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处理后续

  是青衍太子。

  屋里的人忙止了话头,站了起来,毕恭毕敬的垂首站着。

  “拜见太子殿下。”

  青衍兴匆匆的进屋,也没想到殿中还有这么多人,忙正了神色。

  点了点头。

  “不必多礼,起来吧。”

  几位贵女也是晓事儿的人,见青衍这个模样就知道他有事要和黛玉说,就准备告辞。

  青衍倒是摆了摆手。

  “无碍,这事你们也是听得的。”

  母亲说了,景晏是他哥哥还是他老师,黛玉是姐姐,他们的人就是他的人。

  不必太过拘束。

  这话却是没错的,老师走的时候将京中往日他自己培育的那些人都交到他的手上,这次能成事儿,除了皇家的人手,那些人也出了好些力呢。

  说完就坐到了黛玉的另外一边儿。

  几岁孩子,倒是已见太子风范。

  黛玉摸了摸他的头。

  “这般高兴,有什么好事儿。”

  青衍将手中的折子献宝似的递给了黛玉。

  “瑶光姐姐,你看看这个。”

  眼睛像是在放光。

  黛玉接过,看了起来。

  入目就是朱批的一个准字。

  居然是翰林大学士乞老的折子?

  就因为今儿的事儿。

  他的承受力这么差的么?

  以前也没看出来啊。

  见着黛玉满脸疑惑,青衍仰着小脑袋,将他自己今儿做的事儿全数说了出来。

  翰林大学士他们却是想错了。

  这事儿是皇家做的,却不是皇后娘娘,而是才几岁的太子殿下。

  其中或许也有皇后娘娘的提点,但是事情如何落实下去,却是青衍自己去做的。

  如今从结果来看,他做的是极好的。

  在早朝的时候,听到翰林院大学士在朝中的一番陈情时,小小的人儿心中的火早就压不住了。

  老师说过,用人者最重要的便是其心当正。

  如今九边战火纷飞,那翰林大学士居然这时候还想着朝廷内斗。

  可见其心不正,这样的人留在朝堂之上,只会是一锅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留不得!

  既然留不得,那便不留了!

  下了朝,第一件事就是让人将今日他在朝中说的那些话迅速散布出去。

  只是他没想到,那些百姓的联想能力比他预想的可要好多了。

  传到最后,他自己这个始作俑者都在想,那翰林大学士是不是真的在蛮夷有几个相好的了?

  本想着是让翰林大学士长长记性,也没想过这一次就能让他直接辞官。

  没想到传到最后竟成了一桩风月公案。

  流言虽歪,倒也断了他的根基。

  文官最重要的不就是名声吗?

  那翰林大学士许是想到是宫里出手了,这不,急匆匆就递了乞老的折子来。

  若是父亲在,念着旧情,怕是还要推辞一番,可他不一样。

  他还是个孩子,直接就给准了。

  他年纪小啊,见不得头发花白的翰林大学士还在朝中这般辛苦。

  想养老便养老去吧。

  如今这效果,这震慑的目的,说不得比之前想的还要好呢。

  他倒要看看往后谁还敢自拿战场上的事儿在朝堂之上叽叽歪歪。

  这是他自己做成的第一件事,还这般成功,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来找黛玉分享喜悦。

  看着青衍眼中亮晶晶的模样,黛玉捂了捂嘴,眼底先漫起一层薄笑,清凌凌的映着光。

  黛玉拍了拍青衍的肩膀。

  “如今青衍确实长大了,做起事来也越发有章法了。”

  “你瞧瞧,就这么简简单单踢了一颗老鼠屎出去,有了翰林大学士这个前车之鉴,往后看看谁还敢在这个时候挑边关的刺。”

  一通夸奖,青衍如沐春风。

  说着又道。

  “一会儿我亲自下厨,好好犒劳犒劳我们的小青衍。”

  听到前半段夸奖,青衍昂起小脑袋,脸上有几分藏不住的得意。

  可听到最后一句,笑容便有些僵硬了。

  他小身子微不可察地往旁边挪了挪,语气带着试探。

  “要不还是让御膳房做吧?瑶光姐姐这两日也辛苦了。”

