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儿孙满堂钓雪寒江
第374章 年轻人啊
小
大
李举人年纪虽然不小,可猝然面对这种情况,还是乱了分寸啊。
入了小榜,总比没有上榜要好啊。
就算是入了皇榜,进了殿试,最后一百多个进士,大部分的,也都是第五等的身份,是赐予同进士出身。
实际上,科举说的,进士及第,乃是殿试后,皇榜一甲,寻常情况只有五个名额。
其中就包括一个状元,一个榜眼,一个探花。
进士及第,是科举第一甲,也是第一等的身份。
拿到了这个,若无意外,未来官途比旁人会走的安稳许多。
大家都是同进士,登上小榜就是同进士,有何不可?
两年后再来,且不说,两年时间成本,下一次科举,中不中还是未知数。
到时候,算术推广,怕是你们两个连小榜都登不上,白白浪费了这一次机会。
举人跟进士,绝对是有差别的。
虽说举人也能从朝廷拿到一些供养,可多少都看地方官府的财政情况,寻常一年只有几十两银子而已。
富裕一点的地方,类似江南,会多一些,一年也就是上百两。
进士不一样,这是朝廷有明文规定给予月俸的。
就算是不授予官职,朝廷也会养着,月俸就从户部出。
这才是大渊皇朝,皇家给读书人发放的,最坚挺的铁饭碗。
赵清虎一番分析,最终却没给出答案。
他相信,两人会认真考虑的。
这种机会,在赵清虎看来,不拿白不拿。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第二日,两人一大早就去了贡院,回来的时候,各自拿着一个彩旗。
原本,这是报喜的人送上门的。
两人登上小榜有了选择后,就能享受皇榜的同等待遇,还一步通天,拿到了同进士身份。
相对应的,礼部会发出文书,下面的地方官府,也会帮着建造牌坊,传递喜讯。
赵清虎大喜,大手一挥,家里面欢庆三日,同时拿出粮食,以三人的名义,去城外布施。
“老爷,您都落伍了,现如今城外施粥没人干了,都是送粮食去救济院。”
“救济院?”
来到大渊皇朝,赵清虎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
大丫笑了,“爹,是妇女救助会建立的,负责收养鳏寡孤独,京中富户若是想施粥布施,往往都把粮食布匹送去救济院。”
“原来如此!”
妇女救助会成立后,王皇后做了不少事情啊。
“老爷,如今京城外也没了流民,连城中的乞丐都少了,所以施粥很少见。”
城外施粥,一般救济对象就是流民、城外的乞丐。
没了流民,施粥对象都没了,自然没有富户出去施粥。
“那就送些钱财去救济院,拿三万两出来。此外,拿出一些粮食,不去京城外了,就在西城,也不用施粥,直接免费发放就是,一人一斤,见者有份!”
“老爷,细粮吗?”
“没错!”
老爷家里有钱有粮,竟然是大喜事,当然要多一些人来沾沾喜气。
“爹,发放粮食的时候,要我去吗?”五郎问道。
直接发粮食,一人一斤,还是细粮,见者有份。
不愧是他家老爹,就是豪横啊。
“去不去都一样,不是还要参加殿试吗,你不用准备啊?”
五郎沉默了,殿试?无非就是走个过场,在皇帝面前露个脸。
当然了,参加了殿试,就能正式拿到进士身份,结束科举这条路,成为天子门生。
“那我在家温书。”
“人生啊,活到老学到老,可不能放下学习啊!”
赵清虎想到了一句人生格言,告知了五郎。
老爹我能想着提前退休,可在老爹我闭眼之前,你们可要好好努力啊。
晚上的茶话会,赵清虎最后单独留下了五郎。
“儿子,殿试之后,对于官途,你可有想法?”
瞅了一眼自己的儿子,小小年纪,在这封建皇朝,马上要步入官途,成为官僚了。
读书人的梦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啊!
五郎有点懵,这个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吗?
“爹,不是吏部安排的吗?”
