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杨一清

朱厚炜陷入沉默,他无法评价父皇做的是对是错,如果是他,他是万万做不出来这种事的。

下西洋舰队啊,如此浩大的工程,因为要对付一名内阁首辅,可以暂且将如此大的工程给搁置了。

这且就罢了,还要牺牲几名士卒,这些士卒可都是大明活生生的军兵啊!

他们本该战死沙场的。

可现在却因为上面的斗争,莫名其妙的死了,甚至怎么死的这些人都不知道。

“你做不出来这样的事,对吗?”

弘治皇帝盯着朱厚炜询问。

朱厚炜点点头:“我做不出来,这太残忍了。”

弘治皇帝笑了笑,道:“傻小子,你还太年轻,这些年父皇觉得你进步了很多,唯独没进步的是你的心,心肠还是那么善良。”

“若你是个普通的皇子也还好,可是你大哥还未有子嗣,你未来……”

话说到一半,弘治皇帝声音戛然而止,他摇摇头对朱厚炜道:“孩子,心肠不要太软,你将来的成就远远不该如此。”

“放狠心点,不要总怀着仁德的心思,儒家教你学问,教你仁慈,但这并不适用于我们老朱家。”

朱厚炜若有所思,暂时也不想这么多,他问弘治皇帝道:“父皇,靳贵已去了兵部,可父皇为何不在朝廷中选,却偏偏选了杨一清?”

朱厚炜觉得这里面最无辜的莫过于靳贵,他是内阁次辅,做事也认认真真,全权负责了出海的一切事,考虑的面面俱到,做事也很用心,但却莫名其妙的下台了。

若是因为能力不济或者他心术不正等原因也就算了,他真的什么都没做,就因为弘治皇帝要对付杨廷和,他就成了牺牲品。

不过朱厚炜也知道父皇为什么要拿靳贵开刀,内阁这么多人中,只有靳贵资历最浅,被拿出去也不会有太多人反对。

无论梁储还是费宏,他们都主持过乡试和会试,学生很多,资历很老,若没有什么实打实的罪证,弘治皇帝无法轻易动他们。

“你觉得靳贵很委屈?”

弘治皇帝道:“其实朕可以处理的更残忍一些,朕甚至可以直接给他降罪处理,革了他的职。”

“但朕没有这么做,本该让王守仁上位的兵部尚书,朕给了他,若是朕真的绝情,朕可以直接给他革职。”

“这已经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了,你莫要想那么多。”

朱厚炜道:“可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是杨一清呢?”

他想知道父皇选人的心思。

弘治皇帝微微颔首,开口道:“为什么是杨一清,首先要考虑朝中有无人选可用。”

“谁有资历上台?上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牵制杨廷和,谁有能力牵制杨廷和?朝中能选择的人屈指可数。”

“杨一清是军方出来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和王越没区别。”

“他进入内阁,就天然的会和杨廷和站在对立面。”

“不管杨一清做什么,文官们都会反对他,杨廷和想要掌握这些文官们的势力,那就必定会随着他们一同反对杨一清,站在杨一清对立面。”

“这也是为什么父皇选择杨一清的原因所在。”

朱厚炜认真的听着,听完后微微颔首,然后开口道:“我明白了。”

“嗯,去吧,朕希望你以后若是执政,也能如此。”

朱厚炜愣了一下,狐疑的看了一眼弘治皇帝,但弘治皇帝已经开始低头批奏本了。

等朱厚炜离开,弘治皇帝这才想起来什么,拍了拍脑袋道:“朕怎么忘了让他代朕看奏章了?”

也不是方才那话,小家伙听明白没有,不过以那小家伙的智慧,恐怕能听的明白。

是的,弘治皇帝此时心态悄然发生改变,他不知道是不是还该继续立朱厚炜为太子,让他接班。

或许朱厚照不在意,甚至举双手赞同,但群臣呢?文官们呢?

弘治皇帝缓缓起身,背着手来到了大殿外,初夏的风吹拂着他的龙袍,他呆怔的望着天空云卷云舒。

“孩子,这将是朕最后一次和他们争了,朕知道这会比以前每一次的事都要困难。”

“但即便前途再艰难,朕也要破釜沉舟试一试,这次若是成功,朕就真的该隐退了。”

弘治皇帝自言自语,喃喃开口,脸上布满了愁绪,他自己都不确定这次能否成功,因为阻力实在太大了,他要破除一切传统、祖制、礼法。

这比他以往任何时候做的事都要困难一百倍,一万倍。

但无论如何,他都要去试一试。

也……是时候和厚照说一说,谈一谈了。

弘治皇帝脸色渐渐开始复杂担忧起来,希望大儿子能承受住这份压力。

……

目光拉向西北。

一封调令从抵达了西北哈密。

杨一清将唐寅召到了值庐内。

唐寅有些不解,问杨一清道:“杨大人,怎么了?”

杨一清微笑道:“好事,莫要担忧,皇上下令,擢升你为西北副总兵官。”

唐寅一愣,忙不迭问道:“大人你要被调回去了?”

杨一清颔首道:“是啊,皇上要调我回去了。”

“去哪儿?”

杨一清道:“礼部。”

“可能要入阁。”

对唐寅,他也没有什么隐瞒,直接将心中猜测告诉了他。

“靳贵因为主持航海的事,被皇上勒令离开内阁,去了兵部。”

“内阁现在缺人,皇上先将我调礼部,恐怕是存了让我入内阁的心思。”

唐寅激动的道:“这是好事啊!”

杨一清苦笑道:“好事吗?未必是的。”

“老夫现在入阁,为了什么?陛下不会无缘无故让我入阁的,他是要让我牵制杨廷和。”

“不管我愿不愿意,只要我进入内阁,就一定会和杨廷和走向对立面。”

唐寅若有所思,觉得杨一清分析的很对,毕竟他们是军人,有军方背景,最不被文官们喜欢,这是一种天然的对立,根本无法扭转这种观念。

“好啦,以后西北的事都交给你了,你好好主持西北大局,这些年你也历练出来了,西北有你镇守,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