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剧本确定
文前声明:再三斟酌,不用原创了,不是创作不了,而是大家缺乏认知、对比、代入感。
我需要用太多笔墨描述不相干的东西,这不是正路,和文化主线相悖,容易演变成两头不讨喜也不够爽的情况。
但方星河不会完全复刻前世经典,我会尽力做出我认为有价值的修改和补充。
娱乐部分大致就是这个思路,谢谢。
*****正文*****
方星河想起来的类型电影,是《少年的你》。
前世2019年,电影上映的时候,方哥已经入行,还接了对家的抹黑单子,因此对这部影片相对了解,甚至亲自看过。
当然,最终水军们什么都没能拦住,电影票房口碑双丰收,方哥的单子还被人赖了尾款,属实是双喜临门。
在那年的票房榜上,哪吒第一,小破球第二,复联4第三,好弟弟韩涵的《飞驰》第七,《少年的你》以15.6亿的票房名列年榜第九。
以这种题材这个阵容而言,算得上是现象级大爆,同期签哥鹿寒单扛的电影才多少票房?
更牛逼的是当年的华娱圈奖项,两个字:横扫。
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最佳新人、最佳编剧、最佳摄影……
百花、金鸡、亚大均有斩获……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
小黄鸭一举刷了两金,四字弟弟拿满新人奖顺利转型。
三流导演+没什么票房号召力的小黄鸭+不被看好的流量小生+一个压抑的偏门题材,直接干出来一部现象级电影,在当年的离谱程度堪比小破球和哪吒,并称年度三大国产惊喜。
倒也不算硬吹,纵观内娱史,能做到票房奖项双丰收的电影总共也就那么几部。
因此,俐姐一提校园霸凌,方星河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部。
他当然也想起了《熔炉》,但是别闹,且不提拍得了拍不了,关键是国内根本没有这种系统性的恶,硬要拍出那种深度就纯属为黑而黑了。
剩下的日韩校园霸凌题材电影,再就没有能够在票房口碑上对标《少你》的第二部,最起码在方星河记忆里没有,他的观影量不算特别丰富。
回到影片本身。
当初第一次看到影片的时候,方星河的个人感觉是挺好,但不知道哪里不太够味儿。
现在,作为一个大师级电影导演和大师级演技派,方星河重新回忆,终于明确察知到问题所在。
总体上这是一部精品水准以上的片子,那种温情救赎的基调,相比于韩影极致的黑深残,更具有正面意义和观影体验。
问题多半出自于细节,林林总总,降了整体感受。
比如原著有抄袭融梗的行为,尽管剧本做了大量改编,但原罪确实存在。
比如部分情节略显生硬。
警察破案、关键证据的出现都很硬,对霸凌理由的处理也太遮遮掩掩,再就是元素太多,冲击力不够集中、风格不够一致、挖掘不够深刻等等小瑕疵。
现在,方星河的综合评价是——
导演完成度极高,90分,但是限于能力,没能做到95分以上,成为时代经典。
情感冲击力,85分,最后的表达上差了点意思。
表演,小黄鸭95分,四字85分——为了避免争议,特此声明——只是这部影片、服务于这个主题的表演呈现效果。
题材深度,95分,国内基本没有这种题材,出现了就值得鼓励。
做完解析,方星河开始考虑:如果是自己来拍这部电影,在当前这个时代,能做到什么程度?
剧本方面,完全有能力加以修润提升,实现结构和深度的双重精雕。
导演完成度,这个不好讲,方星河认为自己的实力高于曾导,但想法也更多,具体结果还是得看拍摄时的状态。
最差最差,完成度持平,正常应该是加分的,自己的上限肯定比曾导更高。
题材深度,过审就是99分,这会儿的霸凌更直接、更严重、更被漠视。
表演效果……方星河本人不用提,至少呈现出99分,少一分提头来见。
他本人的表演功力没到那种程度,但是架不住太适合。
小方,是一个从被霸凌走向霸凌的孩子。
他不欺负好学生,可那些劣迹斑斑的混子,他也是真的下过死手。
另外,身边也有太多观察对象,被欺负的一抓一大把,欺负人的同样一抓一大把,这些都是顶好素材。
差就差在女主,这人选可不好找。
后来很多普通观众不大瞧得起小黄鸭,但事实上,在她那个年纪拿了那么多影后的华人女演员,前前后后就那几个,而且大部分都不适合演陈念。
27岁的小黄鸭把17岁的陈念演到了真实与信念合一的程度。
27岁的巩俐去演陈念,扬起下巴,睥睨斜视,观众的脑海里当即跳出一句自配音:“就他妈你叫魏莱啊?”
