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葡萄无牙

第443章黑旗军领地的发展

第443章黑旗军领地的发展

这1882年一整年,楚国的君臣紧密的跟踪中南半岛战争形势的变化,几乎吃了一整年的瓜,感觉大呼过瘾。法兰西军队败的很惨,而且败的很干脆,几乎没有理由可以掩饰,直接丢了个大人。

楚王郑国辉没想到随手布下的一个闲子,竟然让历史拐了个小弯,直接将法国入侵军队堵在了越南北部,寸步难以北侵。

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茹费里内阁是否甘心?是否还会继续发动北侵战争,由于没有历史参照,楚王郑国辉也说不上来。

原本这次法国也失败了,却在谈判桌上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可历史轨迹改变了

法国的战争输的如此干脆,这让北方朝廷即使想给利益,那也送不出去啊。

楚王郑国辉估计

按照茹费里内阁的尿性,估计绝不甘心与失败,很大概率会卷土重来,再战越北。

楚王郑国辉不看好法国军队的军事冒险行动,因为在越北,有一支坚定抗法的黑旗军,实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

“这一年多时间,法国人拨款了多少?”

“启奏陛下,法国内阁先后拨款4次,第一次260万法郎,第二次350万法郎,第三次500万法郎,第四次是250万法郎,战争投入总计1360万法郎。”

“嗯,真舍得下本钱呐,可惜啥也没捞到,反而碰了一鼻子灰。”

“陛下所言极是,黑旗军还是有几分硬骨头的,与法国军队打的有来有往,场面上不落下风。”

“只要敢打敢拼,鬼佬军队也没什么可怕的。”

“陛下明鉴,正是如此,这是新的皇家陆军驻军方案。”王室秘书长李经会恭敬的回答道,并且呈上一份奏折。

楚王郑国辉应了一声,接过来翻看起来。

楚国皇家陆军扩编之后,编列有12个师级步兵作战单位,从第一师到第10师,再加上马尼拉警卫师和皇家禁卫师,兵力从5600人到3200人不等。

第一师到第六师皆是齐装满员,属于5600人编制的甲级师,不含辎重团和补充兵团,这是战时才需临时配备的辅助兵力。

从第七师到第十师,皆属不满编乙级师团,兵力约3200余人,每个师下属两个步兵团,加上师部营,警卫连,工兵连等配置。

依据新的皇家陆军驻防方案,皇家第一师驻防通州达沃府,皇家魔鬼第2师驻防苏门答腊亚齐,皇家盾牌第3师驻防斯里巴加湾,皇家第4师驻防东港府,皇家第五师驻防宿雾,皇家第六师驻防苏门答腊岛丹戎甲地区。

皇家第七师驻防夏威夷,皇家第八师驻防巴塔哥尼亚,皇家第9师驻防尼加拉瓜,皇家第十师驻防关岛,马尼拉警卫师和皇家禁卫师驻防大马尼拉地区,宿卫宫禁重地,守护京畿安全。

从以上的军事布置可以看出,楚国军事防御的重点在周边外岛,尤其在苏门答腊方向,布置了两个齐装满员的甲级师,分别是第二师和第六师,总兵力达到近1.2万人。

楚国在当地的驻军,带给了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很重的压力,迫使其在巨港等地保持重兵,维持了近万人的白人殖民部队。

这几乎占据了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三分之二的总兵力,剩余的兵力全都龟缩在爪哇岛巴达维亚和万隆周边,那里是荷兰殖民统治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

楚国这几年并没有像荷兰人开战的意图,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的辖地经过这些年的蚕食,已经被压迫到极致。

继续深入,那不可避免的就要触动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的核心利益。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南洋地区的战略态势已经非常清晰,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两者必然要倒下一个。

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因此视楚国为头号大敌,由于荷兰皇家海军的不给力,所以提出了“以城为垒,死守待援,陆地决战,全民防御”的口号,并且据此大兴土木建设。

如今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明古鲁,在爪哇岛的巴达维亚,万隆,泗水等1系列重要城市中,到处都在兴建堡垒要塞,兴建炮台,碉堡和防御墙,要将这些城市都打造成要塞型城市。

据城而战,死守不退,等待地区局势的转机和英法列强的介入,这就是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的对策。

明知不敌,完全放弃了海上争斗,将战争拖入到陆地城市的争夺中来。

不得不说,这是一项明智的决策。

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不可能寄希望于楚国的仁慈,未来不会发起入侵战争,那完全不现实,纯属痴人说梦。

