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赵佶:艺术就是爆炸!【求月票】
混元宫内,公孙大娘将一堆小零食摊在三清供桌上,盘腿往蒲团上一坐,絮絮叨叨的跟三清聊起了天。_h*o?n`g\t\e·x?s~..c~o~m/
武成王殿门口,李白闲着没事,继续往外搬运辛弃疾带来的农具。
周易看着李隆基进献的高句丽印玺,突然想到了贞观世界即将爆发的高句丽之战,不知道这次灭高句丽之战会不会顺利。
等武成王殿腾出来,得在神像前摆上供品,给李靖加一层玄学buff。
傍晚,周易将煮羊肉的汤配上一些熟羊肉,再加上一些青花椒,给大家做了水盆羊肉,主食是烧饼,纯正的关中吃法。
公孙大娘笑着说道:
“仿佛在长安东市吃羊肉,可惜那边没有辣椒,吃着不爽利。”
周易问起了长安的宗教改革:
“据说长安有一百二十多座佛寺,现在关闭多少了?”
李白翻了翻手机备忘录说道:
“已经关了二十多座,成群结队的僧人被方丈住持赶出寺庙,人数多得需要派军队沿途看护,朝廷已往各地颁发诏令,大力限制宗教人员的数量,还俗的僧人要尽快返回原籍成家立业,禁止在外地寺庙挂搭。”
刚开始颁发政令时,李隆基一直在观察各寺庙的情况,生怕引来僧侣反弹。
整个关中有几十万僧侣,再加上他们的信徒,联合起来可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结果没想到,事情出奇的顺利,不少寺庙主动增加遣散的人数,退还多余的耕地,还将一些铺面、宅基无偿捐献给国家。
几位大德高僧也站出来,劝告各寺庙安心读经、讲经,远离铜臭,远离名利。
过去僧人动不动就化缘给佛祖镀金身,劝信徒们舍弃家业追求极乐,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严厉禁止了。
武媚娘问道:
“仙长,您觉得佛教最好的运营状态是什么?”
周易回忆一下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灭佛运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寺庙最好的出路,是基层福利机构,为百姓排忧解难,调解矛盾,利用佛教的影响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助力。!d,a′k!a~i\t?a~.\c-o?m¨”
黄巾起义后,朝廷对道教掌握民心非常警惕,但并不担心佛教掌握民心。
结果佛教根本不往这方面使劲儿,历次灭佛也都跟民心无关,而是他们贪得无厌,不仅占据大量金钱土地,还妄图控制朝堂,在作死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听到周易的话,李白放下筷子,将周易的话记录下来,回去了转达给李隆基,让百官研究一下将寺庙改成基层福利机构的可行性。
至于佛门那边,配合朝堂还有生路,否则唐武宗灭佛事件,就要提前几十年发生了。
周易提醒道:
“不能只盯着佛门,道门那些招摇撞骗之人,该收拾也得收拾,尤其是冒充神仙妄图忽悠帝王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铲除。”
要说佛门最大的弊端是敛财,那道门的弊端,就是忽悠帝王长生了。
不能光盯着佛门,道门这边该管也得管,一旦放任自流,危害比佛门还大呢。
晚饭后,武媚娘端来一杯热茶,周易刚要歇会儿,明叔就打来了电话:
“小易道长,我回泉州搬家,顺便处理一下那边的产业,等我回来,希望你能参加我们家的进宅宴,多谢多谢。”
周易答应道:
“行,到时候提前说,我送你一件礼物。”
进宅宴就是燎锅底,换新房了邀请各方亲朋欢聚一堂,热热闹闹的吃顿饭。
明叔那套别墅被王灵官和紫微大帝联手净化过,不需要再添加别的风水摆件,但可以弄一件雕刻着福字的桃木版画,增加一下福运。\k*s^w/x.s,w?.`c.o/m~
第二天,西施一大早就推着自行车来到了小院中,她带了一堆竹简书卷,还有一块石碑摆在小蓬莱的殿中。
石碑很古朴,上面的字周易一个都不认识:
“说起来还是要感谢秦始皇,要不是他书同文车同轨,估计各国的文字还是这样,感觉认识,但就是读不出来。”
秦始皇的功绩不仅仅是建立了大一统国家,他统一文字、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些影响,贯穿整个华夏历史,就连现代社会,同样还在吃着秦始皇的遗泽和红利。
至于他创立的中央集权和政务分管制度,哪怕再过一千年,依然还会是华夏社会的核心制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仅凭国祚的长短来评定秦始皇的功绩是不公平的……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沿着他的脚印向前走,光这一点,他就当得起“祖龙”的称号。
李白很喜欢上面的话,当场用宣纸拓印了下来:
“师尊,这块碑立在何处?”