27岁的章子仪去演陈念,倔强抬头,狠得像是晚上要去掏魏莱全家……
27岁的迅哥去演陈念,公鸭嗓一飚……我嘞个豆!
27岁的麋小鹿去演陈念,媚眼一弯,妈的打的就是你这个绿茶婊!
咳咳,好吧,其实单讲实力,小鹿真心不菜,现在也刚好正处于年龄与演技的巅峰,但这个人再合适方星河都不会用。
倒不是鄙视她有外遇,感情世界的真假对错,外人很难搞清楚怎么回事,在这个层面上要求任何人保持着绝对道德本身就不现实也不道德。
方星河单纯就是鄙视她找了一个西毒rapper,虽然小太妹配rapper是绝配,但方哥不喜欢,嫌low。
一部拍好了能够够留名中国影史的片子,结果留下这么一个污点,想想都忍不了。
总之,一顿扒拉,能演好这个角色的女演员是真不好找。
恐怕只能用周迅了,用后期配音解决嗓音问题,先把表演搞定。
意识到女演员能够凑合用,方星河修改这部片子的决心顿时坚定下来。
就用它改了,拍一部足以体现导演思想和影帝演技的边缘文艺爱情片!
简单跟谋子和俐姐陈述了一下想法,两人拍案叫绝。
“这就是最适合你的类型片!”
“不能打的情况下,拍爱情片就对了,你现在不谈情说爱,那些小女孩看什么?”
“救赎的主题非常讨巧,虽然会弱化获奖可能,但会加强票房保证。”
“谁说的?救赎主题本身并不影响电影深度,左右不过是结局那一小块,是向上升华或者绝望坠落,只有那些魔怔人才会揪着一沉到底来夸深度,弟弟你好好拍,评委那边我来搞定!”
“我不是这意思,救赎对粉丝和普通观众更友好,这不是事实嘛?”
“谁管你什么意思?你赶紧把老顾找来给星河当摄影师!”
“我上哪找他去?他现在正在筹拍自己的电影,都被我拖了半年了……”
“推三阻四的,一点不痛快!”
忽然间,这俩人就吵起来了。
现在,他们是在巩俐家里,哪怕这两人已经分手很久,但是可以看出来,相处起来没什么忌讳,只有顺畅。
最终,当然是谋子举手投降。
“别扯了,我帮小方问问丁子,他应该有时间。”
赵小丁是《英雄》的副摄,跟老顾一块儿,撑起了这部里程碑大片的摄影美学。
用他,其实跟方星河想要的风格不是特别对路。
但是转念一想,刨开港台欧美的摄影师之后,剩下的所有人选里,好像真就赵小丁是最能理解方星河意图的那位,别人更差意思。
老娄和老贾的御用摄影师也不赖,可以作为备选。
再往下扒拉好久,才能轮得到宁浩。
这哥们名气大,脑子也灵活,但核心身份是导演,那几部经典的摄影风格核心,是由杜杰奠定的,找宁浩当摄影师纯属想当然。
巩俐这才罢休,转头问方星河:“编剧、导演、男主和投资你都自己来?金额打算上到多少?”
“5000万?”
方星河随口说出一个数字,谋子不由摇头苦笑:“哪里用得了!”
“我的片酬不得4000万加分红……”
方总说到一半,忽然想起来,这片子是自己的全资公司全额投资,好像不用搞那么麻烦?
想了想,改口。
“那应该800万就能拍得不错了,预留出迅哥的片酬,剩下的都是拍摄费用,至于我个人……”
回忆了一下相关的税务知识,方总很快有了打算。
“象征性的1元片酬+50%创作分红,多少也能省点个人所得税。”
“噗!”
巩俐姐被逗笑了:“你又不在乎缴税!”
“我确实不在乎多缴点税。”方星河耸耸肩,“但这不是小成本大回报更好听吗?”
