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子明献图,围师必阙
帐内的气氛因鲁肃、程普和诸葛亮的相继表态而陷入一种微妙的僵持。
周瑜端坐主位,面沉如水,显然在权衡利弊,但眉宇间的不甘与锐气并未消散。
支持追击的将领们屏息凝神,等待着最终的裁决;而主张稳妥的一方,则静立原地,目光沉静。
就在这寂静之中,我缓缓站起身来。
所有的目光,或锐利,或探寻,或好奇,或审视,瞬间聚焦在我身上。
作为刘备一方的副使,又是刚刚被孙权破格任命的“江东参军”,我的立场和发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都督,”
我先是对周瑜拱手一礼,语气不卑不亢,
“诸位将军,子敬先生,孔明先生。
方才诸位高见,昭一一聆听,深感佩服。
无论是都督乘胜追击的决心,还是子敬先生与孔明先生稳妥图存的远虑,皆是为我联军大局着想。”
我先是肯定了双方的出发点,缓和了对立的气氛。
周瑜的脸色稍霁,鲁肃和诸葛亮则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然,兵者,诡道也,亦需因时因地而制宜。”
我话锋一转,声音清晰而沉稳,
“追与不追,并非简单的取舍。关键在于,如何追,追何处,以及,我们的最终目的为何。”
我走到大帐中央悬挂的巨幅军事地图前,帐内诸将的目光也随之移动。
这幅地图描绘了赤壁至江陵、襄阳一带的地形,但细节相对粗略。
“都督欲亲率精锐,穷追曹操,此决心可嘉。
然,曹操败逃之路,并非只有一条。”
我一边说着,一边从袖中取出一卷绘制精细的帛图,在一名亲卫的帮助下,将其覆盖在原有的地图之上。
这幅帛图一展开,帐内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
与帐内原有的地图相比,我这幅图精细了何止十倍!
不仅山川河流、道路关隘标注得一清二楚,
更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标记,清晰地勾勒出了曹军可能的数条撤退路线,
以及沿途的地形特征、据点分布,甚至还有对曹军残部兵力、构成以及曹仁援军位置和行进速度的预测。
这自然是玄镜台连夜工作的成果。
通过审讯俘虏、分析战场缴获的文书、结合我预先部署在荆州各地的密探传回的情报,
再加上我基于历史知识和现代军事地图判读经验进行的推演,才绘制出这幅远超这个时代水平的战场态势图。
“此乃昭连夜派人搜集情报,并结合俘虏口供、战场遗留痕迹,粗略绘制而成,未必完全精准,但大致情况应不离十。”
我轻描淡写地解释了地图的来源,将玄镜台的存在巧妙地隐藏在“搜集情报”和“分析推演”之下。
周瑜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地图,脸上露出了明显的惊异之色。
他深谙兵法地理,自然看得出这幅图的价值。
鲁肃捻着胡须,凑近细看,眼中精光闪烁。
诸葛亮也走上前来,羽扇轻摇,仔细审视着图上的每一个细节。
“诸位请看,”
我指着地图上的一处,
“曹操败逃,理论上有数条道路可返回江陵或襄阳。
其一,是经乌林西北,过华容道,趋江陵。此路最为便捷,但,”
我手指划过图上标注的泥泞沼泽区域,
“据最新情报,连日阴雨(赤壁之战前后的气候,我早已让玄镜台重点关注),华容道一带已成泽国,泥泞难行,大军辎重通过极为困难。
曹操若走此路,固然距离最短,但风险极大,一旦陷入泥泞,便是插翅难飞。”
“其二,”我手指移动,“可绕行云梦泽西侧,经孱陵、作唐等地,再北上江陵。
此路相对平坦,但距离较远,且沿途需渡过几条河流,对我军水师而言,倒是有拦截之机。”
“其三,则更为迂回,或向西进入荆南山区,借道武陵、零陵等地,再图北上,
此路最为遥远艰难,可能性不大,但亦不能完全排除其为迷惑我军而行的险棋。”
“更重要的是,”
我加重了语气,手指点向地图东北方向的一个标记点,
“据可靠情报,曹仁所部先锋骑兵,已进抵竟陵、沔阳一带,距此不过两三百里。
若我军主力尽出,全力围堵华容道,万一曹操主力选择其他道路,或曹仁援军及时赶到,内外夹击,我军岂非陷入险境?”
