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应对之策

杨廷和回到内阁后,杨一清便笑着走到杨廷和面前,拱手道:“阁老,是下官不好,本想提前和你沟通这些事,奈何皇上竟召的如此着急。”

“这些事我也来不及和阁老提前知会,还请阁老起勿要怪罪下官才是。”

杨廷和也微笑道:“应宁这说的哪里话,同朝为官,都是分内之事,这些事说清楚比较好,免得日后再起什么争执就不好了。”

杨一清道:“如此便好,下官这就去办公了。”

“嗯。”

杨廷和点了点头。

傍晚的时候,杨廷和并没有离开,他召来了严嵩,对严嵩道:“惟中。”

严嵩拱手道:“参见阁老。”

“阁老,杨一清今日之举实在太过分了,六部都察院司礼监全部看着,他却当着这么多人面前对你发难,不给你好看,实在太过分了!”

杨廷和笑了笑,道:“没什么,这些都是他该做的事,你帮我去转达都察院左都御史。”

“告诉他,让他在浙江江西,将所有涉及各种治水治淤的官吏全部查清楚了。”

“该抓就抓,不要任何心慈手软。”

严嵩拱手道:“下官这就去。”

他以为这是杨廷和对弘治皇帝和杨一清的妥协。

他不明白杨阁老这是在做什么,若他真这么妥协了,那么其他官吏会怎么看怎么想?

他们只会觉得你杨廷和对杨一清服软了,日后谁还敢跟着你摇旗呐喊?

严嵩有些看不明白,但他并没有当即就确定自己的猜测,也没有因此就背叛杨廷和,凡事都要等一等,等他看清楚想明白,确定无虞后再转投杨一清也不迟。

万一杨阁老有什么反击措施是他自己不知道的呢?

当严嵩将杨廷和交代的事一五一十告知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时候。

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敷华陷入沉思。

张敷华在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前,是南京刑部尚书。

杨廷和在南京的时候,就和南京诸官关系极好,张敷华能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离不开杨廷和的鼎力支持。

张敷华想了许久,旋即他就明白杨阁老这是要做什么,不由双目一亮,感慨道:“杨阁老还是杨阁老啊!”

“这心思真是深沉到了极点。”

“来人!”

张敷华召了几名御史过来,吩咐他们去浙江和江西各地,严查几项工程负责的地方官吏。

……

到七月,京师再次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

浙江和江西也在大面积下雨。

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宁波府知府浙江左参政、右参政,江西工曹、左右参政等十五名地方官,全部被都察院的御史以贪污罪名抓捕。

只要参与这些工程的官吏,几乎全部被抓,不管贪污的数额大小与否。

实际在此之前,官场都有不成文规定,既然要做这些工程,其中必定会获取一定的油水,只要不是太过分,一点点小油水谁也不会多说什么,更不会认真对待去查。

但这次显然不同。

都察院抓人抓的非常严格,哪怕只抹了其中一两银子的胥吏,都察院都将人给抓了起来。

如此大的动作,当即引起了两地地方官的轰动,那些没被抓的官吏心里不由有种兔死狐悲之感,若是这么持续下去,日后他们怎么办?

很多官吏在朝廷都有自己的人脉,很快他们便明白,朝廷这次如此重拳出击,是因为两名内阁阁老之争。

如此一来,他们所有的怨气自然全部都发泄在了杨一清身上。

于是乎,地方官开始不断向朝廷弹劾杨一清,当初在陕西马政杨一清治马期间发生的瘟疫,死了许多马的旧账全部被翻出来。

那个时候杨一清因为是文官阵营,所以没有人纠结杨一清的罪责。

这个时候翻出来,无疑是在对杨一清进行报复。

这还不算什么,甚至有人弹劾杨一清在西北总兵期间,私自和吐鲁番人接触,有通敌卖国之嫌。这部分奏本是肃州那边提交过来的。

……

一份份奏本不断上奏通政司,通政司上报给内阁,内阁提交司礼监。

弘治皇帝看着这一幕,笑着道:“杨廷和还是有本事。”

“这都能被他找到反击的手段。”

……

内阁,杨一清得知这些奏本后,并不在乎那么多,依旧安心的办公,他知道弘治皇帝一定会给自己保驾护航。

倒是报刊司使严嵩,他真的被杨廷和的手段给震惊了,表面上和杨一清和睦,但暗地里却干出这样的事,直到这一刻,他才明白杨廷和为什么当初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

依旧对杨一清和和睦睦,然后他让自己去找都察院,都察院张敷华也揣摩明白了杨廷和的意思,立刻给他在地方上打配合。

这一招接着一招,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但却目标清晰,手段狠厉。

现在朝中官吏们要是知晓这一切,谁还敢背叛杨廷和?

因为杨廷和真有办法收拾你!

……

朱厚炜也看明白了杨廷和的手段,他第一时间入宫找到了弘治皇帝。

“父皇,现在地方上全部都在弹劾杨一清,此事若不处理好,杨一清很快就在内阁待不住了。”

弘治皇帝淡淡的道:“你觉得该怎么解决?”

朱厚炜道:“针对他们弹劾杨一清的罪证,让锦衣卫立刻去收集证据反驳……”

弘治皇帝打断他道:“有些都是子虚乌有,锦衣卫也查不出来什么。”

“事情的关键不在这,而在于两方的斗争。”

“杨廷和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住他内阁首辅的威望,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只要去找杨廷和,许多事就能迎刃而解。”

“抓人是因杨廷和而起,朕就卖给他一个面子,再让他求情放了这些官吏。”

“那么杨廷和要的一切都得到了,朕要杨一清在内阁站稳脚步,站在杨廷和对立面的目的也达到了。”

“那个时候,弹劾杨一清的声音将会全部消失。”

“你看,解决事情要抓住关键点,知晓了吗?”

朱厚炜愣了一下,呆呆的看着弘治皇帝,觉得他的手段和智慧越来越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