是的,这才是核心理由。
从病床上爬起来的大方对于金钱早已失去了敏感,但装逼的需求始终都在。
将魔改版《少年的你》做成一部小成本的个人作品,最终实现票房与口碑的双重胜利,更能让世界认识到他的才华。
这个事儿应该问题不大,毕竟,他打算开挂……啊不对,好像从来都没有关过。
和谋子俐姐聊到尽兴,又拜托她找了一个合适的制片,方星河回到自己的别墅,打开了星光面板。
面板里,躺着十几亿星光。
这玩意对于方星河的基础属性而言,早已失去了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用——新出现的职业面板里,有一个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功能,灵感。
燃烧星光,激发灵感。
具体有什么用?
现在就可以知道了。
方星河端坐在书桌前,面前是电脑,已经打开一个word文档,标题正是《少年的你》。
这名字还不错,正好和方星河的《少年》系列一脉同源,可以用。
选定编剧职业面板,随后,开启灵感燃烧。
大脑里好似荡起一声轰鸣,紧接着,数不清的想法呼啦一下子冒了出来。
它们从那些大脑褶皱的细碎角落里冒出头来,欢呼着涌向精神海,并未对方星河造成任何压力,却带来了极致的清晰。
前世看过的《少年的你》的剧情,以一种相当明确且随和的方式,出现在方星河本身的剧作思路中。
他下意识的开始敲打键盘,对剧本进行再创作。
这不是对着原版电影扒剧情,而是梳理心中更好的诠释。
比如原作中对于冲突内核的设计,方星河不喜欢也不认可。
任何霸凌都有可能具有丰富的背后原因,但任何霸凌都有可能只是基于最纯粹的恶,事后再去寻找原因,千百种对得上号;事中去感受,无非就是痛苦与快乐而已。
所以应该怎样将魏莱三人组刻画得更加深刻?
简单,对比。
魏莱很美,所以她的恶非常纯粹,出于嫉妒——因为陈念更美。
胖妹有钱,所以她的恶非常简单,出于傲慢——平等的看不起任何穷人。
瘦妹学习好,所以她的恶非常隐蔽,出于阴暗——多排除一个竞争对手,就能多一份考上好大学的希望。
其余所有的原因都多余。
在编剧层面上,没有任何理由赋予她们更复杂的动机。
当然,在导演层面上,视听语言要足够有韵味,经得起更深层次的咂摸和分析。
这就是编剧和导演在创作时的不同逻辑。
编剧给的是人物的核心特征,而具体呈现,是导演和演员共同的二次创作。
剧本应简,力量含而不露。
导演应繁,用丰沛的视听语言传达更多信息。
比如霸凌情节具体应该怎么拍?那是导演的工作,而不是方编剧的活儿。
当然,因为自编自导,其实现在的方星河就已经有了答案。
所有的正面视角都集中在展现纯粹的恶,然后在涉及到各自家庭的侧面镜头里,对她们的性格成因进行客观而冷静的展示。
即:主观负责情绪,客观负责展现,没有剖析。
这东西不用剖析。
细节设计得好,一个镜头就能让观众恍然大悟心有戚戚。
在剧本的结尾阶段,方星河也设计出了更具冲击力的场景。
那是一个特别的长镜头,有难度,有艺术性,有一种从含蓄到热烈的转变,有一种忽然明媚起来的高度饱和。
当然,原作中本就很好的一些东西,方星河也没有乱动,尽数保留。
比如陈念和小北一起剃头的场面,拍得还差一点点意思,但构思是极好的。
他从不忌讳用别人的东西,他只是不愿意完全复刻别人的东西。
再创作如果能让原本的东西更好,那就不是一次枯燥的搬运,水军头子没有道德,只有对极致的追求。
一个人扛着文化战争的大旗,谁tm跟你们堂堂正正,这帮国际ngo国内二鬼子也不配拥有被堂堂正正干翻的待遇。
有个坑能埋下他们的烂骨头,这就够人道了。
三天,方星河就赶出来了最终的剧本。
发给谋子和俐姐看了一眼,前者意见多多,全被方星河忽略了,后者赞不绝口,突发奇想,想去演那个警察。
姐,咱能别闹吗?
不过俐姐的胡闹终归只是小插曲,演不演都不伤大局。
真正的迎头一棒来自于剧本备案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