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当即让人开了祠堂。
由宋宴清对着祠堂磕了个头。
而后,有族中长辈点香烧纸。
族长开始说云非晚和宋锦程婚事。
何时入府,何时婚嫁,何时生子,打理族中产业……
不该说的全部省略,说的都是云非晚的功劳。
对面的许凝之暗自抹泪。
短短几句话,听着轻巧,但背后,是云非晚将近二十年的青春和无法重来的人生。
温氏看向云非晚,亦满脸心疼。
另外一边的陆北溟,目光落在云非晚身上。
眼中带着欣赏和敬佩。
和亡夫和离,有几个人能做到。
他想到上一回在银杏楼,云非晚送的那幅字画。
当日他便让人送去了江南。
外祖父的回信,对那幅字画很是喜欢。
自从陆家解甲归田,新的将军上任,陆家便在京城圈子里销声匿迹了一样。
但是有人还记得……
他承这份情。
族长多加了几句话,都是感谢云非晚对宋家的付出,语气听着很是真诚。
这件事既然没了回旋的余地,那便尽量把事情做得好看一些。而且,这些年云非晚确实为侯府做了许多事,大家都不能否认。这个时候给对方卖个好,来日也好相见。
更何况,还有观礼的几位菩萨在,他哪里敢不小心翼翼。
等一番话说完,族长看向云非晚:
“云氏,刚刚老夫说的这些,可有错漏?”
“没有。多谢族中还记得我为宋府的付出。”
“应该的。事情走到这一步,绝非我们所愿。是宋家没有福气,是宋明简没有福气。”
族长的话说的很圆滑漂亮。
一边说着,目光一边瞟了一眼亭子里的几人,见大家都没有反对,才心下稍安。
和离的事,没有规矩和章程,只能任凭自己发挥,冤家易解不易结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云非晚自是知晓,也领他的情,对着族长道了谢。
等该说的都说完,族长拿出了婚书。
问云非晚是否确定要和离。
云非晚回答是。
族长轻叹一气,说了一些缘分自天定的话,让人端了火盆出来,当着大家的面烧了婚书。
云非晚看着大红的婚书卷轴,被火苗燃尽,脑中闪过前世的一幕幕,心中静若深潭。
当年,她刚满十六岁。
父母为她择婿,当选到宋明简时,母亲对她说:
“你父亲位至太傅,到了这个位置,你哪怕平嫁也是王公贵族。母亲替你相看了,平嫁中,没有找到很满意的。“有一个家世好,但妾室成群。有一个家风好,但是不学无术。有一个有功名,但是纨绔。有一个各方面都算不错,但是家里有个婆婆一言堂,妯娌也不好相处……
“嫁人不光是嫁一个男子,你还要跟他整个家族相处。
“高嫁吞针,母亲不求那些虚名,只希望你过得好。
“在门户低些的府邸里,宋家二公子宋明简,是看着最合适的。
“宋家老侯爷和老夫人,都是忠厚老实的人。单看老夫人对自己大儿媳妇的态度,便知道她对你绝对差不了。
“侯府大爷才华横溢,若不是身子不好,定然有一番作为。他娶的妻,虽说是农女入门冲喜,但也不是强买强卖的姻缘,不仅女方父母同意,就是那姑娘自己,也是愿意的。
“进府之后,宋家老夫人没有半分苛待她,虽说不至于拿她当亲女儿一样疼,但是也绝对不差的。
“哪怕大房夫人生了个女儿,宋家老夫人也没有半分不满,反而对她更好,这样的婆婆可遇不可求。
“而老侯爷,除了老夫人,也只有一个妾室,这些年来,也没有听说什么龃龉,那妾室生下的宋家三爷,老夫人也从未苛待过他。
“老侯爷老夫人都没有看不起大房媳妇出身低微,老夫人对那位庶子也算尽心,这样的人家,你嫁去他家做媳妇,日子不会差到哪里去。
“再说宋明简本人,生得一表人才,也是进士,虽说成绩不算顶尖,但也算可以。
“更难得的,是他对你有心,府中也只有一个通房,且在我们面前发过誓,此生绝不纳妾,哪怕你不能生,也不会有改变,只一心一意对你好。
“这样的人家,你嫁过去是舒心的。
“那一日,宋家老夫人特地找到我,只要你入门,家里的一应都由你做主,就连姑爷也都听你的,而姑爷自己也表明心甘情愿,没有强迫。
“你手上抓着权,又得公婆喜欢,整个府邸都在你的掌控中。
“退一万步说,哪怕姑爷以后有了二心,你有孩子,能做宋家的主,又有娘家帮衬,便也能把日子过好。
“母亲知道你聪慧,但是也不希望你去那些事多的府邸……
“还有一点,眼下新皇继位,朝中动荡,京城世家人人自危,说不好哪一家,今日辉煌,明日便下狱。
“你父亲贵为太傅,最近朝中还有不少人弹劾你父亲,就连太傅府,母亲都不能保证一定安全。
“宋府老侯爷,只在工部领了个闲职,对比其它的府邸来说,实在安全许多。
“宋府穷是穷了些,对比于咱们云家,也确实落魄,但是朝中若有事几乎牵连不到……”
云非晚意识回笼。
母亲说的都是对的,也确实为她考虑周全。更考虑到宋明简万一变心,她该如何过。
只是母亲未曾料到,宋明简除了说谎,除了变心,还是一个很坏的人。
人心难测。
人心险恶。
……
祠堂前,族长又拿出了族谱,再次询问云非晚,是否确定和离,依旧得到同样的回答,族长让人抽出族谱那一页,去掉云非晚的名字。
接下来是最后一项。
京兆府衙户籍司簿已经站了出来,拿出宋家户籍这一本。
只要在宋明简名字后面,正妻一拦划去云非晚的名字,备注写上二人和离,盖上京兆府衙的章,这事便算结束。
云非晚和宋明简,再无瓜葛。
众人的目光,都看向前头,看司簿划去名字,写上和离二字。
正准备盖上大印的时候。
外头传来管家的呼声:
“三爷回来了,已经进府了,知道族中开祠堂让二夫人和离,已经往这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