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恶有恶报
罗部长那边几次催廖荣生归队,他便收拾了简单的行李。
临走时刘永才拉着他的手十分不舍:“那小院给你留着,啥时候想回来看看,随时住!”
谁也没想到,这才走了一个月,廖荣生竟突然出现在大队部门口。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肩上的红星在日头下闪闪发亮,一进门就拍着赵瑞刚的肩膀大笑:“我给你们带好消息来了!”
原来,那土匪窦老大在审讯室里没撑过三天就全招了。
这匪首本名叫窦彪,不仅交代了自己打家劫舍的老底,更抖出了冯一涛的一堆黑料——
为了独吞钨钢材料,竟指使窦老大杀害了村民老杨父子。
见赵瑞刚屡次坏他好事,还暗中策划了好几次谋杀。
多亏赵瑞刚警惕性高,又有胡秋菊和廖荣生的帮助,才没让他们得手。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窦老大在与冯一涛决裂后,竟还跟境外势力勾结在一起,打算用废墟里的钨钢材料换武器!
“还有那独眼龙一伙。”廖荣生端起搪瓷缸猛灌了口凉茶,对着大队干部们继续说道。
“这帮流匪原是冲着大荒山的黄金来的。先前在山里瞎转悠,后来碰上了落魄的窦彪,才算找着门路。”
他提到窦彪手下那个叫彭奎的“军师”,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
“那白面小子倒有点歪才,竟然猜中了老机器的密码,真从里头摸出了金子。”
据窦彪交代,他们原计划用这批黄金从境外换机枪和子弹,打算趁着秋收闹点动静,筹备着东山再起。
就因为这阵子偷偷摸摸往外卖金子,机器里的黄金才所剩无几。
“现在人证物证都齐了。”廖荣生眼里闪着厉色,“罗部长说了,这就联系地方公安,不管是土匪还是冯一涛,一个都跑不了!”
刘永才在一旁听得直拍桌子:“早就觉得那冯一涛不是好东西!这下可算露出狐狸尾巴了!”
赵瑞刚心里舒了一口气,意料之内,但速度很快。
那些藏在暗处的黑手,终于要被连根拔起了。
时间倒回赵瑞刚向吕振邦汇报炼钢合格率后的第三天。
一零二研究所里,冯一涛刚结束市局的座谈会信心大增,一想到会上,工业局的领导夸他“为鞍阳乃至中州的工业立了大功”,他嘴角的笑意就压不住。
更让他舒心的是,会后,县里分管政法的同志私下递话,表示考虑到他在工业界的影响,冯辉的案子会从轻处理。
儿子冯辉因强奸未遂伤人案被抓,这事一直像块石头压在他心头,如今总算能松口气。
然而,就在冯一涛志得意满之际,就见副所长脸色煞白地闯进办公室:“冯所长,省里来人了!说是调查组,直奔咱们所的档案室!”
冯一涛大惊失色,立即跟着副所长冲出去。
正撞见几个穿中山装的干部站在走廊里,胸前还别着“省纪委调查组成员”的徽章,正让资料员搬往年的技术档案。
“同志,你们这是干什么?”冯一涛强装镇定地问道,声音却控制不住地发颤。
领头的干部转过身,手里捏着份文件,正色道:“冯所长,有人举报你垄断炼钢技术,阻碍行业发展。现在工业局已经提交了部分证据,并表示瓦窑大队的赵瑞刚和郑怀城已经突破了你所谓的技术壁垒,合格率达到91%。”
“什么?”
冯一涛顿时如遭雷击,后退两步撞在档案柜上。
他怎么也不敢相信,一个在废墟折腾,一个在农村鼓捣的人,竟然真能破了他死守多年的技术关。
那可是他靠着大毛专家留下的资料,在一零二所捂了多年的宝贝!
调查组没给他太多反应时间,当天就封存了他的办公室,从保险柜里搜出三本加密的技术笔记。
里面夹着他从鞍阳钢厂偷出来的文件,甚至还记着与钢厂私下交易的记录。
半个月后,一纸“私吞国家技术,破坏工业生产”的罪名下来,冯一涛被戴上手铐押出了研究所。
就在冯一涛以为自己顶多是坐几年牢时,窦老大的招供就像颗炸弹,把他最后一点侥幸炸得粉碎。
被捕后的第二天,审讯室的灯光亮了整夜。
冯一涛望着窦彪交代的笔录,终于瘫在椅子上,承认了自己勾结土匪、杀害老杨父子、甚至要对赵瑞刚下毒手的全部罪行。
数罪并罚的判决下来那天,正是收秋的时节。
冯一涛最终因“通匪叛国、故意杀人、侵吞国家技术”的罪名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他儿子冯辉的案子也被重新审理,因“强奸未遂、故意伤人”,情节恶劣,被判七年有期徒刑。
同一时间,窦彪、彭奎、独眼龙等土匪的判决也张贴在了县城的布告栏上。
密密麻麻的红勾划在名字上,引得路人驻足围观。
与此同时,刚忙完秋收的瓦窑大队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男女老少都聚在学堂的空场上,比过年还热闹。
原来今天是瓦窑大队学堂的开学日子。
校门口墙上用红漆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
翻新的教室前挂着鲜艳的红绸子。
五十多个背着粗布书包的孩子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台前。
台上的刘永才特意穿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因激动有些发颤:“社员们!咱们瓦窑大队的娃子,终于可以上学了!”
台下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手里的铅笔大声喊:“我要当女先生!”
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这学堂能开起来,赵瑞刚,刘彩云和苏晚晴功不可没。
尤其是苏晚晴,半个月前她就骑着自行车找到了那两个当年一起下乡的女知青。
刘永才拿着她写的申请跑到公社,拍着胸脯保证“学堂办好能让社员安心搞生产”,总算把人都调到了瓦窑大队。
此刻三个女知青正站在孩子们中间,穿着打补丁的褂子,手里捧着穆心兰帮忙调来的课本,眼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