周易想了想说道:
“立在武成王殿门外吧,给华夏
武将的神殿增加点历史厚重感。”
这时候,西施问了个问题:
“仙长,孙武建议我去齐国拜访田穰苴,您同意吗?”
周易反问道:
“你想去吗?你想去我就同意,不想去我也不强求。”
西施点点头:
“我很喜欢骑着自行车闲逛的感觉,若您同意,我便去齐国一趟,然后从齐国一路向西,拜访鲁国和卫国,找找孔夫子,最后去函谷关等候道祖。”
公孙大娘问道:
“西施姐姐,你夜宿郊外,就不害怕吗?”
西施摇了摇头:
“每次拉上帐篷的拉链,我就感觉好安心,在野外住了这么多次,没任何野兽靠近,想必应该是令牌上的六丁六甲在保护……仙长,我能感谢他们吗?”
这个问题还真让周易难住了,因为六丁六甲四值功曹全都是天庭值班室的小神,级别非常低,在混元宫没有神位。
他想了想,干脆领着西施去拜谢了紫微大帝。
找不到当事人,就找当事人的上司,就像去医院送锦旗感谢医生,不要直接给本人,而是去医务部,这样医生本人脸上才更有光。
至于石碑,搬是搬不动的,周易打算买一套挪车用的小车,以后专门运送石碑、石像之类的重物。
武媚娘翻开自己的记事本,将勾践和夫差的名字写上,再用红笔划掉,感慨道:
“夫差勾践若留一人,势必会一统吴越,从而影响中原格局,如今西施妹妹将他二人全部劈死,吴越两国群龙无首,未来很长时间都会维持现状。”
说完她看向周易:
“我们要不要扶持一个诸侯国,继而统一战国?”
周易摇了摇头:
“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道路时,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强行干涉,不定会把那个世界带到什么路上呢。”
中午,周易领着大家包了顿饺子,西施第一次参与这种活动,包出来的饺子跟小猪似的,让公孙大娘一下子找回了自信:
“哈,华夏第一美女包的饺子居然比我包的还丑,我心里瞬间平衡了。”
西施有些不好意思,想要返工,结果越包越差。
周易发现没法煮,干脆架上平底锅,把破皮的饺子煎熟,让大家尝尝了生煎饺子的美味。
这边热热闹闹吃饺子时,北宋哲宗世界,开封城一角的军器监火药作院内。
一身道袍的赵佶挽起袖子,用杆秤亲自称量火药的分量,称好再对照着一本《火药进化史》的书籍做对比。
书中详细列出了火药的配比和制作方式。
比如所有粉末要过筛,比如用蛋清搓成小颗粒,再进行干制等等。
书上写得很详细,赵佶打算挨个儿尝试,一旦能研究出爆炸威力强劲的炸弹,攻打西夏的战斗将会变得非常简单。
火炮的出现不仅仅能够攻坚,更重要的是,火炮能够大幅度提升己方士气。
一旁的知军器监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打扰到赵佶,然后引发一连串爆炸,将两人炸上天。
等赵佶称量完毕,他这才问道:
“端王,这炸药,能像李云龙进攻平安县城那样,一炮将平安县城的城楼炸掉吗?”
赵佶用衣袍擦擦手说道:
“跟你说多少次了,我道号宣和,你可以喊我宣和道长或者宣和子,不要再叫我端王了……李云龙轰炸平安县城的意大利炮,主火药好像是硝化甘油,比咱现在要做的黑火药强很多。”
他翻看了《火药进化史》,觉得现在研究硝化甘油有点不现实,还是在黑火药上下功夫比较符合大宋的现状。
一旦研究出合格的配比和大小适中的颗粒,大宋的火炮工艺将会获得长足的进步。
到时候就可以研究一下书中所说的子母弹、开花弹等炮弹了。
没多久,黑火药搅拌均匀,赵佶小心装进一个小号瓷瓶中,瓶口插一根引线,再用布塞严实,放进一间无人的砖瓦房里面点燃。
所有人都捂着耳朵,在外面小心藏好身体。
很快,房间中就传出了剧烈的爆炸声,整间房子都在颤抖,房顶上掉落不少瓦片,窗户被冲击波摧毁,几片碎裂的瓦罐插进了旁边的柳树中。
至于房间里面,更是人间炼狱一样,碎裂的瓦片迸得到处都是,有的还深深嵌入到了墙体中,整间屋子有着浓重刺鼻的火药味儿,呛得人无法呼吸。
知军器监兴奋得直搓手:
“若将此物投入西夏人的坞堡内,里面的人将不复存在,此物真乃国之重器也!”
赵佶站在满目疮痍的房间内,环顾一周后,突然大悟似的说道:
“艺术就是爆炸,爆炸便是艺术……哈哈,我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