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幕后主使!大明可以没有张居正,但

十一月二十日,即高拱《病榻遗言》在京师疯传的第八日。

京师街头,百姓议论纷纷。

杭州、苏州、南京等地一些书生士子的言论也都以民间小报为载体发表意见,且传到了京师。

有人力挺高拱,认为朝廷应立即将张居正与冯保停职,令三法司严查此事,给天下人一个交待。

有人抨击高拱,认为高拱在遗言中过度强调个人功绩,自诩忠臣良辅,实则全是自我辩护与歪曲事实的个人之言。

有人力挺张居正,认为高拱被驱逐完全是咎由自取,而张居正对大明的功劳远远高于高拱。

也有人抨击张居正,拿着前几年抨击张居正柄国专权的文章稍微改动一番,便能迎来诸多“同道中人”的共鸣与宣扬。

……

还不待朝廷查出印制《病榻遗言》的幕后操控者,民间百姓已吵成一片,甚至因此事在京师的茶馆酒楼中已发生了十余起打架斗殴事件。

涉及张居正,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

但绝大多数人不是为了真相与公道发言,而是被利益驱使。

张居正倒台,将会有一大批“张党”倒台,而其它仕途失意者便有了擢升与掌权的机会。

南京礼部尚书张四维近日甚至将家中收藏的一批名贵字画悄悄卖出,只为能买通一些小报作坊,让他们大量印制《病榻遗言》以及书生士子们抨击张居正的文章。

其他张居正的仇人与反对新政的官员士绅、商贾宗藩,也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变着法地攻击张居正。

一时间。

此事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行省官员也都上奏反映情况与发表意见。

不过。

最有可能矫诏和命厂卫操控王大臣闯宫案的冯保,却鲜有人抨击。

一方面因冯保代表着皇权,抨击他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因厂卫出手狠辣,有各种手段能使得一些闹事者瞬间消失。

……

近午时。

在家养病的张居正迫于朝野上下舆论汹汹,向朝廷呈递奏疏,对高拱的《病榻遗言》进行驳斥,并请辞,希望告老还乡。

张居正在奏疏中称——

首先,矫诏夺权纯属无稽之谈,诏书乃先帝口述,李太后与小万历先阅,他与冯保根本无机会篡改,更不可能篡改,先帝实录已有明确记载,高拱遗言,纯属臆想杜撰。

其次,王大臣闯宫案乃三法司联审,所有过程皆有案宗留存,朝廷可进行复核,而非听取高拱的片面之词。

然后,关于纳贿之事,他承认自己因身体有恙曾收过一些边将送来的补品,但只是正常的人情往来,他也予以回礼,价值几乎相当,且他从未因私交而特意擢升任何人,为此张居正还特别列出了戚继光的战功。

之后,关于称他以新政之名行专权之实之言,他更是直接列出了自他担任首辅后的太仓库收入增长图示。

最后,张居正称近年来为朝廷新政失了孝道、丢了名声、毁了身体,身心俱疲,外加身体有恙,待朝廷调查完此事后,若有罪,可治他罪,若无罪,他则欲请辞回家养老。

小万历看到此奏疏后,两眼噙泪,立即以手谕回复张居正,称相信张居正,定会还他一个公道,然后言说张居正新政之功,希望他能再辅政十年。

与此同时。

许久不涉前朝政事的李太后也下达懿旨,尽言张居正辅政之功,称高拱的诋毁完全是无稽之谈,当下的朝堂与小万历皆离不开张居正。

太后与皇帝同时下旨,言张居正之功,希望他继续辅政,无疑让骑墙摇摆派的一些官员闭上了嘴巴。

而后,小万历又派遣御医探望张居正,了解张居正的病情。

……

翌日,清晨。

小万历得知张居正的身体已无大碍后,下手诏,令张居正立即返回内阁处理政事,无须避嫌在家,若其不回,小万历将亲自前往张宅邀请。

这对一名臣子而言,实乃天大的信任与荣耀。

张居正甚是感动,然后回复了小万历一段肺腑之言。

“臣数年来,所结怨于天下者不少矣!险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臣哉!念已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臣不畏也!”

此话直白来讲就是——

张居正这些年与天下人结怨甚多,一些阴险小人明里排挤,暗里陷害,每天都在算计他。但张居正为了国家舍弃家庭,就算眼前满是陷阱,就算无数利箭射向他,他也绝不畏惧!