我的分析基于详尽的情报和地理知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帐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我的分析所吸引。
之前主张全力追击的将领们,脸上也露出了凝重之色。
他们或许勇猛,但并非不知兵。
面对如此清晰的风险分析,不能不掂量其中的分量。
周瑜的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佩剑的剑鞘。
显然,我的情报和分析,动摇了他之前的决心。
“依子明之见,当如何?”周瑜沉声问道,目光中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昭以为,擒杀曹操,固然是盖世奇功,但并非当前最优之选。”
我迎着周瑜的目光,坦然说道,
“曹操乃一代枭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麾下尚有精锐护卫,若将其逼入绝境,必作困兽之斗。
届时,我军纵能胜之,亦必付出惨重代价。
这代价,无论是对我江东基业,还是对孙刘联盟的长远未来,都过于沉重。”
我顿了顿,目光扫过帐内众人,继续说道:
“兵法有云:‘围师必阙’。意指包围敌人时,要故意留一个缺口。
其目的,并非放纵敌人,而是为了瓦解其死战之心,诱使其从缺口逃跑,
从而在追击中将其歼灭,或使其在溃逃中自行崩溃。
彻底围死,敌人无路可走,反而会激起其拼死反抗的决心,给我方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子明的意思是…放曹操一条生路?”吕蒙有些不解地问道,眉头紧锁。
“非是放他生路,”
我摇了摇头,纠正道,
“而是不以生擒或斩杀曹操为首要目标。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扩大战果,瓦解曹军的组织,
夺取其丢弃的无数粮草、军械、马匹,分割包围并歼灭其落单溃散的部队,
彻底摧毁其再次南下的物质基础和军队建制!”
“具体而言,”
我指向地图,
“昭建议,都督不必亲率主力冒险深入。
可派遣数支精锐部队,由熟悉地理、骁勇善战的将领分别率领,
沿着曹军可能溃逃的各条路线,进行袭扰、追击、拦截。
重点打击其侧翼、后卫以及辎重部队。
不必强求合围,而是像狼群捕猎一般,不断撕咬、消耗、驱赶,使其疲于奔命,不得休息,加速其崩溃。”
“同时,我军主力,可稳扎稳打,控制长江要道,肃清江面残敌,收拢降卒,打捞物资。
并可派遣偏师,趁势南下,夺取荆南四郡。
如此,既能获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又能最大限度地削弱曹军的有生力量,
还能有效避免我军陷入苦战、恶战的风险,保存实力,以利再战。”
“至于曹操本人,”
我的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给他留一条‘看似’能够逃生的路。
让他时刻处于被追杀的恐惧之中,不断地奔逃,不断地损兵折将,不断地抛弃辎重。
如此,比直接杀了他,更能打击他的威望,更能摧垮他麾下残兵的士气。
待其逃回北方,所剩者,不过残兵败将,数年之内,再难构成威胁。
而我等,则可从容消化战果,壮大自身。”
我的这番“围师必阙”之论,既解释了不强行围堵曹操的原因(避免己方重大伤亡),
又提出了更具实际利益的替代方案(扩大战果、夺取物资、削弱敌军、保存实力),
并且赋予了这种策略一种心理战的意味(攻心为上)。
鲁肃听得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赏:
“子明此论,深合兵法虚实之道!
不以杀伤为唯一目的,而以瓦解敌军、夺取实利、保存自身为要务,此乃万全之策!”
诸葛亮也微笑着颔首:
“子明将军所言极是。‘围师必阙’,攻心为上,避实击虚,此乃上智之言。亮以为,此策可行。”
他说话时,眼神中似乎还带着一丝别的意味,仿佛看穿了我这番言论背后,那一点点“保存刘备实力”的私心。
我心中坦然。
我的确有私心,但这私心与联军的整体利益并不冲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避免无谓的消耗,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程普、韩当等宿将也陷入沉思。
他们虽然渴望军功,但也深知战争的残酷和风险。
陆昭的方案,显然比周瑜的强攻和鲁肃的纯粹稳守,更具操作性和合理性。
周瑜沉默了片刻,锐利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许久,似乎想从我的表情中看出些什么。
最终,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子明所献之图,价值千金。所言之策,亦颇有见地。”
他缓缓说道,语气虽然依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遗憾,但显然已经接受了这个折中的方案,
“擒杀曹操,固然痛快,但若因此损耗我江东精锐,确非明智之举。
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方是用兵之道。”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在上面划过:
“好!就依子明之策!传令!甘宁、凌统各率本部精锐,沿江北岸向西追击,重点袭扰曹军侧翼!
吕蒙、韩当率水陆兵马,沿江南岸向孱陵方向追击,拦截可能南逃之敌!
程普老将军坐镇赤壁大营,肃清残敌,收缴物资!
我亲率主力,稍作休整,随后沿江北上,控制乌林要地,以为策应!”
他的命令清晰而果断,虽然核心思路采纳了我的建议,但在具体部署上,仍然体现了他作为主帅的权威和风格。
主力部队依旧要北上,显示其积极进取的姿态,
但追击任务分散给了几位猛将,并且明确了重点是袭扰和拦截,而非死战。
“至于子明,”周瑜看向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意味,“你既为参军,便随我一同北上乌林,为我参赞军机吧。”
“谨遵都督将令!”我躬身领命。
我知道,周瑜这是既要用我的智谋,也要将我置于他的掌控之下。
这正合我意。
留在中军,才能更方便地获取情报,并在关键时刻施加影响。
至此,关于是否追击曹操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
一场可能导致孙刘联军重大损失的冒险追击,被我巧妙地化解,转变为一场更注重实利和心理打击的消耗战。
而这,也为我后续在荆州的布局,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望着帐外那依旧火光冲天、杀声隐隐的夜空,我深吸一口气。
赤壁之战,远未结束。
而属于我的棋局,才刚刚展开更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