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来啦
在没有来到东北之前,陆北听说北方是干冷,南方是湿冷,但真正到了东北并且踏踏实实过了几年之后,南北之间的差异对于他而言没那么好在意。
前半生,陆北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南方,除了一开始水土不服之外,高粱米也能吃的惯了。
行走在大兴安岭的山麓中,这次义尔格也跟在陆北身旁,作为警卫员。
侦察班的班长李光沫时而快步,时而停留观察,他会消失一两个小时,每次消失之后时不时会弄到一两只飞龙鸟。
在林间风餐露宿数日,一行人过了甘河,甘河、嫩江所在的两江地区是一支队的防区,这里的群众抗日情绪很是高涨,在莫力达瓦暴动起义之后,鄂伦春旗地区也有群众暴动起义。
一支队的政治部主任陈雷亲自接应陆北,并且将一同前往朝阳山密营基地开会,这时陈雷告诉陆北,几乎整个第三路军的各支队都派人参加此次会议,明确接下来一年的斗争方案。
越过封冻的嫩江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这里经常有伪满军第三军管区的骑兵团活动,在科洛河以南,嫩江县以北的偌大平原产粮区就是日伪军的封锁线。
“敌人准备在这片平原公路修筑炮楼岗哨,开春就动工,他们正在各村召集劳工。日本人怕老百姓出工不出力,也害怕老百姓彻底倒向咱们抗联,提前给报名的劳工发一个月的工钱。
政治部方面也派人逐个村子宣传,不过日军已经在当地召集到所需劳工,地下情报战线的同志送来情报,说伪满政府特意批了一笔经费用于修筑炮楼岗哨,显然是想把咱们摁死在山里。”
陆北望着一望无际的农田,地上的积雪渐渐融化,但土地却是实打实冻住。
路过一个村子,在这里借宿一个晚上。
当地的村民正在取土养土,就是将布满冰晶的土壤从地里取出来,拿到家里待土中冰晶融化后混合各种养料,将种子催熟发芽,待开春之后可以直接种下去。
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样做省却在地里育种的时间,在春耕时节能够减少不少麻烦事。
陈雷问陆北:“在你们南方,不取土育种吗?”
“这都开春了,早就开始种地,不过我对种地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哈哈哈,你没种过地?”
陆北很认真的回答:“扯过花生、掰过玉米,但也仅此而已。在我一辈子的大多数时间,我基本在读书,家里也没多少田地。”
“家里条件不错?”
“半农民、半工人。”
陈雷若有所思的点头:“农忙时节种地,闲暇时节做工,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家里还能供你读书。等以后胜利了,我得办几所学校,废除苛捐杂税。
再修几座工厂,让老百姓把日子过好。”
跟他掰扯不清楚的,这年头农民活下去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东北地广人稀土地矛盾并不尖锐,而在南方那是另外一副景象。 听着陈雷的理想,陆北并不觉得是一件难事,陈雷的确这样做了。前半生他在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后半生在为民族的自强而埋头苦干,这位才华横溢的弃笔从戎书生一辈子都在燃烧。
工厂内燃烧的煤炭,油田中开采的石油,铺设整个中国的钢铁轨道,处处都有他的痕迹。
在村子内借宿一晚,当地伪满的保长是开明人士,不仅对于众人抗联的身份进行保密,而且经常掩护抗联战士传递情报,他家也是一处交通站。
很可惜,陆北不知道他叫什么,这是情报战线上的纪律,而对方也不问借宿的一群人都是些什么级别,对方只知道是抗联。
翌日。
众人再度启程,从科洛河直下,在科洛镇郊外遭遇一支伪满骑兵连巡逻。
为了避免作战和不必要的伤亡,陆北一行人策马驰骋,对方跟在后面跟了半个多小时,眼见即将进入朝阳山地区便作罢。伪满军知道朝阳山是抗联的活动区域,进入朝阳山的日伪军讨伐队没几个能够安然出去。
进入朝阳山地区后,辽阔的平原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连绵起伏的山丘森林。
下马,众人走了几个小时遇见二支队的骑兵队,也是来接应他们的。在山峦间的密营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众人再度启程,于下午两点多抵达朝阳山密营基地。
密营并非是在一起的,而是大大小小分布在十几平方公里的地区,隐藏在山林之中。
牵着马,陆北从一个山头钻过去,走过那片密林,眼前便豁然开朗,颇有一种‘桃花源记’的错觉。眼前便是一片宽度达到数百米的荒原,在荒原另一头有一片山林,而第三路军总指挥部便在山林之中。
可以预料,如果日军进攻到这里,必须通过这片宽度数百米的荒原,在毫无遮蔽物的空地中发起进攻,而在对面山林中只需肆无忌惮的扫射就可以。
以单纯的军事角度来说,这里可以说是绝对的易守难攻要地。
接应的同志在荒原中挥手执意,而后一行人朝着那片山林走去,穿过荒原堪堪走进山林中,陆北就瞧见隐藏在山坡灌木土包后的火力点。他们在这里构筑出完备的防御工事,从进入朝阳山密营基地这一路来,大大小小数个占据险要之地的防御工事火力点。
“哎!”
蹲在土坑工事后的战士站起身大喊:“人来了!”
“是一支队的陈雷同志,还有五支队的陆北同志。”
声音传去,在指引下一行人继续朝着山林深处走。
爬了一段数百米的土坡之后,在林间出现四五栋半埋式的密营木屋。这里的持枪的岗哨就不复存在,他们没有在自己‘床头’上布置机枪,陆北相信绝大多数兵力都配属在外围,从科洛镇的伪军情报反常的行为来看,或许周围日伪军没少受二支队的同志打扰。
从一栋半埋式的木屋内走出几人,是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林、龙北指挥部指挥冯志刚,以及地委的张兰生委员、二支队的政治部主任赵敬夫等人,他们站在门口笑吟吟。
“来啦?”
“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