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明日再说
双方吵的不可开交。
昨天朱厚炜就叮嘱过陈玉他们几个,无论如何,今日在朝堂内先将局势稳住,所以他们才会火力全开。
可毕竟他们这些下层官吏还无法影响决策,若是高层下场,他们就不知该如何应对。
他们在朝中不像几名监察御史一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他们的后台是杨廷和,是整个内阁,实在吵不过,内阁会下场。
好在弘治皇帝捂了捂额头,挥挥手道:“今日既然没个定论,明日再说吧。”
“先退朝吧。”
不等众人开口,弘治皇帝已在老太监怀恩的搀扶下离开了奉天殿。
……
入夜。
蔚王府,二进的凉亭内,朱厚炜在此设宴,杨一清按时赴约。
“蔚王殿下,自上次大同一别,好久未见。”
朱厚炜笑着道:“是啊。”
他说着,抬手给杨一清倒了一壶酒,杨一清受宠若惊,连连开口道:“不敢不敢。”
朱厚炜微笑道:“杨大人不日即将升内阁首辅,然而朝堂不比边关,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杨一清装糊涂道:“老夫只想好好度过晚年,实在没有心思去争夺什么。”
朱厚炜看着他,微笑道:“是不想争,还是不想帮着本王呢?”
“现在入不入内阁,也不是由你说了算,你后面还有整个西北的军方集团。”
“你若倒下了,西北未来如何?”
“你想过吗?”
朱厚炜盯着杨一清,也没继续开口,继续给他倒酒。
整个西北的安危,都在杨一清一人身上,他若倒下去,西北的局面将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他若还在,西北那边立了功,绝对不敢有人在军功上做文章,因为他在京师,在内阁。
可他若不在了,将再也不会有人关注西北,当初他从西北离开,那么多军人含泪目送他,那份情义,杨一清始终不敢忘记。
“蔚王殿下有什么话要提点提点老夫?老夫洗耳恭听。”朱厚炜道:“保住钱宁吧。”
“我的意思是在杨廷和他们亲自下场的时候,你替钱宁说说话。”
杨一清沉默了一下,道:“此举岂非让我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成为第二个焦芳?”
朱厚炜反问道:“你以为不去招惹他们,他们就不会主动攻击你了吗?”
“你这层身份就在这里,父皇为什么独给你调到了内阁?目的是什么?杨大人比我清楚。”
杨一清再次陷入了沉默,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开口道:“我该如何做?”
“我对钱宁之事一点都不了解,他们说的言之凿凿,今日朝会上虽有人反对,但他们却没有反驳对方提出的钱宁利用皇庄侵占小民土地之事。”
“这足以说明这件事钱宁确实做了,我如何反驳?”
朱厚炜笑着道:“侵占皇庄固然罪莫大焉,但谷大用已经死了,将所有罪证推给他便是。”
杨一清思考了一会儿,这才开口道:“我知晓该如何做了。”
“好!”
朱厚炜道:“有本王在,本王可以保证你的安全。”
“多谢蔚王殿下。”
如果说最开始杨一清是古板的,是天真的,甚至容易被利用的,但在西北这么久的时间,很多事他已经经历过了,知晓的社会运转规则,也知晓了古板迂腐在这个世道非但不能做出事,只会陷入掣肘。
现在的杨一清已经变了很多,所以在蔚王邀请他加入蔚王阵营后,杨一清并没有思考太多的时间。
就如朱厚炜给他分析的一样,他孤身来到了京师,孤身来到了朝廷,陷入朝政漩涡中。
想要安全脱身,并且在这段时间做出点事来,那就必须要找个依靠,而无疑,朱厚炜就是他最大的依靠。
只要抱住了蔚王这颗大腿,以后他做许多事就少了很多顾忌。
在朝堂最忌讳的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后台,这是大明乃至整个华夏社会的官场现状,亘古不变,不管现在还是未来都会如此!
朱厚炜很满意,他本以为要和杨一清多说一会儿,但没想到杨一清变了很多。
“喝酒喝酒。”
杨一清笑着道:“微臣敬殿下酒,来,喝!”“好!畅快!来喝!”
朱厚炜大口大口开始喝酒,直到深夜,才派人送杨一清离开府邸。
外面天色有些黑了,杨一清坐在轿子内沉思和回想。
蔚王说的没错,陛下召我回来果然就是牵制杨廷和的,虽然他之前也有过这种想法,但不确定。
既然陛下有这个目的,那就得提前做点事,让陛下看到自己的决心。
而蔚王爷给自己送来了橄榄枝。
那么明日就变得异常关键。
杨一清坐在轿内想了很久,回到家中便早早睡去,明日还有归来的第一场仗要打。
想到这里,杨一清不由苦笑了一下,去西北要打第一场仗,没想到回京师了也是如此。
而且京师的这场仗,显然比西北那边更难应付。
……
翌日一早。
今日弘治皇帝并没有将百官全部召见过来,仅仅只是召见了内阁六部四品以上和都察院科道言官等人开个朝会。
一如昨日一样,先是监察御史继续出列弹劾钱宁。
然后陈玉几人又开始反击他们在帮助刺杀蔚王的贼子转移火力,双方吵的不可开交。
弘治皇帝看向杨廷和等内阁,问道:“你们内阁有什么看法啊?”
梁储拱手出列,道:“回皇上,臣窃以为监察御史弹劾的并无错,一码归一码,现在是钱宁依皇庄和侵小民的事,将这件事讨论清楚了,再去讨论其他的也不迟。”
“事情总要一件一件来。”
弘治皇帝微微颔首,又看向杨廷和和费宏道:“你们呢?”
两人拱手,同意梁储的看法。
弘治皇帝又问六部尚书,六部也没反对意见,最后他将目光看向杨一清,问道:“杨尚书,你也说说吧,你才到礼部没多久,多发表发表意见。”
杨一清拱手道:“回皇上,臣也赞同梁阁老的说法,事情确实要一件一件来,一件事查论清楚了才能论另外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