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怎么也不该二世而亡吧

看着赵凌对帝国未来,无论是内政改革还是对外扩张都规划得如此井井有条。`丸~夲!鰰`戦· ·追¢蕞?辛^蟑.截!

嬴政心中最后那点疑虑和担忧也彻底烟消云散了。

他原本紧绷的肩背微微松弛下来,靠在宽大的老爷椅中,一股难得的轻松感弥漫开来。

把这历经磨难才一统天下的庞大帝国交到这样一个既有雷霆手段,又有长远眼光的儿子手里,他还有什么可不放心的呢?

嬴政自己就是一代雄主,他比谁都清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脑袋一热,什么准备都不做就急着出去打仗开疆,那纯属是自取灭亡,是蠢货干的事。

正如赵凌曾经私下给他的评价,嬴政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也许手段酷烈,是个“暴君”,但他绝对不是一个糊涂蛋“昏君”。

他做的每一件事,目标都极其明确,背后的准备也异常充分,情报、后勤、战略、舆论……

方方面面都算计到了极致。

否则,怎么可能吞并六国,打下这前所未有辽阔的江山?

既然帝国前途无忧,嬴政的心思便转向了家事。

他目光低垂,仿佛不经意间,用一种异常平淡的口吻问了一句:“你还把胡亥那逆子关在天牢里?”

赵凌点了点头,语气也听不出什么波澜:“嗯,还关着。′墈¨书!君· .最_芯^蟑/劫\埂!新′筷^看在父皇您的面子上,朕没有杀他,留了他一条性命。”

赵凌特意强调了“看在父皇的面子上”。

嬴政闻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甚至连眉毛都没动一下,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睛里,掠过一丝极难捕捉的复杂情绪。

他沉默了片刻,随即开口,声音冷得像腊月里的寒冰,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感情:“赐死吧。”

这简单的三个字,如同最终判决,在空旷的宫殿里显得格外刺耳。

赵凌心中微微一震。

他很清楚,在咸阳那座暗无天日的顶级天牢里关着,过的根本就不是人过的日子,比猪狗牛羊还不如,那是真正的生不如死。

嬴政儿子那么多,除了长子扶苏,生前最宠爱的,恐怕就是这个小儿子的胡亥了。

现在,嬴政亲自开口要求赐死他……

这究竟是因为不忍心看他继续遭受非人的折磨,给他一个痛快的解脱?

还是出于对胡亥竟敢与赵高、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窃取帝位的滔天愤怒,必须用鲜血来清洗耻辱?

赵凌仔细地观察着父亲的脸,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此刻如同覆盖了一层寒冰面具,看不到丝毫情绪的波动。′精?武_晓′税_徃^ ¨埂.欣~醉,快/

君心似海,这一刻,赵凌也猜不透这位太上皇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

“好。”赵凌随口便答应了下来。

不管嬴政是出于哪种心理,是恨是怜,赵凌此刻选择尊重他这个父亲的决定。

留胡亥一命,本来就是为了显示新皇的“仁慈”,做给天下人,尤其是做给嬴政看的,是一种政治姿态。

实际上,胡亥是死是活,对如今牢牢掌握大权,地位稳固的赵凌来说,已经无足轻重,掀不起任何风浪。

既然现在父皇亲自开口要他死。

那便……让他“病逝”或者“自尽”于狱中吧,对外秘而不宣即可。

就在赵凌心中已做出决断之时,嬴政的眉头却紧紧地皱了起来,似乎陷入了另一个更让他困惑和耿耿于怀的问题之中。

他抬起头,目光不再聚焦于胡亥个人,而是投向了虚空,带着一种难以置信和深深的费解,喃喃问道:

“凌儿,就算胡亥那孽障篡位成功,坐上了龙椅,我打下来的这个大秦,也不该……不该仅仅传到第二世就彻底亡了吧?!”

这疑惑,像一根毒刺,深深扎在他心里。

他一手建立的大秦,是多么的强大!

拥有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拥有严密如铁桶般的法度体系,拥有无数能臣干吏!

他为了这个帝国呕心沥血,做了那么多奠基立业的事情。

在他看来,就算后世的继任者是个蠢笨如猪的昏君,靠着这庞大的家底和成熟的制度,怎么也能苟延残喘好些代吧?

怎么可能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样,一个浪头打过来,说没就没了呢?

“亡秦者胡……”嬴政低声念诵着这句他多年前就听过的谶语。

当年听到时,他的确心生警惕,主要把“胡”理解为北方的胡人,甚至还借此为由头对匈奴大打出手。

可后来听赵凌说,那个“胡”指的很可能不是胡人,而是他的儿子——胡亥!

这个消息曾让他震怒不已,但愤怒过后,更多的是想不通。

就算扶苏被逼自尽,让胡亥这个败家子登上了帝位……

可满朝的文臣武将呢?蒙恬、蒙毅、王贲……

那些忠诚或至

少忠于帝国的猛将都去哪了?

大秦那套让所有人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严苛法律呢?

难道都成了摆设?

二世而亡?

这结果在他看来,简直荒谬得不可思议!

就像一艘无比坚固的巨轮,怎么可能因为换了个蹩脚的船长,立刻就沉没了呢?

他嬴政生了那么多儿子,就算胡亥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像李斯那样精明到极点的权臣,如果发现皇帝实在烂泥扶不上墙,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家族,难道不会想办法从嬴政的其他儿子里再挑一个有点出息的就上去,把胡亥废掉或者架空吗?

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整个帝国一起陪葬?

朝堂上那么多精明的大臣,难道全是傻子?

就没人出来阻止?

在嬴政的世界观和统治经验里,权力是分散且制衡的,没有人能真正意义上的一手遮天。

再大的危机,也应该有转圜的余地,有纠错的机制。

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抗风险能力应该是很强的,怎么可能因为某一个环节出了重大问题,就全盘崩溃,一点挽救的机会都没有?

这完全不符合他对政治和人性的理解。

这“二世而亡”的结局,对他这个缔造者而言,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一种源自认知深处的巨大困惑和匪夷所思。

赵凌总说仙人托梦,嬴政也希望他能给自己解掉这个心中缠绕许久的疑惑。