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时机到了

赵瑞刚指着报告中的配比表:

“这事儿主要是靠我师父郑怀城。他盯着镁铬砖的抗渣性数据看了三天,断定是砖体被钢水侵蚀导致合格率一直无法突破。”

他抬眼看向吕振邦,语气里满是敬重。

“我们想到了增加氧化锆,这东西熔点高,能跟氧化铬形成稳定的固液体。”

“至于到底加多少氧化锆,是师父一点点试出来的。从3%降到2.5%,又调到2.7%,每次间隔0.1%。”

吕振邦赞道:“2.7%,这数据可够精确的。”

“师父说搞工业来不得半点含糊。”

赵瑞刚笑了笑,“最后试到2.7%那天,平炉烧到1650摄氏度,砖面果真没出裂纹。我趁机提了个建议,把铬铁矿按品位分级筛选,三级以上的才往砖里加,钢水渗碳的问题也顺带解决了。”

他翻到报告最后一页,指着那组数据道,“分级后钢水纯度又提了两个点,才算稳稳达到91%。”

“好!好!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是把技术盘活了!”

吕振邦一边听一边拍大腿,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忽然放声大笑。

在他这个位置,看到的意义远比旁人看到的更深远——

赵瑞刚和郑怀城改进的镁铬砖配方,简直是打破了平炉炼钢的技术枷锁。

眼下平炉炼钢是主流工艺,而耐火砖的寿命与稳定性则直接决定了炼钢效率。

大毛专家留下的百分之八十的合格率早成了行业内默认的天花板——

这就意味着每十炉钢就有两炉因砖体侵蚀导致钢水成分不纯。

这不仅浪费大量的矿石焦炭,还得频繁停炉换砖,严重拖慢了生产进度。

冯一涛主导的百分之六十的合格率,虽然勉强能完成指标,但也是让炼钢成本居高不下。

可现在,新配方几乎抵挡住了钢水中氧化铁的侵蚀。

百分之九十的合格率对县里钢厂来说,每月能多产近千吨合格钢锭,够三个公社翻新农具。

停炉换砖周期从七天延到十五天,炉膛利用率直接翻倍,省下的焦炭不计其数。

往大了说,这是撕开了国外技术垄断的口子。

如今工业正自力更生,耐火材料短板一直受制于人,而这个配方不用进口设备,靠国内镁矿、铬矿就行,给中小钢厂提供了能复制的范本。

吕振邦当即就打定主意,这配方必须在全省推广,这对基层工业的带动作用无可估量。

更重要的是,突破大毛专家的临界值这一成果,直接给整个工业系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原来经验并非不可撼动,基层技术员也能凭借能力改写行业规则。

这种突破带来的信心,比90%的数字更珍贵。

它能让郑怀城这样的老工程师重燃攻关热情,也让市局后续推动耐火砖本土化生产有了底气。

想到这一切,吕振邦乐得眼角的皱纹都炸开了花。

他猛地一拍办公桌:“你们所有参与项目的,都必须重奖!”

他抓起电话就喊,“周远!通知办公室,马上拟文件——给郑怀城同志记市级劳动模范,记一等功!赵瑞刚同志记一等功!参与试验的研究员每人发五十块奖金。三零八研究所瓦窑支部给配台新光谱仪!”

电话那头的周远连声应着。

吕振邦放下听筒,又看向赵瑞刚:“你师父老郑扎根废墟多年,早该给他这份荣誉了。你这年轻人敢想敢干又有能力,这功你也当之无愧!”

他语气十分郑重,“这配方只要在全省推广开来,你们就是鞍阳工业,不,是华夏工业的功臣!”

赵瑞刚沉吟片刻抬头道:“吕局长,重奖就不必了。只是,上次咱们说的事,是不是可以着手办了?”

吕振邦眼里倏地闪过一丝上位者的锐利。

他点点头,声音沉了下来:“你不说我也记着。时机确实到了。”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烟囱,“有些人总以为靠着老资历就能糊弄事,拿着国家的资源占为己有,是时候让他们明白,工业战线容不得半点虚的。”

赵瑞刚沉声道:“人终究要为自己的错付出代价。”

吕振邦的手指在窗台上轻轻敲击,节奏沉稳得像在下定某种决心:“你放心,该查的账、该纠的错,一个都跑不了。”

赵瑞刚的嘴角轻轻一勾,没再多说。

第二天一早,周远就又开着那辆半旧的吉普车送赵瑞刚。

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道:“吕局长特意交代,让我把您送回大队部。他说等处理完手头的事,亲自去瓦窑大队给郑怀城同志和您,还有研究所的同志颁奖。”

乡间的土路颠簸不平,吉普车开得十分缓慢。

周远压低声音道:“赵同志,您是不知道,昨儿晚上吕局长就让我联系了纪检组的同志,准备去查冯一涛负责的项目档案……”

赵瑞刚望着路边后退的白杨树,只点了点头,没再接话。

他知道,如今炼钢合格率取得新突破,吕振邦再没有了后顾之忧。

那些藏在技术壁垒后的猫腻,也是时候该见见光了。

回到瓦窑大队,赵瑞刚没有直接去研究所支部,而是先去了一趟瓦窑大队车间。

最近一直忙碌耐火砖的事儿,赵瑞刚已经好久没去车间里查看了。

虽然有孙玉明把控全场,但他还是需要把握一下项目进程,看看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

瓦窑大队车间现在今非昔比,北荒农场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车床转动的“嗡嗡”声裹着机油味扑面而来。

十几个工人穿着蓝色工装在工位间穿梭,额头上的汗珠映着灯泡的光,十分晃眼。

大哥刘忠国一见到赵瑞刚来,十分开心地迎了上来:“自从你开始忙炼钢的事儿,就没来过车间了。”

赵瑞刚笑道:“炼钢的事儿告一段落了,就赶紧来看看项目到哪一步了。”

刘忠国嘿嘿笑道:“我带你去看看,第一批套件都已经完工了!就等着检验合格后,发往北荒了。”

一边说着一边引着赵瑞刚往车间深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