荷兰人看的很清楚,楚国这是专捡软柿子捏。

对英法列强的势力范围一点都不敢动,始终将贪婪的目光投在荷兰人身上。

一会儿这里占一点,一会儿那里占一块儿,十几年时间将东印度群岛侵蚀殆尽,只剩下如今的核心之地。

楚国皇家陆军除了12个师的编制以外,还有22个团和更多的要塞防御营,主要分布在本土和周边各岛上。

每个甲级团兵力一千三百余人,乙级团兵力八百余人,要塞防御营兵力在150人至200人之间。

战时根据需要,可以灵活配置,整个皇家陆军的总兵力在9.8万余人,不满十万人。

这样的兵力配置,符合楚国当前国力的总体需求,对比英国陆军27万余人,法国陆军44万余人,德国陆军70余万人的军队规模,楚国陆军兵力规模总体偏小。

但别忘了,楚国还拥有一支4.5万余人的强大皇家海军,其实力在西太平洋区域首屈一指,无人可以撼动。

考量到楚国周边安全环境较好,没有实质性可以威胁到楚国安全的国家和势力,并非处于安全环境极为恶劣的欧洲。

保持9.8万余人的皇家陆军兵力,总体上是比较适合的,对皇家财政负担也不重。

楚国是一个拥有传统民兵体制的国防动员机制,在村镇城市中,普通民兵承担了很重要的警戒和日常巡逻任务,多以退伍士兵为骨干,训练水平较高。

民兵最高的编制是民兵连,通常在150人以下,多以乡村为单位,在城市中则以街道或工厂为单位。

哪个街道的民兵,就巡逻哪个街道的治安,越界属于违反了规矩,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事儿。

楚王郑国辉认真的审定了皇家陆军驻防新方案,这与原本议定的没什么出入,便拿起毛笔来,在奏章上龙飞凤舞的批示了一个“准”字,交由皇室秘书长李经会转陆军参谋总部遵旨办理即可。

楚国所有的武装力量,包括陆军,海军和民兵,都属于楚国王室所拥有,亦由王室拨款发饷发民兵补贴,王室军队征战所得的领土同样归属于楚国王室。

所以楚国的军队首要的是忠诚于王室,其次才忠诚于国家,再其次忠诚于民族,这个顺序不能乱。

楚王郑国辉紧紧的把军政大权都把控在手中,整个国家的运行体制,更类似于德国的君主独裁立宪体制,内阁与议会只是君王施政的工具而已。

这在当前阶段

由英明君主主政的情况下,可以促成楚国迅速的转向深入工业化,经济与民生发展蒸蒸日上,国力迅速的强大起来。

这种体制的弊病楚王郑国辉也知道,那就是太依赖君王个人的施政能力了,换上一个庸碌之才,国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严重影响。

但这也是当前楚国的最优解,换其他一个人上来,搞不好就会荒腔走板,将楚国的未来带向一个不可知的方向。

与其如此,不如自己多辛苦一些。

紫宸殿内,檀香幽幽。

在王室秘书长李经会领命而去之后,楚王郑国辉又翻阅起内政部呈送的地区巡视秘密报告,主要是关于中南半岛情势的分析报告。

在赢得了对法之战后,黑旗军被朝廷收编为官军,其所辖20营约万余官兵吃上了粮饷,摇身一变成为正规军。

穿上了绿营号服,相关将领名册呈送上去,皆有封赏下来。

什么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千总等等,相关黑旗军骨干将领都有了官职,领上了官饷薪水。

这对于黑旗军来说,无疑是稳定举措的一大定心丸。

从此以后

打仗就是为朝廷打仗,而不是为穷兄弟挣一条出路,显见的不同起来。

军师将军黄奇帆也获得了从二品副将官衔,仅次于主将刘永福二品总兵,位居黑旗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北方朝廷收编的这一手,玩的确实漂亮。这也是朝廷在内忧外患之下,依然能够苦苦支撑至今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知道自己的官军不行,那就大力任用地方地主武装和汉人武装。

比如湘军,淮军,滇军,桂军,再加上如今的黑旗军,只要英勇善战,朝廷方面不吝封赏,收编为己所用。

北方朝廷如此,楚国方面也加大了暗中支持力度,主要是以人员和输出殖民经验为主,帮助黑旗军安定地方,建设经济。

军师将军黄奇帆多了两个广西籍的助手,都曾经是举人出身,有任职官场的履历,从表面上看与楚国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

这两人一个叫陈墨亭,一个叫王进,皆是下南洋多年的殖民官员,具有极其丰富的基层殖民经验,属于殖民地部的殖民专员这一层级的官吏。

关于这一阶段的履历,全都抹去了。

内中的含义

就是不想让法国殖民者联想到楚国身上,从而引起各种猜忌和不满,且可能引发英国人的担心。

华人势力的勾结,是这些白人殖民者一直警惕的事儿。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要说黑旗军这帮汉子,打仗那是没得说,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在战场上那绝对是一个个铁骨铮铮的好汉子。

黑旗军将领吴彭年、吴汤兴,王德榜,王德标,肖三发,吴荣邦,林义南,徐骥、柏正才、林义成,王德林、简精华这些人,打仗一个比一个猛,揍起法国人来眉头都不皱,身先士卒的率众冲锋,确实没得说。

