庙中教化世人,接受百姓的朝拜,而不是被派往凉州城那样偏远的地方。

然而,当这些主持们进宫面见皇帝时,却遭到了皇帝的断然拒绝。皇帝以凉州地处边关,妖魔横行,需要无心这样的大德高僧前去震慑边关为由,坚决不肯改变主意。面对皇帝的决定,主持们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只得黯然离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大小小的寺庙里的僧人们纷纷动身前往凉州,准备迎接传说中的真佛降临。这些寺庙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仿佛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相国寺作为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寺庙,为了表达对真佛的敬意和诚意,竟然派出了九成的僧人前往凉州。这一举动无疑给朝廷提供了一个可乘之机,也成为了削弱佛道势力的开端。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地方,时间悄然流逝,终于到了无心讲经的时候。尽管无心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理解还有些模糊,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毕竟,众人都在期待着他的讲解,他不能让大家失望。

站在禅房中央,无心环顾四周,看着在座的众人,心中略微有些紧张。然而,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开始缓缓地讲解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

他首先告诉众人,这部经文不仅是一篇能够帮助人们感悟和提高智慧的经典,同时也是一篇指导修行的重要经文。每天诵读此经,可以让人的内心逐渐平静下来,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而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是一篇修行的总纲,它涵盖了佛教修行的各个方面,为修行做了一个明确的阐述。

首先,心经所阐述的是一种修行方法,即观自在在打坐禅定时,运用意识内观自身身体,使身体达到自在放松的极致状态。这种修行需要长时间的练习,通过不断地内观和调整,逐渐让身体与心灵融为一体,具体修行每日两个时辰即可。

接着,心经提到了修行者在达到一定境界时的体验。当五蕴皆空时,修行者将不再感受到身体上的任何痛苦,无论是酸痛、麻木还是胀痛等。这是因为在这种境界下,修行者已经超越了对身体感受的执着,能够以一种自在超然的态度看待这些感觉。

然后,当接受一切感触并认可它们的存在。这意味着修行者不再被幻觉所迷惑,而是能够真实地面对和接纳各种感受,无论是愉悦还是痛苦。这种接受并不是被动的忍受,而是一种主动的认知和超越,从而真正进入修行的境界。

最后,心经描述了修行的更高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修行者可能会体验到一种什么都感觉不到、什么都意识不到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意识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一切都停止了,包括心灵的波动和外界的干扰。心不动则万物不动,修行者完全沉浸在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中。

当一个人没有任何羁绊和牵挂,内心达到一种空灵、澄澈、虚无的状态时,就如同进入了四大皆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的心境如同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涟漪,完全处于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

而就在这时,一种奇妙的现象可能会发生——神通显现。所谓神通,就是超越常人能力的特殊本领。在佛教中,常常提到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身如意通(也有说法称之为神足通)等,便是这种神通的具体表现。

天眼通,能让人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事物,无论是遥远的地方,还是微观的世界,都能一目了然;

天耳通,则使人能够听到常人无法听到的声音,甚至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他心通,让人能够洞悉他人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仿佛能够读懂他人的心思;

宿命通,让人知晓自己和他人的前世今生,了解因果轮回的奥秘;

而身如意通(神足通),则赋予人超越肉体限制的能力,能够瞬间移动到任何地方。

最后无心还是给大家解释了一下,这种神通并非仅仅存在于佛教之中,道家的五通术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名称上可能有所差异,但本质上都是通过修行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从而获得超越常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