“你且说说自己的想法,老爹我帮你运作运作,等着吏部选官,把你外派出去咋办?”
“啊---”
五郎张大了嘴巴,老爹还有这能力?
赵清虎一巴掌拍在了儿子脑袋上。
“别瞎想,就算不能进入朝廷六部,不去翰林院,来爹管理的大渊皇家银行,或是工匠院也可以的,这些地方也需要官员。”
“哦!”
原来如此!五郎懂了,他老爹是一点不知道官场避嫌啊。
细细思虑一番后,五郎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爹,我没什么想法。”
这不就是典型的高考生吗,一门心思扑在考试上。
考完了,上了分数线,让你报考,你连专业都不懂!
“罢了,还有时间,你好好想想。”
官途,这条路不好走,想要有一条康庄大道,更是困难。
赵清虎找了人询问,才知道大渊皇朝内,一些特殊的上升渠道。
五郎这一次拿到了会试第八名。
若是殿试的时候,入了宏丰帝法眼,点为皇榜前五,拿到进士及第的清贵身份也不是不可能。
若是如此,五郎最好的选择,实际上是进入翰林院。
在翰林院打磨几年,成为皇帝的近臣,随侍翰林。
机会到了,等他三十出头的时候,可以谋求一个外任。
或是走御史台的监察御史,或是直接外任一府州府,若是得到圣上青睐,去一些好的府城州郡也不是不可能。
等到三年任满,若是功绩不错,就能提拔上来,成为一路巡抚。
如此,再有三年,或是连续三个三年,在五郎年满四十的时候,就能回京,至少都是六部侍郎,朝廷二品、三品大员,日后进入门下省,封侯拜相并非不可能。
这是最好的一条路,其余的,都比不了。
对此,赵清虎了解后,才有些介怀。
他可不想五郎,变成封建士大夫。
道路虽然好,可能走出来的人也不多。
最好,还是让五郎来他的麾下。
或是进入户部、工部这两个部门,都是他能涉猎的范围,有自己庇护,五郎便可以比旁人走得稳。
入了小榜,总比没有上榜要好啊。
就算是入了皇榜,进了殿试,最后一百多个进士,大部分的,也都是第五等的身份,是赐予同进士出身。
实际上,科举说的,进士及第,乃是殿试后,皇榜一甲,寻常情况只有五个名额。
其中就包括一个状元,一个榜眼,一个探花。
进士及第,是科举第一甲,也是第一等的身份。
拿到了这个,若无意外,未来官途比旁人会走的安稳许多。
大家都是同进士,登上小榜就是同进士,有何不可?
两年后再来,且不说,两年时间成本,下一次科举,中不中还是未知数。
到时候,算术推广,怕是你们两个连小榜都登不上,白白浪费了这一次机会。
举人跟进士,绝对是有差别的。
虽说举人也能从朝廷拿到一些供养,可多少都看地方官府的财政情况,寻常一年只有几十两银子而已。
富裕一点的地方,类似江南,会多一些,一年也就是上百两。
进士不一样,这是朝廷有明文规定给予月俸的。
就算是不授予官职,朝廷也会养着,月俸就从户部出。
这才是大渊皇朝,皇家给读书人发放的,最坚挺的铁饭碗。
赵清虎一番分析,最终却没给出答案。
他相信,两人会认真考虑的。
这种机会,在赵清虎看来,不拿白不拿。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第二日,两人一大早就去了贡院,回来的时候,各自拿着一个彩旗。
原本,这是报喜的人送上门的。
两人登上小榜有了选择后,就能享受皇榜的同等待遇,还一步通天,拿到了同进士身份。
相对应的,礼部会发出文书,下面的地方官府,也会帮着建造牌坊,传递喜讯。
赵清虎大喜,大手一挥,家里面欢庆三日,同时拿出粮食,以三人的名义,去城外布施。
“老爷,您都落伍了,现如今城外施粥没人干了,都是送粮食去救济院。”
“救济院?”
