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毫无疑问的,中午的菜式全部用豆油和花生油制作。
宋老祖孙品尝过豆油与花生油制作出的菜肴后,连连称赞好吃。
尤其是宋锦程,他从小就不太喜欢吃肥肉,平日里炒菜用的动物油,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肥肉的味道。
今日吃的这些菜,完全解决了他的烦恼,比平日里多吃了两碗米饭。
宋老本来打算将孙子一个人留在何家的,但想到何家美味的菜肴,他也厚着脸皮不走了。
反正何家如今房间多,他和孙子住在一进院内,对何家女眷也不会有影响。
就这样,宋老祖孙俩再次住在了何家。
苏韵婉则是每天好酒好菜的招待,宋老留在这里也没有闲着,和宋锦程一起制作榨油机。
有了制作第一台的经验,后面再制作的时候就快上很多。
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两种榨油机就制作出了十台。
十台对于苏韵婉来说已经够多了,算上最初做的两台,就有十二台。
目前花生的数量有限,表面上还要留一部分做明年的种子。
苏韵婉空间倒是种植了一些,但若是六台榨油机一起榨油,几天就能消耗光。
因此,今年她的榨油作坊,还是以豆油为主。
黄豆不光自家有,到市场上也可以随意收购。
榨油机全部制作完成,宋老祖孙就没有继续留下的理由。
苏韵婉想给他们报酬,祖孙俩坚决不收。
最后,苏韵婉投其所好,将榨出来的油,每种送了二十斤给他们,并且声称,以后想吃油就派人来家里取,免费。
这是自然的,相较于宋老祖孙俩帮忙制出的榨油机,送一些油给对方,完全值得。
宋老心满意足的带着两种油回去,以后他就可以吃到与何家一样的美食。
苏韵婉的榨油作坊也开始运转,她在村里雇了六个人来帮忙。
她之所以只请了六个人,也是有原因的。
榨油机制作出来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家里种植的花生就用得差不多了。
苏韵婉空间内的耕地现在也种植花生,尽管空间内作物成熟期短,但耕地太少,还要留下一批种子。
想要用花生大量榨油,还需要等到以后花生种植大面积推广出去以后。
反正榨油机就放在那里,不吃草不吃料的,又没什么损失。
这六个人,都是苏韵婉觉得平时和她关系相处不错的。主要就是在作坊里面榨豆油。
这些人中就包括王婶子和周映雪的娘,其余几人,都是村里平日里比较老实肯干的妇人。
她们每天工作四个时辰,每月有五天的休息,每月的工钱是八百文。
榨油机每天工作四个时辰,能榨出20斤豆油,这样一来,苏韵婉的作坊每天就可以出产120斤的油。
与此同时,苏韵婉又让何项北帮忙,找了一家泥窑,定制了一千个十斤和五斤容量的坛子。豆油制作好后,就直接装入坛中密封。
这样不但卫生,保存的时间还会更长。
作坊连续工作了几天,苏韵婉这里就存了六百斤的豆油。
她又让何项北上职时候,顺路去旭日书局看一看,付恒信是否还在落日镇,若是他还在,就请来家里一趟。
目前豆油产量低,不适合在市场上大面积推广,前期就先与酒楼合作最方便,也省去了苏韵婉到处找销路的烦恼。
何项北去旭日书局,询问付恒信是否在,孙掌柜告知他,大公子已经离开数日。
他就想着,到县城再寻一家酒楼问问。
谁知,他一脚刚刚迈出旭日书局的门槛儿,就看到远处驶来一辆外观十分骚包的马车。
这正是付恒信的专属座驾。
何项北急着去衙门上职,简单将事情与付恒信说了一下,后者听说有这么好的油,马不停蹄直接赶去了麦禾村。
苏韵婉没有急着向付恒信推荐豆油,而是亲自下厨炒了几道小菜让他品尝。
付恒信对豆油做出来的菜肴赞不绝口。
最后两人达成协议。
苏韵婉以每斤一百文的价格,将家中生产的豆油,一年之内,保证独家出售给付家。
付家也要承诺,不管何家生产出多少豆油,必须照单全收。
协议签订当天,付恒信就命人去城里叫车,将豆油全部运走。
六百斤豆油,苏韵就收到了六十两银子。
其中去掉黄豆的成本和雇人以及坛子的费用,她净赚了五十两。
别小瞧这五十两银子,仅仅是作坊五天的收入。
若是换做普通人家,全家人累死累活的,一年可能也赚不到这么多。
苏韵婉也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她也不想太过于招摇,安安稳稳的赚点小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挺好。
况且,豆油作坊随时都可以扩展,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不着急。
日子就这样平淡的一天一天过去,何家再次迎来了一个好消息。
顾远之将红薯和花生样品,连同折子一同上报到京城。
皇帝亲口品尝后,对此赞不绝口。
花生可以榨油,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但这远远不如红薯的高产量更吸引人。
皇帝下发圣旨,让顾远之以昔阳县作为试点,明年春耕开始大面积种植这两种作物。
并且给与献出种子的何家做出嘉奖。
皇帝没有多想,以为何家就是普通农户,给什么官职也不合适,不如真金白银来得实在。
因此,连同圣旨一并送到昔阳县的,还有白银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