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抓捕

锦衣卫,武昌临时设置了诏狱。

因为是临时在武昌府衙设置的,许多刑具都没有从京师那边运过来,只能凑合着用。

刘十一被钱宁带到了诏狱,这一次钱宁无论如何也要从刘十一嘴巴里面撬出来点东西,不然他无法交差。

查了这么久,只有这么一个嫌疑犯,不狠狠整一下,那这么久的努力算什么?

火盆内篝火燃烧的很旺盛,一些简单的刑具被锦衣卫小旗给运了过来,而后便是钱宁背着手缓缓地走了过来。

刘十一一脸胆寒,将无辜无措和害怕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钱宁似笑非笑的阴恻恻来到他面前,淡淡的道:“刘兄,上元节京师蔚王被刺杀,你可知晓?”

刘十一怎可能说不知晓,于是战战兢兢的道:“知,知道的。”

“这和我没关系啊!”

“我就是个本本分分的商贾,大人您是不是弄错了?”

“大人,我家里还有些小钱,您看我给点钱可不可以?大人,您放了我吧。”

钱宁微笑道:“别急,别着急。”

“慢慢说!”

“刺杀蔚王的当然不是你,是一群假尼姑假和尚。”

“这群人借着沐佛节对蔚王刺杀,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布局完成的。”

“我们查到这群人的祖籍,他们分部在河北、山东、河南、南直等地,各不相同。”

“你说怎么才能将这些人全部聚集起来了?”

“于是本官又派人去查了查去年有谁分别出现在这些地方。”

“不巧,查了这么久,只有刘兄你一人,别和我说你是去做生意的,两京十三省那么多做生意的小贩,为什么独你同时出现在这些地方?”

刘十一哭丧着脸:“大人,小人,小人真去做生意的啊!”

“山东,对,山东去和木材商谈的,河南去收购粮食……”

“这些都可以找对方询问的啊,都可以查到。”

钱宁冷笑道:“你生意这么大?涵盖这么多方面?”

“可为什么我查了你的生意,根本就没涉及过木材一类的?”

刘十一道:“祖宅,祠堂,都是用木材。”

“我与山东那名商人有过交情,于是想着从他那儿弄点木材来。”

“大人,我真冤枉啊!”

钱宁哈哈大笑:“你还要耍本官到什么时候?”

“你真当本官好脾性?”

“要么你老老实实交代,要么老子想办法让你交代!”

钱宁的耐心彻底被耗完了,怒目而视,直接命人开始对刘十一上刑,这次他无论如何也要弄点东西出来!

……

刘妻花了一大笔钱,收买了许多读书人、报社,开始不断发表传播锦衣卫在武昌逮捕商贩的事。

今日一早。

杨廷和刚到内阁,旋即就见礼部尚书抵达内阁,找到杨廷和,扬声道:“阁老!”

“今早的新闻你看了吗?”

杨廷和摇头道:“我才抵达内阁,怎么?”

“锦衣卫在武昌捕捉商贾,弄的民怨四起。”

杨廷和不解的问道:“怎么了?”

礼部尚书道:“钱宁抓了一名商贾,也不知为什么,那商贾在武昌挺有名望,修桥铺路,做了许多善事。”

“锦衣卫抓了后,当地文人读书人直接炸锅了,各家报社都刊登了这则消息,都在请求朝廷立刻诛杀锦衣卫指挥佥事钱宁。”

杨廷和压了压手,他先将报刊拿起来,看完后,闭目凝思。

许久后才道:“老夫知晓此事了,待会儿老夫去找皇上上陈。”

等礼部尚书走后,杨廷和才背着手朝乾清宫而去。

“微臣参见皇上。”

弘治皇帝正在埋头看着奏本,见到杨廷和后,微微颔首,道:“嗯,有事吗?”

杨廷和道:“今日一则报刊搅动了湖广的风云,湖广的文人义愤填膺,各个都在抨击锦衣卫。”

“臣斗胆,敢问皇上,锦衣卫去湖广,可是为了调查上元节蔚王刺杀案?”

弘治皇帝深深看了一眼杨廷和,这些事也瞒不住他,于是道:“是。”

“报刊朕也看了,你建议怎么处理?”

杨廷和拱手道:“皇上,朝廷决断任何事,不能被民意裹挟,这样国家只会畏首畏尾。”

弘治皇帝目录欣赏,他就欣赏杨廷和这种品质,你说他爱民如子,那不全是,你说他是清官,他也不是,他比任何人都冷静,看问题看的极其透彻。

杨廷和又道:“但也不能不顾名义。”

“这名商贾无论是不是蔚王刺杀案的主谋,锦衣卫都不该以这种方式办案。”

“要查对方可以,但最好证据确凿,凭本事将事情查的水落石出,然后再去抓人。”

“这样任何人都不会有意见。”

“如此偏激的去抓人,只会消耗朝廷在地方上的信用。”

“若是锦衣卫那边依旧没审出什么,那就请锦衣卫先放人吧,然后暗中调查,真要找到了确凿证据再去抓人,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弘治皇帝想了想,道:“你说的有道理。”

“嗯,来人,去召刘瑾过来。”

没多时,刘瑾抵达乾清宫,弘治皇帝吩咐他道:“你去叫停钱宁对湖广那名商人的审查。”

“若是查到问题就带回来,查不到就放人!”

“不要将此事态闹大,然后让锦衣卫暗中调查,查到十足证据再去抓人。”

刘瑾躬身道:“微臣遵旨!”

杨廷和拱手道:“微臣告退了。”

“嗯。”

望着杨廷和离去的背影,弘治皇帝若有所思,杨廷和办事确实让人省心,而且还知分寸懂进退。

只是现在他在朝野的威望越来越大了,锋芒盖过了许多人,若是任其发展,有朝一日朝堂文官都将以他马首是瞻。

这不是弘治皇帝希望看到的。

内阁他虽然提拔了一群人,可这些人似乎都和杨廷和关系不错。

那么……是不是该重新另外一批人进入内阁了?

以前焦芳在的时候,还有人能平衡内阁首辅,现在杨廷和一家独大的局面,对皇权来说是绝对不利的。

弘治皇帝闭目沉思,只是该让谁进入内阁,谁退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