  “若是姐姐想奖励我,便把前几日在御花园画的那幅画给我吧。”

  那幅画,上次黛玉画的时候青衍也在,画得好极了,他可是眼馋好久了。

  黛玉自然知道他喜欢,况且她自己也太喜欢厨房里的油烟气,便点了点头。

  “这样也好,既然要送东西,总要送你喜欢的才是。”

  青衍见黛玉松了口,悄悄松了口气,小身子又往回凑了凑,眼底的雀跃比刚才听夸奖时还要亮几分。

  “我就知道瑶光姐姐最疼我了!”

  哪还有刚才往旁边躲的模样。

  小滑头。

  第二日早朝,青衍端坐于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准了翰林大学士的乞老折子。

  事发突然,朝中老臣脸上的表情都不太好。

  心里却也有几分庆幸。

  幸亏,他们没出手。

  至于翰林大学士顺带提及的,想为其二子求个官职的请求,他也应了。

  只是这官职究竟是什么,还需吏部核定—。

  毕竟那二公子仅是个监生,如今要入朝为官,原也不必给什么重要的职位。

  若非为了顾全颜面,与林如海商议时,青衍怕是连这小小的官职都不愿松口。

  林如海那句“总归要顾及老臣体面”犹在耳畔,他才勉强应下。

  别以为他不知,这朝堂之上,多少人暗地里觉得他年纪尚幼,容易糊弄。

  可他们都忘了,他是太子。

  父亲是当朝天子,母亲是皇后娘娘,出身苏家。

  师傅一个是连中六元的林家麒麟儿林景宴,一个是刚正不阿的御史林向明。

  他自会说话走路起,便浸在朝堂天下的议论里,耳濡目染皆是家国大事。

  他生来,身上的担子就比旁人重,自己也与旁人不同。

  翰林大学士见太子青衍准了自己的折子,悬了一夜的心彻底沉了下去。

  昨儿那些沸沸扬扬的流言,果然是皇室在背后动了手脚。

  他只盼着自己都已自请罢官,京中那些腌臜话能渐渐平息些。

  下朝时,他的背影佝偻着,透着一股掩不住的暮气,再无往日在朝堂上引经据典的意气。

  回了府,便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日未曾见人。

  他反复琢磨,后悔不已。

  若早知陛下这般看重镇国大将军,他定然不会去动王江。

  到如今他都没想明白。

  如今九边正与蛮夷酣战,无论心里打着什么主意,最要紧的是不能坏了前线战事。

  可他与手下那些文官,竟为了一己私怨,敢在这时候打压武将,还自作聪明地以为摸透了皇上的心思。

  简直是昏了头!

  国之将危,九边便是命脉。

  京里纵是少吃少穿,也断不能让前线战事出半分差错。

  这些人竟想在此时处置九边功臣、镇国大将军的嫡女王江,真不知是被什么迷了心窍。

  许是在太上皇手下待得太久,总以为揣测君心、排除异己便能保全自身,顺着圣意便能步步高升。

  可他们忘了,如今的皇上不是太上皇,太子青衍也不是任人拿捏的孩童。

  这一次,他们的算盘,算是彻底打错了。

  不过对于翰林大学士府来说,也不是全然没有好消息。

  至少他辞官之后,没了青衍的人在背后推波助澜,那些流言的确消散了不少。

  没多久,就被边关再胜一场的消息替代了。

  边关打了胜仗,百姓欢欣鼓舞,自然没心思去管他那档子破事了。

  瞧瞧王江,还有边关的将士们,心肠多好。

  先前翰林大学士在后方算计他们,如今他们打了胜仗,反倒替他压下了那些流言。

  以德报怨,也就是这样了吧。

  不过若是王江在京城,怕是早就提刀上门了,倒是让他躲过一劫。

  请收藏本站:www.6978ae.lol。笔趣阁手机版:m.6978ae.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