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上报纸?

简玉书要去看林萋萋。$白@马d书d院#?{ $~.首?^\发#??

这个热闹薛瑞峰当然不能错过。

刚好明早他没课,他可以带简玉书去。

第二天虽然没有再送菜,买盒饭的队伍依旧很长。

林萋萋今天就带上姜云苓给她做的口罩,上面也绣了‘家乡菜’的Logo。

姜云苓绣工好,复刻得跟林萋萋画出来的几乎一模一样。

这一下小餐车整体看着又高档了不少。

简玉书和薛瑞峰来的时候就已经晚了,排在一堆人后面,他们也看不清里面到底什么情况。

大概等了半小时他们才排到跟前。

简玉书前面的两个人就已经没饭了,正商量着明天早点出来。

林萋萋以为队伍会自己散掉,蹲下去整理东西。

一起身,餐车前还杵着两个人。

“同志,已经没有盒饭了。”她边收拾边说话,再转过身,“诶,简玉书,你怎么来了?”

简玉书嘴角扬起的弧度很微弱,但也够薛瑞峰惊讶的。

被人直呼其名没叫同志,他好像还挺开心?

薛瑞峰觉得,他简哥,反正有点不对劲。

等简玉书开口,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之前不是说,谢礼是请吃饭,这个礼物我还没收到,今天是上门要谢礼来了。”

这话多少带点开玩笑的意思。~d.u_o′x^i~a?o?s+h_u`o·.′c^o~m¨

从平时不苟言笑的简玉书嘴里说出来,有点违和。

林萋萋也愣了一下,但很快杏眼就弯了起来。

“餐车的饭都卖完了,你要是没事的话,不如去我家吃吧。”

简玉书想了一下自己今天来的目的,回道,“行,那就麻烦你了。”

“不麻烦,应该的。”

他俩你一句,我一句,有来有回,后面的薛瑞峰半天没能插进去一句话。

这会才终于有机会,他举起手,“林同志,我能跟着蹭一顿不?”

“我可以帮忙推车!”

他眼馋这个小推车好久了,很想上手推一下。

林萋萋把所有东西都装完,“行,一起吧。”

家里的菜都是张婶备好的,她炒一下非常快。

姜云苓早就吃过了,没打扰他们,打了个招呼就自己进屋缝罩衫去了。

三人坐在院内的小石桌上,一起吃午饭。

林萋萋担心简玉书不习惯跟别人一起夹菜,还特地弄了分餐盘。

这一点让薛瑞峰觉得诧异。

因为他简哥的确有这个毛病,别人筷子夹过的东西,他就一口都不会再动了。

林萋萋是怎么知道的。

大概是这段时间吃得比较好,简玉书整个人都胖了一圈。

脸颊长了些肉,身体也壮实了一些,比林萋萋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更挺拔,帅气了。e秒?&?章?节,¢小e说?网t~ ?]追|d最?¨新^2章\%?节·.¥

他吃饭依旧是斯文优雅的,但速度快了一点,量也比之前要多一些。

吃完了冒点尖的一碗饭,他才开口对林萋萋说。

“其实我今天来,还有一件事想跟你商量。”

林萋萋这会也吃得差不多了。

今天有客人,她菜做得比平时多很多,原本还担心吃不完。

一晃神,薛瑞峰就已经清空了一个盘子。

林萋萋轻笑一下,“什么事?”

简玉书之前就有这个想法,但不确定林萋萋能做到什么程度。

但看到今天的场景,他能确定了,这个个体民营经济试点很成功。

“是这样的,之前咱们不是签了个体民营经济试点协议。”

“我看你现在做得挺成功,所以想请《江城日报》的记者过来,拍些照片,做个采访,写一篇报道发出去。”

“也算是我们的个体民营经济试点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绩。”

“你愿意吗?”

上报纸?

这在八十年代可是大事件。

电视机还没有全面普及,收音机也不是家家都有,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就是依靠报纸。

林萋萋自己做自媒体天天上镜,也上过官媒的采访,甚至还拍过时尚杂志。

但报纸还真没上过,在她那个时代,纸媒已经衰落了。

这免费的宣传,简直是送上门来的好事。

她当然要去。

“好呀!”林萋萋答应得很爽快,“《江城日报》什么时候来,你们提前告知我一下,我要好好准备一下。”

现在的人大多都比较内敛,对于上电视,上报纸有一种天生的畏惧。

简玉书还是第一次见如此积极的。

采访的时间,他现在就可以定,和林萋萋约好了日子,简玉书就带着打饱嗝的薛瑞峰走了。

等走到巷子口,薛瑞峰才开口,“简哥,让她上报纸真的行吗?”

“她

一个20来岁的小姑娘,到时候见了记者话能说清楚吗?”

“别弄的,你动用了关系找来一堆人,结果她磕磕巴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那脸可就丢大了!”

简玉书淡淡开口,“刚才的饭都白吃了?”

“我看你就差把盘子舔干净了。”

“还说人家岁数小,你岁数大,除了能丢人之外,哪点比人家强?”

“不是……”薛瑞峰还打算争辩,被他横了一眼,就把嘴闭上了。

好好好,他倒是要看看报社来采访那天,林萋萋会丢多大的人!

同样这么认为的,还有《江城日报》的记者凌均。

他是从京城的大学里毕业的高才生,去年回到江城就直接进了《江城日报》。

不到一年,已经能自己独立采访和写报道了。

目前主要负责经济版块的内容。

凌均收到的选题资料就一行字。

【江城个体民营经济先进试点‘家乡菜’快餐车,经营者:林萋萋,性别:女,年龄:20岁。】

看得他直皱眉。

“就一个20岁的小姑娘,还要给她出个整版报道?”

“多少大企业都在后面排着队呢,凭啥她能上呀?”

“而且这小打小闹的就要上报纸,后门走得也太离谱了吧。”

“她能说出啥来?”

“能给我讲出饭菜放多少油,多少盐已经算是能言善道了,万一支支吾吾的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这报道怎么写?”

“我不去,写不出好东西来,丢人!”

凌均第一次直接在领导面前撂了挑子。

领导也不惯着他,“凌均,记者的职责是什么?”

“报道事实!”

“一没调查,二没接触受访人物,就草率地得出结论。”

“你这是主观偏见!”

“江城的第一个个体民营经济试点很重要,社里是因为信任你的能力,才把这个报道交给你的。”

“你必须给我写得翔实,精彩!”

凌均实在反抗不了,嘟嘟囔囔扔下一句,“那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

不就是个卖饭的,明天他就要去这个‘家乡菜’快餐车看看,先做个暗访。

要是采访对象不行,可别怪他写报道的时候,文笔太犀利,说不好听。

反正领导没说,只能表扬,不能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