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没丢分的礼部尚书
不仅仅是朱标,朱元璋的脑瓜子都是嗡嗡的。
不对劲,这不对劲,这他妈十分有十二分的不对劲好吧。
这礼部尚书这回怎么更硬气了?
从天牢里出来,脾气是半点没收敛是吧?
“姬米花!你放肆!且看当今之域中,是谁家之天下了?你敢以下犯上!朕忍你很久了!”朱元璋怒发冲冠,瞪大双眼,满脸怒容地呵斥道。
礼部尚书姬米花听到这话,心中暗自嘀咕,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默默地看了一眼史官,心中稍安,还好这家伙没打瞌睡。
“来,陛下,你告诉我,当今之域中,究竟是谁家之天下!”礼部尚书姬米花不卑不亢地反问朱元璋,声音中带着一丝挑衅。
朱元璋被这一问,顿时有些发懵,他下意识地回答道,“当今之天下,当然是朱家之天下!”
话音未落,礼部尚书姬米花突然大叫一声好,接着,姬米花转头对史官喊道,“史官!你听到了吧,陛下他在冒天下之大不韪,要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了!你把这一条好好记上!”
史官闻言,不敢怠慢,连忙拿起笔,将朱元璋的话如实记录下来。
卧槽!
朱元璋这才回过神来,他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回答被礼部尚书姬米花抓住了把柄,这家伙分明是在给自己挖坑啊!
“帝逆天理,悖人情行事,将天下变为朱家之一家私产,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政治野心极度膨胀,政治品行极为卑劣,这是人性的泯灭,这是道德的沦丧,这是欲望的贪婪,这是罪恶的堕落!”
苟胜梓一边记一边说。
常言道,万稳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你就是它的主人,可你若是说出来了,你便是它的奴隶。
天下是皇家的,这是潜规则,这是默认的,但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
当然了,口号都只是喊喊而已,当真了就是你的错了。
朱元璋嘴角直抽抽,在考虑要不要换个史官了。
这他妈的,整天瞎几把乱记。
该记的不记,不该记的死记,还添油加醋的记。
“姬尚书,百官罢朝这是要弃天下苍生于不顾吗?”朱标开口,把事情拉回正轨。
姬米花眼角瞥了眼朱标,呵呵一笑。
“太子殿下,臣很有必要提醒你一句,你已经不是监国了,你已经没有干政的权力了,先前你为监国,权力在手你畏畏缩缩,现在不是监国了,反倒干预朝政了,殿下,马后炮也不是这么当的!”
姬米花可谓是毫不留情,一点面子没给朱标留。
若说先前,那还有些顾虑。
但现在,百官罢朝,礼部尚书还有啥可顾虑的?
我身后一群人是靠山!
“哼。”朱标无言以对,只能轻哼一声的生闷气。
姬米花继续输出,“再说了,陛下不是曾说大明朝一京一十三省是在他的肩上担着,天下苍生四个字还轮不到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来说吗?陛下这个君都没着急,殿下你你这个储君倒是颇有一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模样啊。”
这一刻,老朱看这家伙已经是个死人了。
诛九族!
必须诛九族!
不对,诛九族哪够,这必须诛十族!“姬尚书,女主天下,你就不怕武曌再现?为稳固权力,几近杀绝夫家血脉?到那时候,你就是造成这一切的罪人,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是亡国之臣!”
朱元璋握着痒痒挠,手中青筋暴起,面色冷峻的说道。
姬米花闻言,一副看傻子的模样看着老朱。
“皇后娘娘若是真想要权力,此刻陛下你才是后宫,至于为稳固权力,杀绝夫家血脉,那更是不存在。
皇后娘娘哪怕不坐在龙椅上,她的权力都不可撼动好吧,压根不需要杀子来稳固权力,皇后娘娘的权力一直都很稳!
臣相信陛下你会为了稳固权力会杀子,但相信皇后娘娘这么干,哪怕有一天,皇后娘娘真到了这一步。
那么被杀的那个人就得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竟让皇后娘娘都动了杀心!”
姬米花的话,彻底把老朱给整破防了。
“双标!赤裸裸双标!”
姬米花淡淡的拱了拱手,“陛下,大礼仪之争没必要争了,您说不过臣的,还是赶紧下台吧,大家都不想让您执政了。”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你是真以为咱不敢杀你们这群逼宫的乱臣贼子吗?”
朱元璋直接将手上的痒痒挠砸向了姬米花。
本来想用茶杯的,但是桌上没茶杯。
姬米花淡定的接住了砸过来的痒痒挠,“谢陛下赏赐!臣正好也缺个痒痒挠。”
卧槽。
朱元璋听到这话,眼睛都瞪大了,咱什么时候赏赐你了?
那可是纯金的!
咱刚到手没几天,都没捂热呢。
“咱没赏赐你啊。”
姬米花把这个纯金的痒痒挠收进袖中,然后回答道,“陛下是天子,对臣下赏也是罚,罚也是赏,这有什么问题吗?
至于陛下敢不敢杀人,那是陛下的事,臣等都甘愿伏诛,以全圣德,臣在外面等着陛下的斩令。”
说完,姬米花躬身一拜,然后大步流星的转身走出了奉天殿。
云淡风轻,视死如归。
姬米花这波操作,让老朱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姬米花,你岂不闻,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朱元璋看着姬米花离去的背影,指着他的背影咬牙切齿道。
然而,姬米花没有半分回应,径直走出了奉天殿。
要知道,文臣是最希望有人能站出来牵制皇帝,避免皇帝独裁,而分了臣权的,眼下既然有人站出来了,那么就是符合双方利益的。
“陛下,乱党逼宫,罪不容诛啊!请陛下问罪,以彰国法!”
胡惟庸看向自己的小弟,小弟马上明白站出来试探朱元璋的态度。
到底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的妥协,还是一硬到底?
探明朱元璋的态度,胡惟庸才好应对接下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