此乃张居正在表态:打不倒他的,终将使得他更强大。

当日午时,张居正顶着巨大压力重回内阁办公,而小万历也令人将张居正这番话传了出去。

……

就在这时。

高拱之妻张氏,高拱义子高务观被拘押到京师诏狱。

锦衣卫找到了高拱亲自撰写的《病榻遗言》原版,与京师所传版本几乎一字不差。

这说明这篇《病榻遗言》确实出自高拱之手。

高拱无儿无女。

高务观乃是他的继子,今年才刚满二十五岁,未入仕途,为人憨实。

据他交待,高拱回乡后,便一直在家中著书,而他与张氏皆不知《病榻遗言》的存在。

高拱去世前,曾交待其死后令高务观整理文集,印刻成书,但他忙于治丧,打算丧后再进行整理。

治丧期间,有一位谈吐不俗、年约五十左右的中年人深夜来到高家,自称高拱故友,希望能在高家书斋待上一夜,看一看故人的文章。

高务观见其谈吐不俗,身份应该非常贵重,当即便令他留在了书斋。

然后第二日早上,此人便消失不见了。

之后,高务观整理高拱书斋时看到了《病榻遗言》。

他看罢里面的内容后,大惊失色,当即就将此文稿隐藏了起来,根本不敢校印。

至于高拱之妻张氏,对《病榻遗言》也是全然不知,她不停哭泣,还想着朝廷对高拱举行恤典呢!

这个中年人,极有可能就是幕后操控者。

但高家这条线已断,锦衣卫只能寄希望于从那些私人书院的印制者身上找出突破口。

就在锦衣卫们忙碌着查询刻印宣传《病榻遗言》的幕后指使者时。

幕后指使者突然主动现身。

此人带着十二名十七八岁的读书人,来到正阳门外、人流最密集之处,宣称《病榻遗言》的书版出自他之手,亦是他让各地书院印制此书,并将此书在杭州、苏州、南京等地大肆分发,意在令大明两京十三省的百姓皆知此遗言。

他宣称乃是为公理而为。

他高喊着:大明可以没有张居正,但是不能没有公理!

此人的话语极具蛊惑性,不多时便引来了诸多听众,而当他道出自己的身份时,围观的书生士子们纷纷拱手行礼,高呼夫子。

这个中年人,不是别人。

正是张居正的同年、老熟人、曾经的朝堂同僚,而今大明的文坛领袖,王世贞。

王世贞,乃是有名的倒张派。

曾以对抗严嵩而出名,而后靠文章名扬天下,心怀儒家道义,引领文坛复古运动,曾官至从二品广西右布政使。

依照他的能力,但凡努力一点,与张居正关系融洽一点儿,没准儿已经入阁了。

但他认为张居正臣权过重,不宜兴国,曾以地方地震、张居正老家之事,多次抨击张居正。

外加王世贞经常考成政绩差劲,心在山水诗文而不在政事,又喜欢发表抨击朝局的言论,多次被言官弹劾。

当下正处于停职听用状态。

他当下虽无官位,但却是大明的文坛领袖,号召力非常强。

他与高拱的关系并不算好,之所以去拜祭高拱,乃是他当下之志在于编史,他想看一看高拱的文章,然后误打误撞中看到了《病榻遗言》,然后便策划了这样一个倒张局。

他在新郑高家记下《病榻遗言》的内容后,没有着急披露,而是待张居正提前丁忧归来后,先印制一番,在苏州、杭州传开,然后再传至京师。

意在利用民间舆论,使得张居正下台。

王世贞的号召力非常强,朝野上下,皆有熟人,且个人的影响力非常大。

他带着十二名年轻的学生赴京,就是拼死也要令张居正身败名裂。

他带着年轻人这招非常高。

若朝廷杀了他与他这些学生,那几乎坐实了高拱遗言的真实性,张居正定会遗臭万年。

王世贞不觉得自己是报私仇。

他认为自己在诛奸臣,寻正义,让大明朝堂恢复正常的秩序。

很快。

锦衣卫来人,便将王世贞与他的十二名学生抓进了诏狱。

然而,王世贞的这番行为迅速便传遍了京师,无数读书人都对这番行为甚是赞赏。

不惜命而告内阁首辅,此等书生英雄气,是无数书生士子所崇尚的。

很多人觉得,王世贞是在做一件名垂青史的事情。

一些书生士子甚至跑到大街上,学王世贞那样高喊着:大明可以没有张居正,但是不能没有公理!

