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惦记上朱橚的钱
群臣按例行礼之后就进入正题。
“咱……”
朱元璋刚准备开口说复朱标监国之权的事儿,刘伯温就站出来打断了。
“陛下,江南之地叛乱愈发严重,而大多都是因为抗拒移民,江南动荡,臣请陛下派御史下江南,代天巡视,安定庶民!”
刘伯温这话一出,朱元璋眉头紧皱,移民的事儿?
这怎么什么坏事都赶在一起了?
自己牵动江南移民,是为了瓦解张士诚和方国珍在江南的影响,同时朝廷能够更好的掌控江南富庶之地。
张士诚旧部起义也就算了,你们一群百姓来凑什么热闹?
徐达也跟着站了出来,“陛下,江南之地叛乱,已经波及到商业,外面的东西进不来,里面的东西进不去,严重影响到江南地区的经济,请陛下圣裁。”
“江南沦陷了吗?事情怎么会这么严重?吴王他不是带兵平乱去了吗?”
朱元璋一连三问,明显的感觉到事情朝着不稳定方向发展了。
徐达回答道,“江南还没有沦陷,只不过百姓本就抗拒移民,再加上张士诚旧部振臂一呼,起义队伍愈发壮大。
许多交通要塞被占据,倒置经济无法流通,同时江南各地开始有地方拒收大明宝钞,这让许多百姓人心惶惶。
担心手中宝钞成为废纸,纷纷开始要求官府把他们的宝钞兑换成银子,这就导致整个江南乱成了一锅粥。
至于吴王,他先去平定白莲教起义了,白莲教善长蛊惑人心,若等他壮大,掌握民心舆论,天下恐大乱。”
朱元璋嘴角直抽抽,这不对劲,这里面有阴谋啊!
移民、宝钞、起义,三管齐下?
这雷怎么一起爆了?
特么,朝廷要是有那么多银子,自己怎么可能发大明宝钞?
“江南赋税重地,经济不能乱,朕看必须要先……”
朱元璋开口话没说完,刘伯温又给他打断了。
“陛下,你错了!”
朱元璋一愣,“咱哪错了?”
“历来造反都是种田的,还没听说商人能够闹翻了天。
陛下不去安民,反而先顾经济,陛下你是觉得农民起义推翻不了大明?”
刘伯温现在压根一点不委婉,就这么在奉天殿质问朱元璋。
不少浙东党的官员微微一惊,老刘今儿个怎么一副要开大的架势?
邓愈插了一嘴道,“就是啊,江南离京师这么近,一旦江南沦陷,京师必遭围困,到时候一旦京师被破,大明开国即亡国,陛下您到时候还不如您看不起的始皇帝呢,最起码人家大明传了二世,不过嘛,这开国之君即亡国之君,这放在历史上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啊。”
“臣等附议!请陛下安万民,救社稷!”
哗啦啦,一群人站了出来。
朱元璋深呼一口气,自己忍就是了!
你们别落到咱手里,不然咱让你知道为什么鲜血是红的!
“胡相国,你是百官之首,你觉得要如何安万民?”朱元璋看向胡惟庸。
胡惟庸站了出来,“臣以为就按刘大人说的,派御史下江南,代天巡狩!”
“那谁合适带领御史下江南?”朱元璋又问。
“呃……”胡惟庸看向身后众人,一时间也不知道点谁了。
而刘伯温则是看向了吕本,这是你加入吴王党的投名状,错过了就没了哦。
吕本感受到刘伯温的目光,深呼一口气站了起来,为了家族的荣华富贵,死道友不死贫道吧。
本官吕本,请诸位同僚升天!
而被胡惟庸看到的官员,纷纷低下了头,现在江南那么乱,叛军那么多,去了那跟送死有什么区别。
“陛下,臣愿自荐!”吕本站出来道。
朱元璋眼睛一亮,咱果然没看错你,亏得咱还算计你女儿。
这回你女儿死了,咱就开恩,让她以侧妃之位享正妃之规格下葬吧。
“好,封吕本为钦差,挑选十名御史,即日赶赴江南!”朱元璋大手一挥,心情好了那么一点儿。
朝堂上,还是有人可用的嘛。
刘伯温和徐达相视一笑,只要吕本去了江南就好,那目标就完成了。
“臣必不负陛下厚望!”吕本行了一礼,站回原位。
自己这投名状,来日吴王身登大宝,自己可就是江南集团第一显贵!
若是自己女儿再和吴王有点关系……
嘶~自己女儿那计划未尝不可实施啊,虽然已非完璧之身,但自己女儿还没有怀上太子的孩子啊。
主要是太子基本上不入侧妃房中,要不然自己女儿早怀上了。
自己执江南集团牛耳,刘伯温执浙东集团牛耳,李善长执淮西集团牛耳,三足鼎立,想必吴王也乐意见到这一幕吧。
“这宝钞之事,众爱卿有何解决之法?”朱元璋又问起了另一件事的解决。
这话一出,所有人全都低着头,不接话。
老朱发俸禄都发一部分宝钞呢。
本来老朱定的俸禄就低,若是全发钱,也就刚刚够过日子,可是老朱把这种俸禄还分三份。
一部分发钱,一部分发大明宝钞,还有一部分货物折俸。
这就导致本来俸禄就低,日子还更难过了,洪武一朝贪官怎么可能少?
我给你当牛做马,你最起码要保证我衣食住行吧?哪怕低点儿,你得让我过的下去吧?
我们连病都不敢生啊。
一些清流,还靠家中卖卖鸡蛋、织布纳鞋来换钱以补家用。
眼见没人答话,朱元璋又看向了胡惟庸,胡惟庸感觉到自己被盯着,心中叫苦不迭。
这百官之首也太难当了啊。
不过,自己都当上了,要是退缩,搞不好就得被撸下去。
胡惟庸只得硬着头皮站出来道,“陛下,臣有一计,或可解此灾。”
“快讲。”朱元璋忙道,有办法就好啊。
胡惟庸拱手道,“宝钞折现,无非就是要钱,国库没钱,可有人有钱啊。
臣听说吴王殿下卖酒,瓶瓶都是天价,还供不应求。
吴王身为大明亲王,享受百姓供奉,理当在此时慷慨解囊。
而且可以把这卖酒一事,收归国有,以后专用这笔钱来慢慢折现所有宝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