就说一天一夜时间,星夜疾驰140余公里突击兴化省的法军,这些黑旗军将领都是与士兵一样,完全靠两条腿翻山越岭,愣是打了法军一个冷不防。

但要说经济治理,发展殖民地经济,这些黑旗军将领可就不行了。

全都一个头两个大,傻眼了。

正是针对这样的弱点,考虑发展黑旗军的根据地,由内政部的智囊团出谋划策,转由黄奇帆执行,并且给其配备了两个得力助手。

一个叫陈墨亭,一个叫王进,都是资深殖民官员。

在大败法军后,内政部的智囊团促成了黑旗军迅速扩大领地,继原本占领山西,北宁和海防省之后,向北占领了北江省。

向南又占领了太平省,宁平省,清化省和安义省,将领地向南推进了二百一十余公里,防守前沿直抵荣市。

这样做的好处是

荣市处于整个越南中部的狭窄地段,左右的区间只有170余公里,防守正面极大的缩小,有利于集中军力防御法军的北侵。

但是这么做

黑旗军的领地从原来的三个省扩张至北圻8个省,领地边缘已经靠近河内,成为不折不扣的一大北部军阀势力,日益做大了起来。

黑旗军因此获得了大片平原土地,能够用于安置更多的广西老表,进一步厚实根据地的实力基础,增强底蕴。

可向南扩张到荣市,也将法军北侵的压力全部扛在肩上,演变成黑旗军独扛法军的态势。

原本北方朝廷的40营驻军,在被法国西路军陆续击溃后,从红河三角洲地区已经溃退,向着镇南关边境方向撤退了。

可后来由于黑旗军的突然杀至,彻底改变了越北战场形势,逆转了法军的胜利势头,将其砍瓜切菜一样的击败了。

原本驻扎于红河三角洲的朝廷40营官兵,包含滇军,桂军和广府八旗军纷纷返回原驻地,重整旗鼓安定民心。

至于在战争中损失的兵力,各家入越官军悄无声息的弥补起来,很快又变得兵力完整无缺。

这种暗戳戳的事儿,官军做起来顺手又应景,毫无阻碍之处。

原本报损700人或900余人,后来纷纷撤回,只报损了三五十人,其他的都闷了。

如今黑旗军的前锋进抵到荣市,位于红河三角洲的官兵们完全处于安全大后方,那可真是高兴坏了。

有黑旗军顶在前面,驻防越北就变成了美差,军队安全又没风险,岂能不快活?

至于越南王庭失去控制的5个省,那可不关驻越官兵的事儿,黑旗军主将刘永福还有个海防督军的头衔呢,那就是越南王庭封赏的。

人家自己的事儿,外军不好插手。

这陈墨亭和王进两人以广西老表的身份投军,很快就得到了黄奇帆的重用,将这二人倚为左右手,大力推广新的根据地建设政策。

其中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就是大力移民,反正广西与越北仅隔着一条边界线,山里的老表日子不好过,那就移民呗。

由此延伸到滇省和贵省,反正华人移民多多益善,几乎来者不拒。

有了人就要开矿,就要种地,越北八省经过连年的战乱,废弃荒芜的土地很多,很多都是无主的土地。

黑旗军拿来分配给华人移民,有了产出就有了税收,家底子迅速殷实起来。

第二条就是发展工矿企业,越北地区的资源不多,除了黑旗军主要控制的几大大煤田之外,其他资源大多散且小,不适合规模性开发。

陈墨亭依据当地资源条件,发展稻米加工,油料压榨,采石场,木材厂,近海捕鱼业等等,着力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丰富本地粮油供应。

在此基础上发展养殖业,养猪,养鸡,养鸭,使得黑旗军领地迅速的热络发展起来,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可千万别小看解决温饱问题,这让黑旗军的统治得到巩固,得到广泛拥护,赢得了广泛赞誉的好口碑。

黑旗军顺势建立了很多库房,大量收储粮食,有了粮草军心就稳定,打仗都不怕再饿肚子了。

第三条,就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黑旗军以海防港为基础,向外大力出口煤炭,稻米和油料,成批的进口布匹,各种工业品和蒸汽机,主要贸易对象就是楚国和新加坡。

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黑旗军领地满足了吃饱饭,穿好衣,过好日子的民众需求,系统的引进了楚国的华文教育,增强对外开放和交流,让领地内变得繁荣起来。

关起门来绝对发展不了,这已经是铁一样的事实。

黑旗军进口了大量的铁质农具,提高了农民种田效率,增加了产量,这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一面。

进口了大量英国布料,让领地内的民众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廉价布匹,做几身新衣服,那幸福感就蹭蹭的往上升。

民众图的什么?

还不是吃饱饭,穿新衣,娶媳妇过日子,为家族开枝散叶,挺直腰杆活的像个人样,这都是民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最热切的渴望。

只要满足了这些,黑旗军根据地的统治就得到稳固,什么越南王庭都不好使,对比十分鲜明。

越南王庭的统治腐败而黑暗,官吏阶层普遍压迫民众,民生日艰,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饿肚子是常事。

两厢一比较,差距就出来了。

所以很多越南王庭省份的难民,携家带口的涌向黑旗军的领地中,希望能够在这里过上好日子。

很多越南民众讲的是汉话,写的是汉字,其实与广西那里的风俗没什么不同,区别也不大。

正因为如此

黑旗军方面广开大门接纳,只有人口多了实力才强,将更多的荒芜土地种起来,统治基础才更加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