眨眼间,张居正再次陷入风口浪尖之中。

……

文华殿内。

小万历得知幕后主使是大明文坛领袖王世贞后,气得直想掀桌子。

高拱之言的真伪,实乃信则信之,疑则疑之。

曾经朝廷盖棺定论的事情,不可能被推翻,比如:是否矫诏?王大臣是否是被冯保指使?以及张居正到底有没有贪墨?

小万历考虑的是全局得失。

无论张居正与冯保有没有错,都必须查之无罪。

因为,当下的外朝不能没有张居正,内廷不能没有冯保。

而今,朝野上下,舆论滔滔。

若幕后主使是一般人,朝廷先给其定一个“图谋不轨,扰乱朝纲,散布流言”之罪,然后小万历命人重查当年事后,很快就能还张居正与冯保清白,这样的调查结果,至少能让大多数人信服,努努力,至少能体面收场。

但王世贞是文坛领袖,在官场亦有一定威信。

如今的他,已经搅得两京十三省都在议论此事,除非高拱复活称自己是胡言乱语或王世贞能够低头认可朝廷的查案结果,才有可能解决此事。

不然,即使朝廷的调查结果出来,也会有很多读书人持怀疑态度。

他们觉得,大明文坛领袖不惜命而传播此事,定然不会撒谎。

小万历总不能为了此事,将张居正与冯保的家宅都翻一遍,将戚继光押回京师提审。

有些事不上称没四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

圣人的子嗣还是财迷呢,更遑论更多读书人。

张居正不是圣人,固然有缺失,但此刻却绝对不能被这些人打倒。

小万历想了想,看向一旁前来汇报消息的石青。

“石青,将翰林院史馆编撰的先帝实录与王大臣闯宫案的结案卷宗,还有元辅写的奏疏统统让王世贞通读一遍,当下,唯有让他低头,认可朝廷的结果,写出认罪书,才能平息这场乱局!”

“是!”石青重重拱手。

小万历缓了缓,又道:“告诉曹威和吕海,不得对涉及此事的任何人动刑,一旦动刑,那群书生恐怕骂得会更厉害,这些人的嘴巴非常臭,早知就同意元辅封禁天下书院了!”

小万历非常气恼。

当下此事闹得,他已经不知该如何收场。

小万历又看向冯保。

“大伴,你与元辅都不可去诏狱,不可去见王世贞,你们一旦出面,此事只会变得更复杂。”

“老奴遵命!”冯保拱手。

小万历若不说此话,他接下来就会去诏狱,先骂王世贞一顿,然后再让他的干儿子吕海狠狠揍王世贞一顿。

小万历又仔细思索一番,看向一旁的内侍,道:“唤申阁老!”

小万历准备让申时行先去诏狱与王世贞交涉一番,探一探对方的口风,然后再思索让对方妥协的方式。

之所以首选申时行。

乃是因申时行为人随和,说话从来不带攻击性。

而没有选择殷正茂与沈念,则是因二人与张居正关系太好,若说话时急了眼,殷正茂没准儿敢举刀砍人,激化矛盾。

至于沈念,自从沈念在曲阜用匕首杀人后,朝堂百官都觉得沈念被殷正茂带坏了。

沈念一急,也会有各种暴力行为。

“若难以让他妥协,朕就杖毙他,封禁他与高拱的所有书籍,不听话的臣子就应杖毙,皇爷爷有魄力做的事情,朕也敢做!”小万历喃喃说道。

……

这一刻,沈念也知晓了幕后主使是王世贞。

他只有一种感觉:头疼。

在他眼里,王世贞是典型的心有小义而无大义,宁愿大明江山社稷衰退,宁愿这次血流成河,也要将张居正拽下来,也要让张居正身败名裂。

“唉,一起兴盛大明不好吗?非要搞内斗,此事若无法解决,大明恐怕又要走下坡路了,这次,我……要怎么力挽狂澜呢?”沈念长叹一口气,甚是心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