来到大渊皇朝,赵清虎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
大丫笑了,“爹,是妇女救助会建立的,负责收养鳏寡孤独,京中富户若是想施粥布施,往往都把粮食布匹送去救济院。”
“原来如此!”
妇女救助会成立后,王皇后做了不少事情啊。
“老爷,如今京城外也没了流民,连城中的乞丐都少了,所以施粥很少见。”
城外施粥,一般救济对象就是流民、城外的乞丐。
没了流民,施粥对象都没了,自然没有富户出去施粥。
“那就送些钱财去救济院,拿三万两出来。此外,拿出一些粮食,不去京城外了,就在西城,也不用施粥,直接免费发放就是,一人一斤,见者有份!”
“老爷,细粮吗?”
“没错!”
老爷家里有钱有粮,竟然是大喜事,当然要多一些人来沾沾喜气。
“爹,发放粮食的时候,要我去吗?”五郎问道。
直接发粮食,一人一斤,还是细粮,见者有份。
不愧是他家老爹,就是豪横啊。
“去不去都一样,不是还要参加殿试吗,你不用准备啊?”
五郎沉默了,殿试?无非就是走个过场,在皇帝面前露个脸。
当然了,参加了殿试,就能正式拿到进士身份,结束科举这条路,成为天子门生。
“那我在家温书。”
“人生啊,活到老学到老,可不能放下学习啊!”
赵清虎想到了一句人生格言,告知了五郎。
老爹我能想着提前退休,可在老爹我闭眼之前,你们可要好好努力啊。
晚上的茶话会,赵清虎最后单独留下了五郎。
“儿子,殿试之后,对于官途,你可有想法?”
瞅了一眼自己的儿子,小小年纪,在这封建皇朝,马上要步入官途,成为官僚了。
读书人的梦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啊!
五郎有点懵,这个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吗?
“爹,不是吏部安排的吗?”
“你且说说自己的想法,老爹我帮你运作运作,等着吏部选官,把你外派出去咋办?”
“啊---”
五郎张大了嘴巴,老爹还有这能力?
赵清虎一巴掌拍在了儿子脑袋上。
“别瞎想,就算不能进入朝廷六部,不去翰林院,来爹管理的大渊皇家银行,或是工匠院也可以的,这些地方也需要官员。”
“哦!”
原来如此!五郎懂了,他老爹是一点不知道官场避嫌啊。
细细思虑一番后,五郎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爹,我没什么想法。”
这不就是典型的高考生吗,一门心思扑在考试上。
考完了,上了分数线,让你报考,你连专业都不懂!
“罢了,还有时间,你好好想想。”
官途,这条路不好走,想要有一条康庄大道,更是困难。
赵清虎找了人询问,才知道大渊皇朝内,一些特殊的上升渠道。
五郎这一次拿到了会试第八名。
若是殿试的时候,入了宏丰帝法眼,点为皇榜前五,拿到进士及第的清贵身份也不是不可能。
若是如此,五郎最好的选择,实际上是进入翰林院。
在翰林院打磨几年,成为皇帝的近臣,随侍翰林。
机会到了,等他三十出头的时候,可以谋求一个外任。
或是走御史台的监察御史,或是直接外任一府州府,若是得到圣上青睐,去一些好的府城州郡也不是不可能。
等到三年任满,若是功绩不错,就能提拔上来,成为一路巡抚。
如此,再有三年,或是连续三个三年,在五郎年满四十的时候,就能回京,至少都是六部侍郎,朝廷二品、三品大员,日后进入门下省,封侯拜相并非不可能。
这是最好的一条路,其余的,都比不了。
对此,赵清虎了解后,才有些介怀。
他可不想五郎,变成封建士大夫。
道路虽然好,可能走出来的人也不多。
最好,还是让五郎来他的麾下。
或是进入户部、工部这两个部门,都是他能涉猎的范围,有自己庇护,五郎便可以比旁人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